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当前医疗创业诞生一家BAT太难”


来源:新京报

与会嘉宾大多认为,短期内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很难出现一家BAT量级的公司,但拥有核心技术和专注产品体验的公司,仍有创业成功的机会。

5月19日,寻找中国创客第二季,健康创业的为与不为主题活动,主持人陈维广和夏斐、朱叶青、张遇升(从左到右)。

医疗创业正值大风口,还是会死一大片?

5月19日,在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五月论坛上,由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进行嘉宾分享并担任主持人,与诺辉健康CEO朱叶青、杏树林CEO张遇升、阿里创投夏斐,开展题为“医疗创业的为与不为”的圆桌对话。

与会嘉宾大多认为,短期内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很难出现一家BAT量级的公司,但拥有核心技术和专注产品体验的公司,仍有创业成功的机会。

创业者要跳出“做补贴刷流量”

陈维广:随着创投资本理性回归,准备融A轮、B轮的项目挑战不小。几位觉得有哪些移动医疗领域是不被看好的?

夏斐:我不敢说哪个领域是绝对不能投资的,但有的模式确实是不可持续的。在医疗这个相对低频的行业里,单纯靠砸补贴、赢得一些没有黏性的流量。但是,每个医疗创业领域都有机会,比如药品电商、医疗保险、健康管理、医疗大数据、智能硬件,包括很多新的生物技术。

2016年,希望创业者能扎扎实实干那些脏活、累活,就是基于医生和患者的需求,真正开发他们需要的产品和模式,从做补贴、刷流量、炒估值的圈子里跳出来。

陈维广:在目前形势下,创业公司怎么活下来?

张遇升:创业本质上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创造价值,就是你要为别人解决问题,为这个社会解决问题,去创造价值。在这点上我们做得很多。第二点是收获价值,这中间需要形成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

BAT模式难以复制到健康产业

陈维广:医疗创业能不能诞生一家BAT量级的公司?几位怎么看?

张遇升:在现有医疗制度下,产生BAT的可能性比较小。

放眼全球,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的医疗体系采用全职雇用模式,全球大多数国家采取医生多点执业、自由执业模式,医生并没有“事业编制”一说。反观美国,医院、医疗保险以私立机构为主,医生以自由执业为主,就很可能产生海量级公司。

我曾在美国最大的健康险公司Wellpoint工作,这家公司,市场上没有多少人知道,但它年收入600多亿美元,在世界500强中排30多位。这是自由市场带来的海量级公司。

陈维广:把BAT所在的互联网行业模式,复制到医疗健康行业,有何难度?

朱叶青:个人觉得很难。医疗行业对用户产生的是负反馈,也就是说,医生把患者的病看好后,大家都不愿意下次再来。这跟BAT这样的互联网平台有点不一样。

另外,医疗行业的周期相对较长,这不光是指技术研发到应用的周期,还包括用大量的数据来验证技术合理性的周期。比如,“魏则西事件”涉及的细胞免疫疗法。这种疗法已经在美国研究很多年了,之所以受到非议,是因为依然没有足够多的案例和数据来证明,它到底对哪些人群的有效性能达到什么程度。在医疗健康领域,不像互联网行业,多加几台服务器,就能把运算速度加快,往往不能盲目追求速度。

张遇升:互联网以流量、活跃度为指标,和医疗健康行业的内在规律不完全一样,但医疗创业绝对有很多机会。

比尔·盖茨在1995年就说过,信息技术对知识浓度高、流程特别复杂的行业,是特别有革命意义的,最显著的就是医疗和金融行业。人的能力是很容易受限的,信息化、智能化、计算机化或者IT化,是能够延长人类手和脑的能力的。这个行业,特别需要互联网、IT技术的介入。在今天的中国,这种介入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移动医疗利多还是利空?

陈维广:移动医疗究竟是利多还是利空?悲观派认为移动医疗难以大规模扩张或复制,乐观派认为移动医疗是刚需,创新和政策放宽都在加速。各位怎么看?

夏斐:过去一年,阿里健康跟全国顶级的三甲医院聊过,跟省市级的三甲医院聊过,跟基层的乡镇、村的医疗机构也聊过。我们发现,各级医疗机构对移动医疗有很大的需求。

大型三甲医院的典型需求是,院内流程特别不合理,一听说“未来医院”计划——挂号、预约、检查、查看报告、支付,乃至出院之后与医生的持续互动,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不只一家医院提出了这一需求,让线下医疗流程线上化。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梁嘉琳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薛珺

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最高13%

凤凰金融-安全理财

凤凰点评:
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近一年

13.92%

混合型-华安逆向策略

凤凰点评:
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