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一叶知秋的万言书

2009年06月18日 14:09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杨伟名

0人参与0条评论

编者按:这里刊登的,是胡德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之后、建国六十周年纪念前夕,围绕着“中国为什么要改革”这一主题而写的一组文章的前两篇,是以解读两篇万言书——即杨伟名等人的《一叶知秋》和胡耀邦同志给毛泽东同志的建言信——的形式写作的。《一叶知秋》已是知名度较高的思想文献。耀邦同志的信则是首次披露,这封信从农业问题谈起,实际上指出了中国这个农业国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道路问题,并预见性地提出了公有制如何才能避免“全民所无”的问题。这两份万言书的意见当年都未被采纳,但所提出的基本思路,却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走过的道路所证实。敬请读者垂注!

作者: 胡德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三十年后,为何又要对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不管人们对改革持何种态度,几乎没有不把改革和“文革”联系起来思考的。我也是其中的一个。一个明显的事实——没有“文革”就不会有改革,“物极必反”嘛!我认为,这种认识虽有相当道理,但不够彻底和全面。

改革是多种原因推动的。中国之所以要改革,原因不只一个,如果说到其中的历史逻辑,就是在“文革”结束以前,广大群众就已经受到当时体制的严重束缚,党内外不少同志深受其害,并对这种弊端进行了体制性的深入思考,这才有了今日的改革。结束以文革”结只是给了我党、我国人民一次历史的机遇,所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我国的改革事业才得以启动,才能把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变为中国式的市场经济体系,并逐渐丰富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涵。

本文想介绍上个世纪60年代初,陕西户县农村党员干部杨伟名牵头写的意见书,这一史料充分反映了我国改革的必然性。

万言书原题“当前形势怀感”,作者是陕西户县的三位农村党员杨伟名、贾生财、赵振离,完稿于1962年5月10日。毛泽东同志在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看到此文,针对文中“一叶知秋,异地皆然”的话,作了两次讲话。他不是偶尔一提,而是深有寓意的,他说:“一叶知秋,也可以知冬,更重要的是知春和夏。”几天后,他又说:“任何一个阶级都讲自己有希望,户县城关公社写信的同志也讲希望,他们讲单干希望。”“一叶知秋,本是成语,毛泽东同志赋予其很多政治含义。杨伟名等人的万言书因此成为这次会议反对单干风、翻案风、阶级斗争的典型“教材”,并左右了当时全国的形势。所以后人常用《一叶知秋,称呼这份万言书,非常贴切,这里也沿用此名。

令人感慨的是,杨伟名三人在信发出后不久就遭到全省批判。1968年5月6日,杨伟名与妻子含冤自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4月,中共户县县委为杨伟名平反,但不彻底。

杨伟名的万言书向中共各级党委发出后,时任西北局第一书记的刘澜涛同志极为重视,西北局内部刊物《西北建设》还聘请杨伟名为通讯员。陕西省省长赵伯平是个大知识分子,他说包产到户可能是副良药,也可能是副毒药。他实际上是倾向于杨伟名的观点的。耀邦同志1964年至1965年,在陕西工作生活了二百天,他大概知道杨伟名的情况,但有何态度,我们就无从得知了。

杨伟名是农村知识分子,12岁入私塾,15岁辍学,靠自修完成了中学课程,他执笔的怀感万言书,文字流利通畅,间以文言形式表达,如“一叶知秋,异地皆然”,“每当激动之余,口述笔道,常至情不自禁”,“除表达个人见解外,诸如锻炼、习写亦在‘原旨’之数。”作者的行文,大有曹雪芹写《红楼梦》的笔法,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他提出的十个问题,在当时可谓离经叛道,今日看来,却又是那么令人信服。现简单介绍他的几个观点,请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luqiang] 标签:新民主主义社会 万言书 文革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