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 > 精神边界 > 正文 |
|
回到“脱口秀”
能撑到2007年的谈话节目都经历过重大调整。曹志雄是“鲁豫有约”的制片人,在他看来,“鲁豫有约”这5年来,经历过两次大调整。“鲁豫有约”开播于2002年,当时谈话节目正方兴未艾。节目原来定位是“通过对历史尘封人物的记录来还原共和国历史”,当时他们希望打造的是一种“寻访”感觉和一种谈话的“私密性”。为此,节目会刻意播出鲁豫一家家敲门找人的过程,以体现“每次寻访本身就是一个故事”。而谈话空间也大多选在谈话对象家里的客厅或者咖啡馆。第一次大改变是2004年开始采访成龙、张柏芝这样的热点明星。现在看起来,这其实是“鲁豫有约”在拓展选题的尝试。曹志雄不愿意承认这是受到娱乐化大环境的影响,但他强调这两次采访“反响非常好”,而且吸引了很多青年观众的关注。自此后,“历史尘封人物”只是选题的一部分,新闻人物、热点人物都开始成为鲁豫的座上客。直到2006年的第二次调整。
“鲁豫有约”的第二次调整一直到现在在业界都依然有很多非议。一个最显着调整就是鲁豫不再是坐在客厅和咖啡馆角落的寻访者,她成了一个1200平方米大型演播厅、300名观众大客厅的女主人。播出频率一周5期,成为“日播节目”,节目内容也越来越多元:明星、新闻人物、普通百姓,甚至新闻话题。让人有时甚至觉得“水”。关于这个“大”,曹志雄的解释是“大”才可以有效避免拷贝。“你知道,当年‘鲁豫有约’出来后,一时间到处都是‘××有约’。”在苗棣看来,这是一种“和国际接轨”的做法:国外的脱口秀节目几乎都是日播,因为周播错过率很高,接触率很低,而日播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而且事实上,国外的谈话节目并不承载国内谈话节目那么多的东西。“其实在美国,脱口秀是一种‘相对物美价廉’的节目形态,除了我们现在常常提起的一些精品节目,大部分都是垃圾节目。”所以,苗棣觉得,中国的谈话节目谈不上“式微”,而是一次次调整中越来越回到了常态。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所说“新版的‘鲁豫有约’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更像身边的家长里短,但这种家长里短里又透着很多文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个评价后透露出的信息是,“鲁豫有约”正从当初的精英越来越平民化。这似乎也是目前国内大部分谈话节目的共同走向。杨晖说,“我们一直说传播的权利,可是大家忽视了一个很关键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受众是不是也有传播权”。在“波士堂”中,杨晖设置了一个观察员角色,代表了一大群非专业人士的视角,她把一些问题,比如你那么多钱都花到哪儿啦,直接而大胆地问出来了。脱口而出的非专业问题,必定带来非常的效果。
作者:
马戎戎
编辑:
liaosm
|
Google提供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