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稻盛和夫的书不仅是因为人人皆可读(我常带着女儿一起读)。读一本好书如同照镜子。女人照镜子,大多两种心态,一种是“补妆心态”,每一次照都希望透过镜子了解瑕疵,修补妆容,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另一种心态是“危机心态”,怕自己越来越衰老,越来越难看。前者是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人们越来越懂得欣赏,越来越完美,越有自信。而后者是消极的心理暗示,让人们越来越失去信念感到危机。”
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
“热爱”是点燃“激情”的火把
成就事业需要“自燃型”即自我燃烧型的人。我用“自我燃烧”这句话来表达。
物质有三种类型:
1. 点火就能燃烧的可燃性物质;
2. 点火也燃烧不起来的不燃性物质;
3. 靠自己就能燃烧的自燃性物质。
人的类型也一样,有的人没有任何周围的督促,他自己就能熊熊燃烧。但还有一种人很冷漠,或者很麻木,即便给他能量他也绝不燃烧,属于不燃型的人。这种人往往有能力却缺乏激情,以至将自己的能力埋没。
作为组织而言,不欢迎不燃型的人,因为他们自己冷若冰霜不说,有时还会夺走周围人的热量。所以我经常对部下说:“公司不需要不燃型的人,希望大家都能成为自燃型的人,至少要成为可燃型的人,当自燃型的人接近你时,大家能一起燃烧。 ”批注1:
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成为一流公司,就看这个企业是否能够建构一个充满活力的能量场,让员工一旦进入这个场域就可以把不得不做的事变成自己非常喜欢的事,能够全身心地,极大专注地,带着爱把它做好。
能做成事情的人,他们不仅自我燃烧,而且其能量还可与周围人分享。 他们富于能动性和积极性,不是别人说了才干,不是等上司来了命令才动手做事,在别人吩咐之前,他们就主动带头行动,成为众人的模范。批注2:
管理者的使命就是点燃别人,多大范围内点燃多少人,就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成就事业。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燃型的人呢?要获得自燃型这种特质该怎么办呢?我反复说过,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喜欢自己的工作”。“要把事情做好需要很大的能量,而这种能量要靠自我激发、自我燃烧才能产生。自我燃烧最好的办法就是喜欢自己的工作。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全力以赴把它做成,就会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产生向新目标挑战的渴望。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更加喜欢自己的工作。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之下,再努力也不觉得苦,就能做出了不起的成绩。”
就是说,“喜欢”就是最大的动力。意愿、勤奋以至成功,这一切都产生于“喜欢”这个母体。 批注3:
人生最大的快感就是用喜欢的方式做生命中有意义的事情。
俗话说,“情人幽会,千里也成一里”,“爱好才能变能手”。只要喜欢、热爱,热情自然涌出,努力也不在话下,就会进步神速。旁人看来你很辛苦,但你自己根本不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
我因工作繁忙很少在家,邻居会关切地问我妻子:“你丈夫多晚才回家啊?”连乡下的父母也来信劝告:“那么拼命,会把身体累垮的。“
但是我本人却觉得没什么,因为喜欢才干,所以不但不觉得辛苦,甚至连疲倦的感觉都没有。
实际上,缺乏对工作高度的热爱就不可能取得卓越的成果。无论哪个领域的成功人士都喜爱甚至迷恋自己的工作。可以说,彻底地喜欢自己的工作是通过工作丰富自己人生的唯一的方法。
磨砺心智所需的“六项精进”
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人生体验,像砂纸一样砥砺我们的心志。人生谢幕时的灵魂只要能比开幕之初高尚一点点,我们就算活出了价值,就算不虚此生。
那么怎样才能磨练心志、净化灵魂呢?办法、途径各种各样。好比登上山顶可以从360度任何一个方向出发、有无数条路径。
我从自己的经验中归纳出如下“六项精进”,作为磨练心志的指针,我认为十分重要,并向周围的人介绍。
1.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努力钻研,比谁都刻苦。而且锲而不舍,持续不断,精益求精。有闲工夫发牢骚,不如前进一步,哪怕只是一寸,努力向上提升。批注4:
人生如同挖井,比的不是选坑的技巧,而是挖下去的耐力。成功与否是看谁能够挖出最后一锹土。
2. 谦虚戒骄
“谦受益”是中国古话,意思是谦虚之心换来幸福,还能净化灵魂。
3. 天天反省
每天检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不是自私自利,有没有卑怯的举止,自我反省,有错即改。
4. 活着就是要感谢
活着就已经是幸福,培育感恩之心,滴水之恩也不忘相报。
5. 积善行、思利他
“积善之家有余庆。”行善利他,言行之间留意关爱别人。行善积德有好报。
6.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不要老是忿忿不平,不要让忧愁支配自己的情绪, 不要烦恼焦躁。为此,要全力以赴、全神贯注投入工作,以免事后懊悔。 批注5:
人们往往容易掉进情绪的黑洞,被每一天内发生的事和身边的每一种状态所影响。真正坚定的人要做到“不为发生做反应,只为结果负责任”。
我经常将这“六项精进”挂在嘴上,提醒自己实行。虽然字面上平凡之极,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必须一点一滴去实践,融入每天的生活之中。不是把这些道理当成摆设,关键是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
“感激之心”是否被遗忘
现在这个时代物质富裕,可是人心贫乏、精神空虚。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前文“六项精进”中的“感谢”之心也日益淡薄。我认为,进入物质充裕的时代,对“知足心”、“感激心”需要重新审视。 批注6:
生命是一次总量交换,只有不计一时一事得失的人,才能获得一生一世的圆满。学会用心甘情愿的付出换心满意足的得到,极为重要!
我年轻时日本社会还很贫困,当时我认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而且我努力去做的是“诚实”二字。对人生对工作,尽可能做到诚实。不马虎,不偷懒,拼命工作,认真地生活。我认为,这对经历过贫苦时代的日本人来说并不稀奇,这是融入当时日本人血肉的一个特征,也是一种美德。
不久,日本经济起飞,社会变得富足、安定,京瓷的经营也走上正轨,规模也日渐扩大。这时“感激”在心中占的位置越来越大。诚实的努力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此时,“感激”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这种体验反复多次之后,“感激之心”在我身上成形,成为我生活中始终贯彻的道德准则之一。
回首过去,这“感激之心”就像地下水一样滋养着我道德的河床。而这与我在幼年时的体验深切相关。
我的老家在鹿儿岛,四五岁时,父亲带我去参与过“隐蔽念佛”。所谓“隐蔽念佛”,是在德川时期“一向宗”(净土真宗)被萨摩藩镇压,那些虔诚的佛教徒把宗教仪式偷偷保存下来,直到我年幼时,还保留着这种信仰方式。
我们和几对父子一起,在日落后暗黑的山道上借着灯笼的亮光,一步一步攀登。大家默默无语,在恐怖和神秘气氛的笼罩下,幼小的我也拼命地紧紧跟在父亲后面。
登山的终点是一户人家,进去一看,佛龛里摆放着气派的佛坛。身穿袈裟的僧人在前面诵经。屋内零星点着几支小蜡烛,十分暗淡,我们各自坐下,融入那昏暗之中。
孩子们端坐在僧人后面,静听那低沉的诵经声。诵经结束,孩子们按指示一个接一个向佛坛献香进拜,我也照着做了一遍。
这时候僧人会对孩子简单地说几句话,有的孩子被要求再来,而我听到的却是:“你到这就可以了(无需再来了),今天的参拜就足够了。”
接着,那僧人又说:“从今以后,你每天都要说“南无,南无,谢谢!”向佛表示感谢。以后,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了。”然后他转向我的父亲说以后不用带这孩子来了,似乎佛这一关我已经通过了。幼小的我就像考试及格,或者被批准免试一样感到自豪和高兴。
这是我最早的宗教体验,印象深刻。我想,当时我学到了感激的重要性,这种意识奠定了我的心灵原型。实际上,即使今天,每临大事,“南无、南无,谢谢!”这句话在无意识中就会脱口而出,或在内心深处响起。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感激。”我们必须用理性把这句话灌进自己的头脑。即便感激的情绪冒不出来,也要说服自己。就是说,随时都准备说一声“谢谢”!持有这种心态非常重要。
困难来了,那是成长的机会,应该感激。好运降临,更是难得,当然也要感激——时刻准备说“谢谢!”有意识地在自己心中预留感激的空间。批注7:
真正懂得感谢才会理解成全,发自内心感谢成全自己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无论是好是坏,都让生命得到明显长进,于是才会真正去成全别人。而成功者终究是透过成全身边的每一位员工、每一个合作伙伴而成全了自己。
进一步,还可以这么去想;感激来自于满足,不满足不会产生感激之心。但是,满足不满足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多的就满足,少的就不满足,问题有这么单纯吗?
从物质层面讲也许是如此,但是,得到相同的东西, 有人不满足,有人却很满足。有人所得不多却很知足,有人无论得到多少,永不知足。有人老是忿忿不平,有人却总是心满意足。
因此,归根到底,这是一个精神层面的问题,是一个心态问题。不管物质条件如何,只要具备感激之心,就能品味满足的感觉。
“利他”是经营的出发点
京瓷的经营理念是:“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企业经营的目的,首先是保障员工的生活的幸福。但如果仅仅是这一个目的,那就会陷入只为自己一个企业谋划的本位主义。企业是社会公器,还必须为社会、为世人承担责任和义务。批注8:
这段话值得每一位企业家思考,而且用心思考,也是商业社会回复到理性逻辑的“原点性理论”。这让所有“利他”变成必然,不是“术”而是“道”,尤其是今天诸多的“商业事件”背后人们对利润与财富的观念需要反思。
因此,我在经营理念中加进了后面一句。这一句表达了经营理念从利已扩展到了利他。
创业后不久,我就意识到这一经营的大义。几年后,企业的基础已经稳固,我把年终奖金的一部分用于社会捐赠。全体员工都拿出一点钱,公司再拿出同额的资金,捐献给过年买不起年糕的穷人。
员工们都表示赞同,爽快地捐出部分奖金。这就是京瓷开展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的开端。这一精神贯彻至今,从未改变。
就是说,京瓷创业后不久,全体员工就实践利他的精神,从自己汗水的结晶中拿出一部分,不分多寡,用来与他人分享,为社会出力。
“为世人为社会尽力,是作为人的最高尚的行为。”出于这一信念,我个人在1985年创立了“京都奖”。从我所持的京瓷股票和现金中拨出200亿日元,设立了稻盛集团,遴选在尖端技术、基础科学和思想艺术领域做出优异成绩和卓越贡献的人,彰显其功绩。京都奖及其宗旨受到了广泛好评,现在已经成为可与诺贝尔奖相媲美的国际性奖项。
京瓷迅猛发展,我的资产也水涨船高。但是这资产来自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努力,我无权将它私有化。社会赐予的财富,或者说社会暂时委托我保管的财产,必须回馈社会,为社会服务——这是设立京都奖的初衷,京都奖是向社会报恩,同时,也是我利他哲学的具体实践。
这样的慈善事业受到好评,2003年我荣获卡耐基协会授予的“安德鲁•卡耐基博爱奖”。历届获奖者中,有比尔•盖茨、乔治•索罗斯、泰德•特纳等世界著名的慈善家。作为日本人,我第一个获此殊荣,在颁奖仪式的致辞中,我说:
“我只是一个拼命工作的人,创建了京瓷和KDDI两家企业,所幸的是,企业的发展超乎预想,我也获得了始料未及的巨大财产。安德鲁•卡耐基先生说:“个人的财富应该用于社会公益。”对此,我高度认同。我自己也一贯持有同样的信念,上天赐予的财富应该用于为社会为世人服务,所以我积极从事各种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
前文提到“求利有道”,我想还要讲“散财有道”。赚钱不易,用钱更难。以利他精神赚来的钱,也要用利他精神花出去。这样才能“正确散财”,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批注9:
商人的至高境界就是别把钱放在心上,财富的真正品味是支配者的利他精神!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