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数年间,郎咸平从籍籍无名到大名鼎鼎。而这期间,郎在公众面前表达的思想也经历了两次转向:从技术性的财务分析到战略家的指点江山,再到碎片化的时评家。这两次转向正对应着社会情绪的起起伏伏。或者说,是郎对社会情绪的精准把握。对我而言,我更关注转变的内在逻辑,如果说第一次转向有一种内在的粘连:郎对政府主导经济这种体制的信任和国家主义的信仰。那么第二次转向几乎是断裂的,包含了郎对以前的否定。这是郎对这种体制再认识,还是只是一次审时度势?
财务分析起家:博郎监管美名
郎咸平以学者身份第一个站出来痛骂德隆,举世哗然。郎咸平从此被当作中小股东代言人,博得“郎监管”之名。德隆灰飞烟灭之后,郎咸平又打响了著名的"三大战役":炮口对准TCL、海尔和格林科尔三大巨头。[详细]
华丽跨界转身:新帝国主义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郎咸平宣扬“阴谋论”。按照郎咸平的分析,不管是轮胎特保案这样的国际贸易纠纷,还是外国资本在中国的一系列并购动作,都是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产业寡头制造的阴谋。[详细]
矛头再次转向:痛批国有企业
如果说在平面媒体时代,和电视时代的郎咸平有着一个一以贯之的形象的话,在微博时代再试图在郎身上找到这种东西则要困难得多。但是,他表达的东西还是有一个转向,他开始激烈的批评国企,从中电联到两桶油,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政府统制经济的不信任。[详细]
郎咸平说:
我的目的不是讨好任何人,只是尽一个学者该尽的责任,是以全民利益为主体,为了这个目标你肯定得罪很多利益团体 。
郎咸平说:
语言需要包装,局部放大,把你最完美的一面呈现出来。我发现我做的事情和女明星是一样的。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