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陈黎明:外企十分看重中国市场潜力 说垂涎三尺都不为过


来源: 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9月18日讯 9月18日至20日,第12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举办。本次大会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打造创新型社会”为主题,凤凰网财经全程报道。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出席论坛并发表了演讲。  

陈黎明表示,改革开放之初,外国公司之所以想要进入中国,看重的就是市场潜力。“如果用垂涎三尺来形容的话,恐怕是都不夸张。”陈黎明表示,这么庞大的一个市场,对任何一个企业,我个人认为都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

陈黎明表示,跨国企业和中国企业最大的差异不是在战略上面的差异,也不是在财务上的差异,甚至都不是在技术上的差异,最大的差异其实是文化的差异,因为这个差异是没有办法通过谈判来解决的。

陈黎明表示,跨国企业要想解决文化差异,就需要去融合,需要不断地去碰撞。

以下为演讲实录:

陈黎明:IBM最早进入中国是1936年,我1934年,我们就把我们一台制表机卖给了协和医院,1936年在上海建立了上海办事处,中国的第一通越洋电话,是从IBM上海办事处打到纽约的,这是1937年的事情。1972年的乒乓外交事件,美国乒乓球的领队就是一个IBM的捷克霍德(音),就是IBM的专业电脑工程师,但他是一个业余的乒乓球选手。

主持人:事业有专攻,可能输了是吧?

陈黎明:改革开放之后,IBM最早进入中国是1979年,把我们的第一台370大型主机卖给了沈阳鼓风机公司,为什么是沈阳鼓风机?这个故事不要问我,因为我不太了解这一点,但同一年,我们也把我们的电脑卖给了中国银行。1981年,我们就在北京成立了办事处,到1984年建立了分公司,我们最早进入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是1979年就已经进来了。

主持人:也很有意思,你看我问的问题是说1984年,因为1984年是从建立分公司开始,您这么一解释我们就知道了,其实当一个企业想要走到一个新的国家、新的领域,其实需要特别长的前期铺垫。早期的交往回溯到了30年代,包括乒乓球外交等等一系列,这背后其实就讲述了很多的道理。但您个人的经历也非常有意思,跟陈总以前做过节目,有过了解,您不光是IBM,您早年工作经历,不光是IBM美国公司、英国公司、德国公司、南非公司,您全部都就职过。跟我们讲讲,在过去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一个个浪潮当中,您觉得回溯到最早期,这些外国企业想要进入到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陈黎明:外国公司想要进入中国,最早的市场潜力,如果用垂涎三尺来形容的话,恐怕是都不夸张。这么庞大的一个市场,对任何一个企业,我个人认为都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商业角度来说,市场就是他的业务,所以很多的跨国公司,最早我们把它定义为带来产品的阶段,或者我们叫for China阶段,就是为中国制造阶段。那时候通过贸易的形式把产品带到中国来。

陈黎明:其实很多中国公司,也是通过贸易代理的形式,接入了跨国的产品,了解了这样一些产品,了解了市场营销,了解了国际销售,了解了一些游戏规则,有这样一个发展的历程。当然后面还经历了一系列其他的历程,我们待会也可以做些分享。

主持人:早期来讲,那时候外国的跨国企业,您说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市场,而且您总结的特别精辟,叫Made for china,那时候是一个比较简单原始的交往状态,这些不同的国家之间,更像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同时您觉得中国企业那个时候向外国企业能学到什么?

陈黎明:当时改革开放之初,咱们国家当时是处于百业待兴的一种状态,某种程度也是背水一战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对改革开放特别容易形成共识,大家都非常希望能够有更多先进的产品、先进的技术、先进的一些管理理念,包括一些国际的规则能够进入到中国市场。所以那时候很多一些企业员工,事实上他是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

我记得我刚回国已经是1996年,1996年的时候,最先教我们销售人员是怎么打领带,怎么吃西餐,怎么用刀叉开始学起,就这样一点点培养他更国际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不是说有了国际化就放弃了中国,这是两个概念,要跟国际打交道,必须要了解国际的行为规范,国际的一些做事方式,这也是势在必行的。所以在那个时候,我觉得很多企业他是抱着一种学习了解的这样一种心态,跟国外的公司打交道。其实国外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初来乍到,对中国文化了解也非常少,当中也有很多一些挑战,有非常多的一些挑战。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对外国公司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主持人:您待过这么多的跨国企业,他们想要进入到中国,今天台下中国的嘉宾、外国的嘉宾都有,可能有一些刚刚进入中国,有一些进入中国的时间比较长了,一般感受到比较大的文化,不管是实际的文化上,还是公司的文化、商业的文化上,文化的冲击是什么?

陈黎明:文化上的差异,从我个人的感受来看,因为我在不同国家的公司,不同的行业都有从业经历,对他们都有非常直观的一种认识。很多的跨国公司刚来的时候,我个人认为他们的差异跟中国企业的一些差异,不是在战略上面的差异,也不是在财务上的一些差异,甚至都不是在技术上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的。唯一的一个差异就是文化的差异,这个是没有办法通过谈判来解决的。

因此,这当中就需要去融合,需要不断地去碰撞、不断地去融合。我经常讲西红柿跟鸡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经过熬制以后,就变成西红柿鸡蛋汤,你说西红柿鸡蛋汤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那就不好讲,如果一个代表中国文化,一个代表西方,熬制之后,你只能叫它西红柿鸡蛋汤。所以文化的融合是很多跨国公司到中国来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你仔细想想看,南北的文化都有很大的差别,一个北方人娶了一个南方人,一个人要吃稀饭,一个人要吃油条馒头,一个是吃大蒜的,一个是喝咖啡的,他就会有矛盾,所以这个也可以理解,文化上的差异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所带来的冲击,这是非常普遍,非常常见的一些事情。

[责任编辑:康振宇 PF082]

责任编辑:康振宇 PF082

推荐

为您推荐

已显示全部内容

泡泡直播

热门文章

泡泡直播

精彩视频

凤凰证券官方微信

X 泡泡直播

泡泡直播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