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建设部前官员:频繁调控造成房市大波动 房价不降反涨(4)

2010年03月16日 11:26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黄志杰 张瑜

0人参与0条评论

曹理达 周慧兰

调控之机

《21世纪》:去年12月以来,政府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下简称《通知》)。您如何看待这一系列政策出台的时机和背景?

哈继铭: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2009年以来中国房价涨幅过高,部分城市涨幅达两位数,民众负担较重,这是内部因素;二是美国的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宽松,在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背景下,大量资金可能流入新兴市场,包括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推高资产价格,形成资产泡沫。从民生和金融稳定角度考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王建:从长期来看,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是一直存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地价上升的动力愈发强劲。从短期来看,去年大量的资本从实体经济出来,进入股市和楼市,所以出现了股市和楼价的回升先于基本面回升的情况。

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对于房地产投资的增长有一定作用,对经济恢复也起了拉动作用。房价过快上涨造成的问题也很明显,最直接的影响是老百姓买不起房。房价创下了历史新高,让绝大多数购房者望而却步。这是现在政府不得不出手解决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原因。

陈超:目前政策对于房地产的调控是非常及时也是非常必要的。去年整个房价上涨非常之快,房地产商囤积了很多土地,从银行拿了很多钱,假如现在政府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房价肯定要进一步上涨。而房地产本身的产业关联度是非常高的,它的过热势必带动上游的原材料、下游的装修、家具等价格上涨,将会使得通货膨胀更早的出现,来势更猛。加上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影响,到今年五六月份,CPI可能会达到5%、6%,甚至更高的水平。如果到那时再进行调控,唯一的做法就是急刹车,控制投资规模。急刹车对于整个经济的伤害是非常之大的。所以,在调控时点的选择上需要宏观调控的艺术,这次的时机是恰到好处。

这一轮的调控和90年代以及2005、2006年有所不同。前两轮调控是在经济过热的背景下实行的,着力点更多在于需求层面,强调控制投机需求。而这一轮的调控更多侧重供给面。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一方面可以把泡沫挤掉,另一方面可以保持房地产投资的稳定。

2009年房价上涨的根源在于供求矛盾。在去年上半年,市场比较悲观,房地产的新增开工面积都经历了下降。而在销售方面,去年年初房价有所回落,而后随着大量信贷投放、市场信心的恢复,销售增长非常迅猛。等到房价上涨后,开发商想开发,但有一个周期,供给跟不上,造成了供不应求,推高了房价。另外,2009年国家计划投资1676亿用于保障性的住房建设计划,但到去年10月底却只投出去454亿,只完成了27%的水平,这更加剧了房地产供求的矛盾。所以目前的调控政策更多的是在供给的层面,以缓解供需矛盾来控制房价。

泡沫之忧

《21世纪》:《通知》中明确提出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如规定二套房首付不低于40%。投资投机性需求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助推此次房价上涨?如何处理房地产市场中自住型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关系?

王建:1980年代家用电器刚刚进入中国家庭时,出现了一股“排浪式”消费,绝大部分的家庭都在消费家用电器。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居民收入出现明显的分化,导致真正进入到这轮房地产高潮当中、有购买能力的人只是一小群人。但现在的楼市,以北京为例,现在四环以内的均价已经在每平米两万元以上了,普通收入的居民根本无法承受。在这样的价格下,还有人贷款去买二套房,肯定不是基于正常的自住型需求,而是投机投资性的需求的结果。买二套房的人到底有多少是用贷款买的,现在没有很确切的数据。但是,对于那些用贷款来买二套房或者多套房的人,抽紧房贷银根,对于打击投机性需求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陈超:在此轮房价上涨中,投资投机性需求跟前几轮相比是较低的,推高房价的仍主要是自住型需求。从人口结构来看,2005年以后,20-30岁的群体在总人口当中的比例在大幅度提高。他们要进城、结婚、生子,需要住房。这代人和之前的年轻人不一样,之前的年轻人是自己慢慢攒钱,需要五至十年才能买房。而1980后们,由于上一代财富的积累,使得他们当中很多人刚工作就能够买房子,这样的自住型需求每年都会新增出来,而去年商品房供给又出现缺口,必然会推高房价。当然,很多人也对商品房有投资性需求,这在地区上有所差异,和二、三线城市相比,一线城市的投资性需求会相对多一些。

在房地产作为一类可投资资产上,我们也应当有更多的金融创新。目前,投资者在投资房地产时,不少是投资于住宅,这和国外有极大的差别。在国外,房地产作为一类资产,主要是指商业地产,例如写字楼、酒店、购物大厦等房地产项目。我们需要尽快培育和发展商业地产投资的市场,限制在住宅地产上的投机行为。同时,也应当在公开市场上鼓励和支持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的发展。随着房地产作为一类可投资资产的范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住宅市场上来自投资和投机需求的压力方能逐步减弱。

哈继铭:房地产市场的真实需求包括多方面,不仅有自住性需求,也有投资性需求,这些都是刚性较强的需求。在中国老百姓的财富配置中,社会保障是非常缺失的,许多发达国家居民的家庭财富中,20%以上是社会保障和其它理财产品;而中国,这一比例只有2%以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老百姓的财富中,理财产社会保障和房地产三者相加所占的比例和国际水平是可比的;但内部结构却很不合理,发达国家这三者基本上是均分的,而中国则是房地产占了很大一块。

去年房价上涨之后,一线城市很多本就不便宜的高端房也跟着大幅上涨,这和去年的货币增长速度过快有关。2009年11月底公布的货币增速约为29%,GDP涨幅却只有8%多,两者之差达20多个百分点;大城市则更为突出,大城市的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它们而言,两者之差高达24-25个百分点,因此,这些城市流动性过剩情况更为严重,高端房受追捧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方面货币增速过快,另一方面理财产品和社会保障缺失,钱又不能一直留在银行里,在这种背景下,民众只能用购房来替代社会保障和理财产品的投资,来增强资产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驾驭。从这种意义上看,这一需求很难被纳入投机性需求。当然,炒房现象肯定存在,但炒作的因素也许并不像许多人判断得那么大。

所以,我认为根治房地产泡沫,除了打压投机需求和增加供给之外,更重要的在于疏导资金,创造更多的投资渠道。当前,扩大供给和抑制投机需求的政策都有了,但我们尚未看到多少妥善引导资金的政策出台。

《21世纪》:去年,资金实力雄厚的国有大企业进军房地产业,拍得大单的情况频现。此次《通知》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规范国有大企业的房地产投资行为。您如何看待国有大企业对于房地产业的投资结构、价格走向的影响?规范国有大企业炒地的途径有哪些?

陈超:2009年的经济复苏当中,国有大企业在资金获得上面比民营企业更有优势,在预算软约束下,更有资本扩张的冲动,大国企进入资本市场,将会助推资产泡沫。从土地拍卖的角度,很难规范大企业的参与,拍卖即是谁出的价格高、开发实力强、资金雄厚就卖给谁,这是无可厚非的。国有大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的资金实力等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但从国资委角度,要规范国企的主营业务,限制国企进入房地产领域和证券领域。同时,银行在贷款方面也应有所控制,限制国企贷款投资的领域,对于国企贷款去买地、投资房地产,应该严格控制,目前来说大银行在这方面的掌控还是比较严格的。

哈继铭:国有企业买地本身不一定会推高房价,但若囤地不开发,则会使供需矛盾更加尖锐。近来地王频现,很多都是在国有企业推动下出现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确实应该采取措施,督促它们尽快开发,否则政府就予以没收,这对于扩大供给是有利的。

在房地产领域,民营企业的资金链容易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很多企业最后不得不通过降价来盘活资金;国有企业则不同,它们资金雄厚,一旦进入房地产市场,即使行业不景气,也可以不降价,反而造成房地产价格更强的刚性。所以,一定程度上,国有企业进入房地产领域,会增强房地产价格的刚性。

[责任编辑:heqy] 标签:房市 建设部 房价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