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悲欣交集海南梦(2)

2010年01月29日 10:53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0人参与0条评论

这才是一个开始。

2009年5月29日,三亚海棠湾又创下了“世界酒店建筑史上的奇迹”。同一天内,10座豪华酒店在这同时开工,凯宾斯基、朗豪、索菲特、希尔顿、君悦、喜来登、豪华精选、香格里拉、万丽等齐刷刷亮相,相当数量的品牌是首度进入三亚。

当年的“凯莱”早已不能与这些攀附奢华的“大腕”品牌比肩。它的业主中粮集团火速请来盛名之下的“美高梅金殿”,助其重新锻造三亚酒店的豪华高度。

面对竞争,和来自“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的致命诱惑,迈克尔手中最大的一张王牌——洲际集团最为顶尖的品牌InterContinental,将于年内亮剑。

陈龙刚满30岁,脸上还带着80后的那股子青涩劲儿,洁白的衬衣,斯文的眼镜,怎么看都还是一副学生模样。

事实上,10年前高中都没毕业的他就永远告别了课堂,从湖北随州老家坐着火车一路南下,怀揣几10块钱,独闯海南岛。

他到达海口的时候,海南建省办特区刚好十年。不过,1990年代初岛内弥漫的那股癫狂投机的烈火硝烟早已散去;还未及降落回去的虚高物价,和随处可见的灰色烂尾楼,成为残存的佐证,让人依稀看到这座城市的繁华过去。

陈龙的第一份工作是海口某旅行社的“马仔”,10年后,他庆幸自己“入对了行”

彼时,到海南岛旅游算是北京、江浙等发达地区挺时髦的事儿。“团进团出,上了岛就被导游带着马不停蹄;到了景点就拍照,然后去下一处景点。当然中间还要穿插无休无止的购物。在在旅游还是少数人的奢侈行为的年代,“品质”根本无从谈起。游客沉迷于在地标留影,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块刻着“天涯海角”的大石头,这是他们到过海南的“炫耀资本”。而旅行社则是以拉客购物为赚钱主业,“宰一个是一个”,“乌烟瘴气,乱成一团”

因为看不惯当地人的懒散和安于现状,当然还有对这种“低级旅游”的心怀不满,一年以后,陈龙辞职,来到广州,成为三亚旅行社驻广州办事处的主办。他一直想做高端人群的旅游产品,只不过那个时候还不知道“度假”这个名词。“反正我脑海中的旅游,绝不是疲于奔命,也不是住得拥挤,吃得随便。但究竟这个产品是什么样子,我也不太知道。

陈龙初到广州的2001年,白云机场飞往三亚的航班,每周仅有2至3趟;三亚的高档酒店仍屈指可数。

2003年的“非典”改变了这一切。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让国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转变,“健康高过一切”的理念进入相当一部分人的骨髓,在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群中尤为明显。

这一年,三亚维持数年坚不可摧的房价开始破冰,海景房从均价1700元每平米很快迈过2000元大关,并且扶摇直上。这一年,广州飞往三亚的航班开始明显增加,每日都有飞机起降.这一年,三世界小姐”选美总决赛在三亚举行,永久性会址建成投入使用;国际高尔夫巡回赛、国际铁人三项赛、国际帆船赛等纷至沓来。这一年,三亚接待过夜游客总数首次超过300万。这一年,第一家外资著名品牌高端酒店喜来登高调开张,标间800元的房价刷新了三亚纪录。

陈龙看到了希望。他发现,越来越多的游客是“二次上岛”甚至“数次上岛”,他们早已厌倦跟团旅游的套路,游览诉求大幅降低,对住五星级、晒日光浴、睡海滩觉、享私密SPA情有独钟。陈龙觉得,这愈发接近自己心中的那个高端市场。

机会来了!

2004年底,他在三亚注册成立“嘉逸商旅”公司,一年后更名为“星海假期”,总部位于广州,主要深耕珠三角市场,目标客户直指高端人群。正是这一年,多家国际著名酒店开始了抢滩三亚的无声战争。他开始大批量、低价位购买五星级酒店客房、各航空公司往来三亚的机票,然后依靠自身的渠道网络向外推销,为高端旅客定制一整套包括机票、奢华酒店、名牌轿车、高尔夫、斯诺克等在内的度假计划。与走标准化产品路线、靠佣金盈利的携程模式不同,陈龙专做三亚高端度假产品,个性化操作,灵活性强。

随着众多奢侈酒店品牌成批入驻三亚,陈龙的生意也越做越大。2007年,深圳分公司成立,一年后是上海,去年是杭州。未来,北京、成都、重庆都准备布点。与此同时,专门针对高水准年会、论坛、答谢会、发布会的“星海会展”也全面开业,不少世界500强企业成为陈龙的VIP客户。2009年,陈龙公司的营业额超过两个亿。

现在,已进入陈龙最繁忙的时段。冬季是三亚的旺季,春节甚至井喷。部分顶级酒店的春节报价,更暴涨500%。1月份,三亚丽丝卡尔顿酒店的标间报价逼近每晚3000元,大年初一至初六,则轻松涨过1万元;而希尔顿别墅房的报价每晚达到了6万9千元。这些在美国上流社会看来都“非一般人能有幸入住”的地方,早已被预订一空,客人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内地。

按照陈龙的统计,过年7天,国际品牌酒店房价都要在每晚8000至1万块之间,最普通的五星酒店也要3000元每晚。仅在一年前,这里高档酒店春节的房价还在四五千元线上徘徊。可无论是今年还是去年,三亚都早已将北京、上海同类甚至同品牌酒店的报价远远甩在了后面。

陈龙说,海南“国际旅游岛时代”也许真的到来了。至少有两个理由能够让他和他的公司“有恃无恐”:无法想象的度假人流和不断超越的豪华品质。

就连最普通的的士司机,都对悦榕庄这种级别的私密酒店嗤之以鼻了。

迟福林现在彻底把自己当作海南人。

1987年底,他走出北京中南海,来到海口,加入了海南建省筹备组。他是当年第一个到海南工作的中央国家机关干部。迟福林说,那个时候的海口除了“落后”二字,找不出更确切的形容词。由于接待条件严重滞后,这位京城来客上岛的初夜,就是在一间13人的大通铺里度过的。窗外,露宿街头的外地人比比皆是,“幸好岛上常年温热”

“我每天晚上都会去路上转一转。所有人的脸上,充满着对财富的渴望。”迟福林长期从事改革研究工作,到海南后被委任为省委政策研究室和省体改办主要负责人;此前他曾长期浸泡在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和中央党校。如今,他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构想最早由他提出。

作为海南最主要的决策智库,迟福林和中改院一直承受着压力。当年海南建省之初提出的“三步走”目标,20年过去,第一步还没走完。1991年,海南就达到甚至超过了全国人均GDP;而1995年后,海南经济大幅下滑,最终步入全国倒数省份序列。去年,海南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数少了3000元,农村少300元。

1990年代初海南那场惊世骇俗的房地产投资热,迟福林到今天想起,仍胆战心惊。他清楚记得,1990年进入岛内的短期资本就超过300亿,1992年更是涨到了450亿;到了1994年,绝大多数资本全部撤离,人去楼空。“海南的这场劫难,表面上是房地产泡沫,实质上是投资者对海南发展前景的失望与绝望。

1998年是海南建省办特区的第10个年头。当地最高决策者再也坐不住了,找到迟福林,委托中改院研究一套适合海南发展的战略规划。彼时,已经没有人再用“特区的来称谓海南,这成为一种戏谑,甚至羞辱。

两年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构想,在迟福林的脑海中有了雏形。这一年,海南年接待旅游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成为全省的经济支柱。2002年,“旅游岛”的设想在三亚先试先行。此后,三亚的知名度首次超过省会海口,成为岛外人士抵达海南的第一目的地。

三亚的成功,让海南当局看到了曙光。2007年,海南省明确“旅游业是再创海南特区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支撑海南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200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20年之际,“国际旅游岛”上升为省级战略。2010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战略提升至国家层面。

按照迟福林的思路,海南国际旅游岛将在旅游产业领域内,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为主要特征的投资贸易自由化政策。目前,海南的免签范围达21个国家和地区,而巴厘岛的免签范围是30个国家和地区,济州岛122个,夏威夷130个,马尔代夫对任何外来游客一律免签。此外,迟福林还希望将海南办成国内日用消费品的免税区,并率先试水博彩业。

短短两周,“下一个拉斯维加斯”,“又一个夏威夷”,“中国人的北海道、济州岛”等极具诱惑的提法被海南人叫得风生水起,不亦乐乎。一种外人难以想象的狂欢情绪在岛民中间扩散开来。“特区”的标签曾给这块土地带来膨胀的虚荣;现在这个更独一无二、灿烂时髦的“国际旅游岛”,给人提供了一个相当庞大的想象空间。

当然,你也能间或听到诸如“下一个迪拜”的议论声响起,微弱而又刺耳;它迅速被那些溢美之辞盖过,人们来不及感受到它的温度。

迟福林认为,“海南最有条件成为第二个香港”,而佛罗里达的现在很可能就是海南的未来。同样的阳光、海洋、沙滩美景,佛州的GDP逼近8000亿美元,居全美第四,旅游业所占比重最大,迪士尼成了世界范围内人人向往的度假天堂。

按照国家战略规划,到2015年,旅游收入要占到海南GDP的8%,现在是6.7%。这几天,迟福林已经接到不少来自内地投资客的电话,询问海南的博彩业何时开张,又如何从中攫取第一桶金。

直到现在,对于博彩业,海南当局的态度还相当隐晦。不过,省委书记卫留成已经表态:海南不会成为内地的澳门。

历史总有着惊人的相似。

当年,“特区”概念一出,十万青年下海南,百亿热钱投椰城;今天,“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一经媒体发布,盘踞于各地的商海枭雄不约而同地空降海南,以至省会海口的商务酒店日日爆满,“远胜广交会”。与1990年代充斥大量民间资本和不堪一击的投机者不同,这次上岛的主力军,是央企和地方龙头上市公司,资本雄厚,势在必得。

一个月前,中铁集团麾下的中铁置业以1500万/亩的价格拍得三亚迎宾路一块112亩的土地,造就了海南新地王;国电、中海等亦在海南地产界叱咤风云。国内实力强悍的浙商军团,更有耀江、国都控股、吉利等在岛上指点江山,民间因此有了“十万浙商战海南”的戏言。

仅由海口温州商会牵线引进的温州资本,在海口一地的地产投资就超过20亿;据消息人士测算,最少也有300亿浙江资本在海南房市翻云覆雨。截至发稿前,进入海南地产的热钱超过了4000亿。

事实上,浙商资本的进入早在2005年。更有甚者,宋城集团在10年前海南地产泡沫期就开始谋划未来的“重返之路”,他们悄无声息地低价抄底,买走了最优质的土地资源,翘首等待海南的下一个春天。宋城的老板黄巧灵没有想到,这个春天来得如此及时,如此猛烈。

[责任编辑:hanfn]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海南再现房地产泡沫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