注册

难以抗拒的向心力:产业持续向都市圈聚集


来源: 凤凰网财经

长期以来,华夏幸福聚焦都市圈,探索城市发展规律,研判城市群演变趋势。今天,华夏幸福携手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全国首个都市圈研究中心,为都市圈发展的理论践行和创新揭开崭新篇章。借此机会,我们向大家分享这篇华夏幸福对都市圈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

近年来,每隔一段时间,“逃离北上广”的口号就开始甚嚣尘上,与此同时,“重返北上广”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一线城市容不下肉身,三线城市装不下灵魂”。逃离与重返之间的纠结,实质是对大城市红利的追逐,以及对二三线城市崛起的期待。追逐与期待,关乎生活,更关乎生产(就业),也生动地映射出都市产业版图的变迁。

产业版图重构:发展外溢与扩张转移

一线城市生活让没有根基的“漂一族”不堪重负,舍弃魂牵梦绕的精神领地,“逃离北上广”,逃去哪里?结合高德2017年1月-2018年1月的用户流动数据研究显示,一线城市人口主要向临近区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迁移,即“近域迁移”和“平行迁移”。

事实上,人们对于生活区域的选择,往往是“用脚投票”的结果:哪里有更合适的工作、哪里就可以成为美好的家园。人口流动的表层下面,是产业版图重构的暗潮涌动。从工商大数据的资本投资流向可以观察到:产业的投向和人口的流动高度相似,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也呈现“平行投资”和“近域投资”两种形式。

以北京为例,工商登记的制造业在营企业数为30311家,其中有对外投资行为的企业3567家,对外投资企业数量达14636家,除北京本地外,被投企业分布排名前四省(直辖市)为河北(占11.14%)、广东(9.25%)、江苏(7.44%)和上海(7.19%)。

具体到城市层面,主要分布在两类地区,即发达城市和其都市圈外围城市。其中上海市、天津市、深圳市吸收北京市制造业投资排名靠前,占比分别为7.19%、5.6%和4%,廊坊市排名第四,占比2.56%。在投资前20位城市中,北京都市圈外围唐山市、保定市、沧州市等均在列。

图北京市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前20城市分布

数据来源:淘数科技企业大数据平台,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注:图中数据指北京市制造业在各城市投资企业数占所有对外投资企业数的比重,下同。

将视角进一步聚焦到区县维度,北京制造企业对外投资,在发达地市主要分布在主城区或经济核心区,如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成都武侯区等,但在周边省市投资主要集中在北京外围区域,如天津武清区,河北固安、三河、大厂、黄骅等。根据空间距离远近,产业投向也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近域投资以产业转移为主,而平行投资则以投资联系为主。

图北京市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前20区县分布

数据来源:淘数科技企业大数据平台,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核心城市所在区域内部的协同发展程度,也是影响产业投向的重要因素。如总部在上海的制造企业投资区域布局,除深圳、成都、武汉、广州外,70%以上集中在长三角区域,周边的苏州、南通、嘉兴、无锡、宁波等地是其重要投资地。

图上海市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前20城市

数据来源:淘数科技企业大数据平台,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和上海类似,广州和深圳的对外投资也主要集中在周边城市,如佛山、东莞、惠州等地。可以看出,相比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强,协同发展水平更高。

图广州市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前20城市分布

数据来源:淘数科技企业大数据平台,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图深圳市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前20城市分布

数据来源:淘数科技企业大数据平台,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从四个一线城市的产业投资来看,虽然区域之间产业联动存在一定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内部联系相比京津冀更强,但总体上,产业在都市圈布局和协同效应的趋势基本一致。大城市的产业投资和转移扩张主要沿着两个方向:一是向其他经济发达大都市的投资和扩张(包括逐步崛起的二三线城市),以获取经济资源和市场,即都市圈之间的投资联系;二是在都市圈范围的重构和协同,产业外溢和转移的速度加快。

“抢人大战”的底气:明星“都市圈”的崛起

2017年以来,正在感叹“前路漫漫无处求索”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们,突然发现自己一夜之间成了“香饽饽”,众多二三线城市纷纷推出声势浩大的“抢人计划”:西安“5年投入38亿引才育才100万”,武汉“5年让20万大学生住进人才公寓”,给钱、给房,求贤若渴的姿态一览无余。纷纷扬扬“抢人大战”的背后,是源于各城市产业发展、本地提升带来的与一线城市“叫板”的底气。

通过对2010-2016年国内32个大城市及其辐射的周边城镇共600多个区、县的数据观察,以都市圈视角窥视中国经济及城市格局的发展变迁。结果发现:贵阳、武汉、南京、济南、长沙、南宁、合肥、乌鲁木齐、重庆、郑州等都市圈实现GDP翻番发展,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都市圈除南昌增幅排名第21名,其他几个均遥遥领先。

图32个都市圈GDP全国占比及增幅(2010-2016年)

数据来源:各区县统计年鉴、公报,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二产增幅看,2010-2016年,贵阳、合肥、武汉、长沙、济南、重庆等都市圈快速提升,实现翻番发展。在增幅前20名中,70%属于中西部地区。

图32个都市圈二产全国占比及增幅(2010-2016年)

数据来源:各区县统计年鉴、公报,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

32个都市圈服务业产值提升总体要高于二产,约75%的都市圈实现产值翻番,其中,贵阳以增幅387%遥遥领先,南京、郑州、南宁、长沙、青岛、武汉、昆明等紧随其后。

图32个都市圈三产全国占比及增幅(2010-2016年)

数据来源:各区县统计年鉴、公报,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

可以看出,伴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扩张进程加速,以及中西部投资和消费力量崛起,二三线城市逐步站到台前,规模迅速扩张,以腾飞的姿势,踏上发展新征程,迈入都市圈时代。不管是昔日以闲适著称的成都,籍籍无名的山城贵阳,还是游离不定的中原大哥郑州,都已经充分挖掘内在优势,抓住时代浪潮,吸引了省内庞大的城镇化人口和外省一波一波的寻梦者,实现完美逆袭。

都市圈外围城市的黄金时代

现代社会经济活动多以城市为载体而展开,中心城市往往凭借完善配套与产业集聚的先发优势,通过“磁极效应”,将配置效率较低的周边中小城市生产要素吸引过来,形成“周围支援中心”的发展格局。周边区域无论在经济强度、产业构成,还是效益水平等方面都望尘莫及,譬如自古就有的“环首都贫困带”。

近年来,随着服务经济到来,大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急需寻求“共振区”以实现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不仅二三线城市享受到产业快速发展的红利,都市圈外围区域历经蛰伏,也迎来了破冰的历史契机。

通过人口密度、6类POI指标等确立核心区,并按照与核心区的通勤率,我们将都市圈分成城市核、城市圈和都市圈外围区域,观察不同圈层GDP、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占比,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大部分城市核第二产业占都市圈全域的比重逐年下降,三产比重则有所提升;城市圈和都市圈外围二产占比则呈现出明显的提升趋势。总体而言,都市圈核心城市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对中低端制造业形成了明显的挤出效应;近水楼台的周边区域,则迎来了“顺势承接”的发展机遇。

表都市圈外围区域(除城市核外)第二产业占全域比重变化(2010-2016年)

数据来源:各市(区、县)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以北京都市圈为例,从大型制造业龙头集体腾退(北汽搬迁址沧州,首钢落户迁安等)、到北方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动物园批发市场关停,每一次调整的产业、转移的人口,都是环北京区域的发展契机。

目前,成熟都市圈的产业开始跨行政区转移,而成长型都市圈的产业则从城市核向城市圈和都市圈转移。以北京、上海为例,2010-2016年,北京市GDP占都市圈GDP总量的比重由80.65%下降到78.96%,其中二产从66.31%下降到61.03%;上海市GDP占比从46.04%下降到44.91%,二产从38.95%下降到33.35%。两个成熟都市圈的产业已经跨行政区向外圈层转移。

华为总部的布局已成为都市圈产业变局的一个生动注脚:纵使深圳万般不舍,华为“撤离”深圳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继2014年手机业务,2016年企业数据中心,2018年部分终端、研发等部门也相继落户,东莞正式成为华为战略阵地。

大城市到都市圈:在集聚中实现均衡

总体来看,大城市拥有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向心力,它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周边环绕区域向中心聚拢。大都市产业发展始终都有两股力量在拉扯:集聚和扩散。大城市已开始从集聚走向既集聚又扩散,在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流动和布局影响下,城市空间形态与规模不断重组和变化,区域产业联系加强,都市圈形态不断完善,成为区域发展“较量”的舞台。即便是无奈逃离“北上广”的人群,也并没有成为一般地级市崛起的救命稻草,而是助推许多“弱省会”规模扩张并向都市圈发展。

2017年,我国内地32座大型城市,以占全国总面积5%的土地,承载了23.9%的总人口,产生了41.1%的GDP。按都市圈算,32个都市圈集聚了全国47.8%的GDP,49.1%的二产,50.4%的服务业。

2010-2016年,32个核心城市的GDP全国占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都市圈作为整体则实现一定比例的上升。2010-2016年,32个都市圈GDP占全国比重从46.6%上升到47.8%,二产全国占比从47.7%提升到49.04%。

近年来东北经济的下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都市圈经济的整体表现。28个都市圈(不包括沈阳、长春、哈尔滨和大连)核心城市和都市圈的GDP,以及二、三产在全国的地位都实现了较大提升:GDP提升0.9%,而核心城市为0.6%,都市圈二产提升3.2%,核心城市为1.8%;三产,核心城市提升了6.9%,远大于都市圈的1.5%。总体上,都市圈外围制造业增速大于核心城市,而服务业增速则落后于核心城市。

可以看到,都市圈作为一股整体力量,在资源配置、经济协同方面作用日益凸显,形成了难以抗拒的发展向心力。

图28个大城市及都市圈经济指标变化(2012-2016年)

数据来源:各市(区、县)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产业将持续向都市圈集聚,从集聚带动协同,是我国区域平衡发展的重要路径。作为“城镇化下半场”核心载体的都市圈,将成为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区域。产业版图加快重构,区域协作逐步增强,都市圈的发展,让城市追梦人不用再过多的纠结于职业发展的地域选择,“逃离北上广”亦或“重返北上广”,选择不同,也可以收获同样的精彩。

结语

在中国,城市鄙视链一直存在,这个鄙视链的本质,是产业先发优势带动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无数年轻人挤破脑袋来到一线城市“漂泊”,就是为了能够享受这种产业先发带来的红利:你只有生活在一线,才能享受到这个时代最便捷、最时尚、最有趣的生活。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增量尽显,过去有限的产业资源集中在大城市,而随着内需和消费驱动,潜能得到更大发挥,资源向二三线分配的可能性增加,大城市向外扩张外溢的趋势也不断加强。都市圈发展效应初显,全国产业版图重构,这是区域平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作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城市的“鄙视链”将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各区域将化鄙视为欣赏,让都市追梦人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注:本文研究的32个都市圈包括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天津、杭州、苏州、成都、长沙、武汉、重庆、郑州、沈阳、南京、大连、西安、宁波、厦门、合肥、石家庄、济南、哈尔滨、福州、南昌、昆明、长春、太原、南宁、乌鲁木齐、贵阳和海口等。


本文作者: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都市圈研究中心陈雪琴


[责任编辑:荣翔宇 PF116]

责任编辑:荣翔宇 PF116

推荐

为您推荐

已显示全部内容

泡泡直播

热门文章

泡泡直播

精彩视频

凤凰证券官方微信

X 泡泡直播

泡泡直播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