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奥巴马政府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宣布投资2亿美元,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大数据时代是互联网社会运作的必然结果,谁掌握大数据,谁就将在这个时代中胜出。一场改变世界商业格局和人类生活的数据大革命将要引爆。您将立即行动吗?”
富基融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沃尔玛转型:用大数据算出你的消费基因
近来,各传统零售领域龙头展开激烈的“Big Data”军备竞赛,Wal-Mart是先驱,每张购买建议清单,都是大量资料运算而出的结果。批注1:
大数据军备竞赛将是非常规的核战。根据Gartner全球今年的调查,42%的受访者表示已投资于大数据或者将于未来一年内进行相关投资。
2011年4月,Wal-Mart以3亿美元高价并购了Kosmix,一家专长分类社交网站资讯,并客制化输出资讯的公司。 不仅能搜集、分析网络上的大量资料给企业主,还能将这些资讯个人化,提供采购建议给终端消费者。这意味着,Wal-Mart使用的Big Data模式,已经从挖掘顾客需求发展到要能够创造消费需求。批注2:
Kosmix是沃尔玛找到的大数据铀矿开采机,这一并购将:1.帮助沃尔玛建立“一个顾客,一个沃尔玛”战略,改变原来千店一面的同质化竞争格局。2.帮助沃尔玛升级社交购物战略,完成从历史交易数据中挖掘顾客需求,到从社交信息流中发现和创造顾客新的消费需求的进化。
其实早在90年代初,Wal-Mart就通过大数据发现了“啤酒与尿布”的关系。内部IT工程师分析结帐资料时,发现到了周五晚上,啤酒和尿布的销售量高度正相关。经过追踪发现,周五晚间,许多年轻父亲下班后买尿布时,会顺手带啤酒,准备看周末球赛转播。因此,Wal-Mart刻意将啤酒和尿布摆在一起,销售量马上提升三成。
若不是追踪结帐资料,这些细微的消费者习惯,很难从卖场巡逻中发现。Wal-Mart的Big Data系统在顾客完成每一笔交易后,记录下消费需求,做出商品互补性配对,为顾客找出替代性产品。
作为世界最大的零售业巨人,Wal-Mart在全球超过200万名员工,总共有110个超大型配送中心,每天处理的资料量超过10亿笔。Wal-Mart本身就是一个巨量资料系统,适用各种商业上的分析行为。消费者在Wal-Mart采购,可以从手机接收到一份建议清单,看似毫无关联却相当实用的推荐商品,可能是Wal-Mart分析了上万笔销售纪录后,得到的宝贵成果。 同时,Wal-Mart会记录每一笔顾客行为,建置在行动物流系统中,让全美各店都能分享Big Data的情报资讯。批注3:
每周,沃尔玛的顾客超过2亿,光顾全球的1万多家店。为此,沃尔玛实验室计划将这家零售业巨头现有的 10 个不同的网站整合成一个,同时将一个 10 个节点的 Hadoop 大数据集群扩展到 250 个节点的 Hadoop 集群。作为一家传统的零售业企业,能够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挖掘上投入如此多的财力物力,说明沃尔玛已经看到了未来大数据的重要性。
随著社交网站主宰了现代科技生活,Kosmix为Wal-Mart打造的Big Data系统称做“社会基因组(Social Genome)”,连结到Twee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 工程师从每天热门消息中,推出与社会时事呼应的商品,创造消费需求。分类范围包含消费者、新闻事件、产品、地区、组织和新闻议题等。批注4:
由社交网络带到网店的访问量最近几年增长迅速,社交正在重塑零售业。Kosmix打造的社交基因组,以现场活动即时媒体过滤服务闻名,每天人们在 Facebook 上分享 8.3 亿条信息,在 Flickr 上上传 610 万张照片,在 YouTube 上添加 210 万分钟视频,发送 6500 万条推讯。Kosmix 从中排除噪音,帮助沃尔玛找到对每个顾客有用的内容,推出当下应景的商品,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
“社会基因组”的应用方式五花八门。举例来说,Walmart Labs内部软件能从Foursqare平台上的登录记录,分析出在黑色星期五,不同地区消费者最常购买的品项,然后,针对不同地区送出购买建议。如此一来,影响消费者在Wal-Mart购买行为的因素就更复杂了,自己、店家、亲朋好友,现在再多加一个:社交网站使用者。
Wal-Mart电子商务总监拉詹曼(Anand Rajaraman)分析,脸谱和推特上的力量庞大到难以想像,“我们如果能透过社群网站的Big Data,掌控消费者行为,我们就能以此重新定义消费的方式。”
2012年7月,Facebook执行长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Wal-Mart执行长杜克(Mike Duke)碰面,协议加深彼此合作关係。批注5:
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脸谱与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的合作,是一场旷世婚姻,将帮助沃尔玛打造出全渠道零售战略的新王牌——每个顾客的大数据:通过收集每个顾客在全渠道,包括地面店、网店、移动商店、数字货架和主要的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等)产生的碎片信息,借助云计算,拼出完整的全渠道顾客社交云图。
看到这儿,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阿里巴巴和新浪微博最近的联姻了。
外人看来或许一头雾水,两个领域的霸主,合作空间在哪?现在看来不难理解,Wal-Mart需要Facebook上的消费者购物资料,建构更庞大的消费资料库;扎克伯格也希望搭着零售大王的顺风车,延伸实体销售的影响力。
数字大战:ZARA获利超过LV的秘密
作为近年最流行的服饰零售代表,撑起平价奢华风潮的背后,靠的是Zara在业界首屈一指的Big Data系统。
截至2012年,Zara全球将近1700家分店,跨国员工总数超过11000人。总部设在西班牙A Coruña,一个远在西北角、从渔村起家的偏远小城。总部每周两次,接受全世界店的订单需求。同时传输各区不同的客户意见,形成庞大的生产决策。根据统计,一个月下来,总部出货的服饰品项超过1000万件。
走进店内,柜台和店内各角落都装有摄影机,店经理随身带著Pad。当客人向店员反映“这个衣领图案很漂亮”、“我不喜欢口袋的拉链”,这些枝微末节,店员反馈给分店经理,经理透过Zara内部全球资讯网络,每天至少两次传递给总部设计人员,由总部作出决策后立刻传送到生产线,改变产品样式。
关店后,销售人员结帐、盘点每天货品上下架情况,并对客人购买与退货率做出统计。再结合柜台现金资料,交易系统做出当日成交分析报告,分析当日产品热销排名,然后,数据直达Zara仓储系统。
区域业务经理负责接听来自各国的订单电话,当中包含反应恶劣,须立刻下架的品项。然后他们会整理成报告,立刻招开内部会议。中国区经理先提出:“中国顾客想知道最新上架的紧身裤有没有出红色。”“智利也有顾客反映!”“东京也有同样需求。”听到三区经理有相似意见,时尚总监就会决定:“好,传给生产线,新的紧身裤马上打样红色。”接著,经理立刻把意见传达给坐在隔壁区的设计师群,立刻打版、着手设计。
搜集海量的顾客意见,以此做出生产销售决策,这样的作法大大降低了存货率。根据这些电话和电脑数据,Zara分析出相似的“区域流行”,在颜色、版型的生产中,做出最靠近客户需求的市场划分。
更精彩的是,从消费者的巨量资料,Zara经理人发现数字中的精彩故事;打造出Zara本身的时尚决策地图。
举例来说:在中南美洲,颜色鲜艳、合身性感的服饰卖得特别好;法国、日本等,顾客偏爱色系沉稳、剪裁利落的风格。因此,仓库出货到各国时,不同系列的比重也会因国情有所调整。
目前,许多服饰业的生产基地悉数外移到成本低的中国或中南美洲,但是,Zara却将45%的生产留在西班牙。因为存货低,抵消了高昂的人工成本。少掉跨国船运、沟通、配送的时间,总部的in-house设计团队,从打版到衣服上架,仅需两到三周,每周新品上架两次,与精品更新以一季为单位计算,资讯翻新速度快了六倍。批注6:
ZARA在整个公司内部培养三种大数据能力:大数据的整合能力、大数据的洞察能力、快速实时行动的能力。
伦敦时尚杂志编辑高索尔基(Masoud Golsorkhi)认为,Zara让消费习惯也跟着转向。他分析:“Zara一件产品生命只有10天,现在不买就没有了(Buy it NOW or Never)!”快速廉价的生产方式,让在Zara消费成为一种“立即购买强迫症”。
Zara公关经理艾奇维拉(Jesus Echevarría)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指着公司发展地图说,中国目前有290家分店,预计明年拓展到350家,这些展店计划从来不在预设的发展蓝图内,而是一路发展的Big Data告诉他们:商机在中国。艾奇维拉说:“好多人问,Zara下一间店会开在哪?其实我们从来没有明确的计划,市场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2010年秋天,Zara的Big Data系统,向前迈进更大一步。
Zara一口气在六个欧洲国家成立网络商店,增加了网络巨量资料的串连性。隔年,分别在美国、日本建构网络平台,除了增添营收,线上商店强化了双向搜寻引擎、资料分析的功能。不仅回报意见给生产端,让决策者精准找出目标市场;也对消费者提供更准确的时尚讯息,双方都能享受Big Data带来的好处。
分析师预估,网络商店为Zara至少提升了10%营收。
此外,线上商店除了交易行为,也是活动产品上市前的行销试金石。Zara通常先在网路上举办消费者意见调查,再从网络回馈中,撷取顾客意见,以此改善实际出货的产品。因此,Zara将网路上的巨量资料视为实体店面的前测指标。
这些珍贵的顾客资料,除了应用在生产端,同时被整个Zara所属的英德斯(Inditex)集团各部门运用: 包含客服中心、行销部、设计团队、生产线和通路等。根据这些巨量资料,形成各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完成Zara内部的垂直整合主轴。批注7:
在其背后,顾客大数据即时同步共享给ZARA的所有部门和全程供应链,这是ZARA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
即使H&M想跟上Zara的脚步,积极利用Big Data改善产品流程,成效却不明显,原因何在?
Big Data最重要功能是缩短生产时间,让生产端依照顾客意见,能于第一时间迅速修正。 但是,H&M内部的管理流程,却无法支撑Big Data供应的庞大资讯。H&M的供应链中,从打版到出货,需要三个月左右,完全不能与Zara两周的时间相比。批注8:
大数据的应用帮助ZARA以天为单位快速反应市场的变化,打造出几乎实时的极速供应链。
Zara的设计生产近半维持在西班牙国内,而H&M产地分散到亚洲、中南美洲各地,跨国沟通增加了时间成本。原来,Big Data要成功的关键,是信息系统要能与决策流程紧密结合,迅速对消费者的需求作出回应、修正,并且立刻执行决策。
你的消费纪录等于Amazon的摇钱树
用网络广告的术语来说,相较Google或Facebook的访客,Amazon的使用者更深入“行销漏斗”(编按:指消费者被吸引,到真正采取购买行动的过程)之中。数位广告公司(Mediasmith)科技与分析部门副总监普拉特(Marcus Pratt)说,“Amazon拥有的丰富用户资料,极适合用于产品与消费者间的媒合,其中潜藏无限商机。” 批注9:
大数据时代将引发一场营销革命。
先前Amazon并未大张旗鼓推展广告业务,直至最近,有报道指出,Amazon全球业务副总裁乌施奈德(Lisa Utzschneider)出席纽约广告业年度活动时,大力宣传自家广告的优越与独特性,包括可展示广告的电子书Kindle,以及更精准的消费群体分类能力。
“Amazon过去全神贯注于商品销售,如今才开始注意唾手可得的广告商机”,comScore分析师利普曼(Andrew Lipsman)说:“流量如此庞大,Amazon实在没有放弃广告市场的道理。目前Amazon的广告售价仍低于网络市场平均值,可见完整的广告销售策略尚未成形。有些广告客户对Amazon的广告版面,暂时持观望态度。因为,或许基于保护消费者个人资料,Amazon对客户的限制颇多,包括广告可连结页面、广告商可追踪资料等。”
不过,在商言商,Amazon可精准分类消费族群的广告分析工具,以及最近完成的“需求方平台”(Demand Side Platform,DSP),还是引起了广告商的高度兴趣。 广告商可以在“需求方平台”上竞标网站的闲置广告空间,而竞标标的包括广告版位,以及符合特定条件的消费者。批注10:
未来,大数据可能成为最大的交易商品。
假设一位有意购买篮球鞋的消费者,他进入Amazon旗下的服饰与鞋类网站Zappos寻找合适商品,连串搜寻轨迹会以cookie的形式,如实记录在用户的浏览器里。之后,他又前往体育节目网站ESPN,若ESPN的广告与Amazon“需求方平台”相连,平台就会自动解码cookie,知道他曾经打算买篮球鞋。若“恰巧”体育用品厂商正在平台竞标“Zappos网站搜寻篮球鞋的用户”,并由出价最高的耐克得标,这位用户就会在ESPN页面上,看见耐克广告。
乌施奈德受访时指出,Amazon与广告商分享的资讯有两类,一是依用户网路行为所做的通用分类,例如热衷时尚、喜爱电子产品、身份为母亲、爱喝咖啡等,二是用户的商品搜寻记录,至于消费者的实际购物资料,Amazon似乎尚未在分享之列。
Amazon以书面说明为“需求方平台“下了扼要定义,”协助广告商接触网络上的众多用户,同时也帮助客户迅速找到想购买产品的相关资讯”,“需求方平台”概念虽非Amazon首创,但以丰富资料为后盾,竞争局面将被改写。批注11:
亚马逊网站推荐的销售转化率可以高达60%!亚马逊的推荐算法非常有名,依靠这套算法,亚马逊向回头客们提供了深度定制的浏览体验。例如,数码爱好者们会发现亚马逊上满是新潮电子产品的推荐,而新妈妈们在相同的位置看到的却是婴幼儿产品。
将来会如何,就看Amazon如何运用这座宝山,广告商即使无法得知实际消费记录,能了解潜在顾客的商品搜寻记录,也够诱人了;Amazon如果全力进军网路广告市场,仍可能大大改变产业生态。
2011年,Google营收为380亿美元,Amazon则为480亿美元; 细究营收结构,广告业务为Google主要收入来源,在整体营收占比96%,Amazon主要收入来自零售,广告占比很低,若以Baird Equity Research估计的2012年广告收入5亿美元计算,只占约1%。批注12:
2012年,亚马逊营收增长到610亿美元,通过充分挖掘后台的大数据,将其推荐系统深度整合到购物流程的方方面面,从商品发掘到结账付款,几乎无处不在。登录Amazon.com,你会看到许多商品推荐板块;点入某个商品的网页,“人气组合”与“(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甚至好友还购买了其它商品”等栏目赫然在目。亚马逊的想法是取悦每一个顾客,让顾客在不经意之间发现美妙的产品。
网购族群偏好的商品搜寻入口网站统计,也显示Google备受挑战,两年前买家以Google为搜寻首选的趋势已经翻转。
如果将比较重点聚焦于广告客户重视的商品销售能力,Amazon确定推广独有的“需求方平台”(DSP),势必让渴望向目标消费者直接劝败的营销人员跃跃欲试,延续双方在电子阅读器、应用内容、云端运算多次交手、互有胜负的战火,此番零售专家踩线线上广告,与运算大师谁占上风,不知是否有合适的测量工具可预知结果?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