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易中天:相信无尽的力量(2)

2009年07月17日 23:25
来源:经济观察报

0人参与0条评论

问:这个主张确实不错,问题是做得到吗?

答:孔子认为做得到,因为他还有实行的方法。

传播和推行“忠恕之道”,将有利于实现世界和平

问:孔子实行仁爱的方法是什么?

答:忠恕之道。

问:什么叫“忠恕之道”?

答: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强加于人”

问:好像也是两面?

答:对!孝悌是一纵一横,忠恕是一正一反。忠恕是积极之仁;恕,是消极之仁。

问:恕不如忠?

答:不。消极决不意味着不好。相反,消极的仁(恕)比积极的仁(忠)更重要。孔子自己,更看重的也是“恕)比积极的仁

问:是这样吗?

答:是的。子贡曾经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受用、一贯到底(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也就是恕(其恕乎),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吧!

问:孔子为什么会这样说?

答:因为他主张“忠”、主张“仁”,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每个人的幸福,包括自己以外的别人。正是为了也让别人幸福,这才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不对?

问:对呀,有问题吗?

答:有两个问题。第一,作为普通人,未必都有能力让别人立,让别人达。如果“心有余而力不足”,又该怎样实行仁爱呢?第二,作为普通人,也许大都希望立,希望达。但是,万一别人无此愿望,我们却非得要他立,要他达,岂非“己之所欲,强加于人”?第二,

问:恕,就没有这两个问题吗?

答:没有。第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谁都做得到;第二,彼所不欲勿施于我,谁都同意。恕,是不是更靠得住?而且在我看来,不但更可靠,也更伟大。

问:此话怎讲?

答:因为“恕道”中隐含着一个前提,那就是对他人的尊重。我是人,你也是人,大家都是人。所以,我作为人不愿意的,也决不强加于其他同样是人的对象。这就是人道主义,是一种原始的、朴素的人道主义。而且,正因为它原始、朴素的反倒越来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比方说,联合国大厦里,镌刻的就是这句话。1993年世界宗教领袖大会提出的“黄金规则”,也有这句话。

问:什么是“黄金规则”?

答:就是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的“相处之道”。它包括两条,第一是“把人当人”,第二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条加起来,其实就是“仁”

问:为什么就是“仁”呢?

答:因为“仁”这个字的本义,就是“人其人”,也就是“把人当人”。正因为“把人当人”。这才不能把自己不愿意的强加于人。由此可见,孔子,应该说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而广泛地传播和推行“忠恕之道”,则必将有利于实现世界和平。

问:同意。不过,孔子的“忠恕之道”,难道就一点问题没有?

答:有。至少有些事情,孔夫子似乎并没有说得很清楚。比方说,按照“恕道”,自己不愿意的,也应该“勿施于人”。那么,自己很愿意的呢?可不可以“施之于人”?可不可以“

问:这个好像可以吧?如果不可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讲不通。

答:没错。但如果只要是“己之所欲”,就可以随随便便任意地“施之于人”,那么,“恕道”中隐含的对他人的尊重,就会荡然无存,也与“仁爱”的初衷背道而驰。

问:为什么?

答:因为仁爱的初衷,是让别人幸福;而别人实际上得到的,却是“强制”和“被迫”。请问,他会感到幸福吗?

问:可是,我们是一番好意。给他的,也是好东西呀?

答:好不好,是你的判断,不是他的感受。你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喜欢。你想要的,别人不一定想要。比方说,大闸蟹,是许多人爱得要命的,我就不喜欢。如果你把你这个“己之所欲”,硬要施之于我,我不难受吗?

[责任编辑:luqiang]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