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中国已无限接近通胀 央行预警物价全面上涨
2007年08月14日 07:27千龙网投票数: 顶一下  【

“利率政策不是金手指”

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昨天称,尽管近期内央行有可能加息,但是不该也不会大幅加息。仅仅依靠利率政策等于是玩“一指禅”,利率政策不是金手指,不应该也不可能独立承担调整宏观经济或资产价格的重任。

哈继铭称,加息不是给经济降温的最优方式。政府应当优先考虑其他的系统性改革。如果加息使得经济增速放缓,那么节能减排、资源与能源改革等系统性改革的推出将更加困难。

猪的问题用猪来解决?

在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看来,猪的问题还是要用猪来解决,“这是一次由猪肉涨价引发的物价上涨,因此不必绕着路调控。”祝宝良表示,目前加息根本没有必要,况且也无法解决猪肉供应不足的问题,还是集中在增加猪肉供给上想办法。王志浩很认同祝宝良“加息无法解决猪肉供应不足”的观点,但他指出,加息事实上并不是针对当前的CPI增速,而是防止明年的物价上涨走向全面通涨,属于未雨绸缪之举,“为了明年的经济稳定,央行有必要在近期加息”。

外管局出招梳理流动性

在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看来,下一步直接针对国际收支不平衡采取点措施更为有效,以便从流动性源头上切断物价上涨的动能。

巧合的是,国家外管局昨天发布了《关于境内机构自行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通知》,取消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规定境内机构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自行保留其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外管局强调,新政有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四部委今日联合答疑猪肉供应

早报记者王恒利

针对此轮CPI上扬的先锋———猪肉价格,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CPI数据中,未像6月份一样单独列出其涨幅。但今天下午3时,农业部、商务部、银监会、保监会四部门的官员将集体接受中国政府网的专访,集体解读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政策措施,介绍有关工作及目前生猪生产形势,并回答网民的提问。

分析人士指出,四部委官员集体出面,表明中央政府对生猪供应高度重视。

猪肉价格7月涨78.9%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监测,截至今年8月3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肉(精瘦肉)售价格分别为每市斤13.72元,比去年同期上涨了78.9%。而牛肉、羊肉、鸡肉和鸡蛋的零售价格,上涨的幅度分别23.3%、15.1%、32.8%和23.9%,不及猪肉价格涨幅的一半。早报记者了解到,6月份猪肉的价格同比上涨了59.8%,由于去年猪肉价格较为平稳,这实际上意味着,今年7月份猪肉价格较6月份又有一定的上涨。

“引起猪肉紧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去年猪肉价格低,养殖减少;二是年初受到蓝耳疾病的影响;三是作为猪饲料的玉米,这两年被用来加工乙醇汽油,导致养猪的成本上涨。”国家信心中心宏观经济部分析师牛犁向早报记者表示。

短期内供应仍偏紧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昨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认为,猪肉价格大幅上涨,除了成本因素,还有供应紧张的问题。生猪生产有一个周期,短期内供应偏紧的问题还得不到解决。随着天气转凉,猪肉的需求量在上升。他估计短期内猪肉价格还下不来。受肉价居高不下,预计整个三季度CPI的涨幅都会较上半年要高一些。

“预计到今年第四季度,猪肉供应偏紧的问题会得到较大改善,肉价上涨的势头也会得到有效遏制,从而带动食品涨价幅度趋缓或回落。四季度CPI的涨幅也会比三季度明显回落。”姚景源称。

改革开放以来通胀史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就是“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的现象。“通货膨胀”与国内货币发行量、经济发展速度、投资增长速度、财政收支和居民收入增长等经济指标关系密切。

第一次通胀(1979-1980)

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大大超过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6.6%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37.3%的幅度,自然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使商品价上涨率达到波峰的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后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这次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第二次通胀(1986-1988)

1986年后,由于政策调整,随着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旧有价格体系和经济结构中不合理因素又使通货膨胀再度爆发。

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4亿元,比1983年增加925亿元,增幅为174%。这是因为工资改革、职称评定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和乡镇企业以银行信贷形式大批上马,导致了市场对货币的大量需求。央行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的方式,应对了过热经济对货币量的需求,却导致了一轮新的通货膨胀。

1988年3月,上海率先调整了280种国民经济必须商品的价格,接着各大中城市相继提价,提价率占商品总量的80%,价格平均上涨30%,最高者达到80%,尤其是家用电器、摩托车、油等化工产品。

据有关方面统计,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达到18.5%,当年财政价格补贴高达319.6亿元,商品供求差额为2731.3亿元。中央迅即做出反应,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

第三次通胀(1992-1994)

1992至1993年,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国家全面放开了对过去发放票证、限额供应的商品的限制,允许其以溢价形式,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定价。同时,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统一定价和指导价格的几乎所有商品,都根据成本和市场需求形势重新定了价格。为了弥补差价,提高职工价格补贴标准以及再度提升工资,企业争上项目,外出投资,动用有限的外汇储备大量购进各种机械设备和高档商品,一再地扩大了银行信贷规模。地方政府大搞开发区开发和用信贷大规模开发房地产业。开发过热,项目虚增,使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为了维持正常经营,许多企业,包括集体、私营企业,都不得不靠“三角债”来维持局面。

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幅均达35%以上,直接导致当期或稍后时期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引发“通货膨胀”。1993年,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3.2%,通货膨胀高峰在1994年,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1.7%,物价上涨率分别为13.2%、21.7%、14.8%。新一轮通胀来临?

从2005年以来,电费、自来水费、燃气费、公共交通费、房价都在轮番涨价。今春以来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也开始快速上涨。国家不得不频繁使用加息等一系列措施来平抑物价。早报记者罗裕实习生杨易整理

 

<< 前一页12345678后一页 >>
   编辑: 许志勇
Google提供的广告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