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易中天:相信无尽的力量(3)

2009年07月17日 23:25
来源:经济观察报

0人参与0条评论

问:那应该怎么办?

答:我想吃大闸蟹,你就给。我不想,你别硬来。同样,如果别人明确希望你帮他立,帮他达,你又有此条件,那就可以也应该帮他立,帮他达,这就是“忠”。如果别人没这个意思,那么对不起,己之甚欲,也勿施于人。这才是完全、彻底也更重要的“恕”

问:历史上有这种说法吗?

答:没有,但庄子有这个意思,我们以后再说。

有“恻隐之心”做底线,就能建立完整的道德体系

问:孔子的“忠恕之道”,还有问题吗?

答:有。表面上看,实行“忠恕之道”并不难,至少“恕道”不难,其实不然。比方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不愿意被杀的,其他生命也一样。因此,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我们就不能杀人,甚至不能杀动物,对不对?

问:对呀!

答:那么请问,敌人杀不杀,罪犯杀不杀,食用动物杀不杀?

问:能够不杀,就不杀吧?杀则不仁啊!

答:但比方说,一个杀人狂,疯狂连续作案。你不当场将其击毙,他会杀更多的人,岂非更加不仁?

问:那你说怎么办?

答:可杀可不杀,坚决不杀。不得不杀,也不可“虐杀”。对敌人,对罪犯,对食用动物,都如此。比方说,我国现在还没有废除死刑,多数人也还很难做到完全素食。但在执行死刑的时候,可以采取比较人道的方式。“游街示众”之类的事,就不要搞。屠宰食用动物,也应该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活吃猴脑”之类的菜,就不要弄。这样,我们才能保住自己的“仁爱之心”,使自己成为一个“仁者”

问:这也是儒家的主张?

答:应该说儒家有这个思想之源,这就是孟子的“恻隐之心”

问:什么是“恻隐之心”?

答:简单的说,就是“不忍之心”。孟子曾经对齐宣王说,有一天,大王把一头原本要宰杀的牛放了,换成一只羊,有这事吗?齐宣王说,有一孟子问,大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齐宣王说,我实在不忍心看它哆哆嗦嗦的样子,毫无罪过却要去死!孟子说,要讲“无罪而就死地”,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齐宣王说,寡人也讲不清是怎么回事,看来只好让老百姓说寡人小气了。孟子说,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大王只看见了牛,没看见羊。看见羊。大王也会不忍心的。这种“不忍之心”。就是“仁”啊(是乃仁术也)!有这份爱心,就能够实行王道、一统天下啊(是心足以王矣)!

问: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

答:说明三点。第一,仁,首先是“不忍之心”,即不忍心看见别人无缘无故地受到伤害。这种“不忍之心”不但会加之于人,还会加之于动物,比如牛、羊。第二,这个“不忍之心”或者“恻隐之心”,乃是道德的基础和底线。

问:为什么这样说?

答:因为人们为了生存,总难免会做一些“不忍之事”,比如屠宰食用动物什么的。毛泽东也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既然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只做好事,不做坏事。那我们凭什么判断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孟子认为,就看他有没有“不忍之心”。只要有这份“心”。那他就有希望成为“仁者”。所以,孟子并没有要齐宣王把那只羊也放了,反倒一再肯定“是心足矣”。可见这是底线,也是希望所在。

问:第三呢?

答:第三,有“不忍之心”或“恻隐之心”做底线,我们就能建立起完整的道德体系,甚至建立一个道德的社会。

问: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吗?

答:有啊!请问,齐宣王为什么要放了那头牛?

问:因为他不忍心看那牛哆哆嗦嗦地,毫无罪过却要去死。

答:一头牛哆哆嗦嗦“无罪而就死地”,与齐宣王又有什么关系呢?

问:好像也没什么关系。

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关系,却顿起“不忍之心”,这就只有一种解释,即齐宣王想到了自己。在那一瞬间,他想到如果自己也像这头牛那样,无缘无故地被人冤杀,却又百口莫辩、孤立无援,会怎么样?肯定是死不瞑目。所以,他下令放了那牛。

问:齐宣王真有这样的心理活动吗?

答:应该有,不过很可能并不自觉,也没想那么多,只是在一瞬间近乎本能地觉得于心不忍。但这就正是“恻隐之心”了。因为所谓“恻隐之心”了其实就是同情心和怜悯心。

问:明白了。有此同情和怜悯,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答:正是。因为所谓“恕道”,其实就是把他人看作自己,把对象看作自我,自己不愿意悲痛忧伤,也不忍心让别人悲痛忧伤。因此,一个人,只要有了“不忍之心”,就证明他有一种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心理能力。

问:那又怎么样?

答:有这个能力,就能由此及彼,推己及人,由对某件事、某个人的“不忍”,推广为对全世界、全人类的“不忍”,进而推广为普天之下的“仁爱”

问:真能做到吗?

答:能。因为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是每个人都有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比方说,一个婴儿眼看就要掉到井里去了,任何人都会上前去救(请参看 《爱,有没有商量》2009年3月16日观察家版组)。所以,只要把这种人人都有的“不忍之心”,推广到所有的事情上去,就能实现“仁爱”(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这可是一种“无尽的力量”

问:哈,你相信无尽的力量?

答:对,那是真爱永在。(下期内容:仗义岂能无反顾。作者新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版)

[责任编辑:luqiang]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