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一周财经新趋势:人民币成美元有力竞争对手

2013年11月04日 07:50
来源:凤凰卫视

人参与条评论

正在加载中...

【相关视频】胡一帆:人民币变各国储备货币需政府推动

                走进诺贝尔经济学奖

凤凰卫视11月3日《一周财经新趋势》,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中欧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挺进欧元区,上演关门闹剧后,美元霸主地位引发质疑,中美货币的新博弈中,人民币该如何拓展国际版图?诺贝尔经济学奖花落三家引发质疑?有效市场假说和市场非理性,究竟谁才是追随者的投资圣经,《一周财经新趋势》敬请关注。

吴柯萱:各位好,欢迎收看本期的《一周财经新趋势》,为您深入观察重点财经事件,我是吴柯萱。

最近一场三千五百亿的中欧货币互换协议,让人民币推开了欧洲的大门,而在此之前,今年的6月,中国也和英格兰银行签署了规模为两千亿的互换协议,在美元、欧元和英镑仍然是全球主要交易货币的今天,人民币已经实现了和这三者当中的两种货币互换,可见人民币在全球贸易支付的地位正在逐步的攀升。

货币互换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就是说互换的双方,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比如说金融危机的时候,用等国货币和签订协议的国家换得等额的对方货币做应急的使用,而获得短期流动性的支撑,这主要是起一个金融稳定器的作用。

货币互换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是在商业机构之间进行的,近年来,各国的央行也开始将货币互换用于区域金融合作,起到国家间金融稳定器的作用,而货币互换更为实际的意义就在于,出口企业可以在双边贸易当中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费用。

专家的解释说,货币互换协议是为了扩大使用人民币结算,提供了这种资金来源,根据互换协议,持有人民币计价的这些欧洲企业,如果无法从市场获得流动性的话,将可以向欧洲的央行申请获得,而与此同时,中国内地也会得到最多450亿欧元的流动性,而随着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贸易的增加,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是越来越大,人民币逐步的加入到了最受欢迎的国际结算货币的行列。

根据国际结算银行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人民币首次超越了瑞典、克朗及港元,成为了世界第九大的交易货币,人民币如此高的表现,不禁令外界惊讶,中国和其他国家频频签署的这种货币互换协定,更是让人民币掀起了世界范围的热潮。

而中欧货币互换意味着什么?这将对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带来哪些影响?全球的货币互换又隐藏着什么样的背后的较量呢?我们来看本期的头条观察。

解说: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先后与韩国银行、澳大利亚储备银行,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等20多个国家央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金额达1.85万亿元。进入2013年以来,中国央行与八个国家地区的央行和货币当局,签署和续签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包括新加坡、印尼、英国、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冰岛、巴西及欧元区,此次签署的中欧货币互换协定,是目前中国签署的第三大货币互换协议,仅次于香港金管局签署的四千亿和韩国央行的3600亿元的协定。

曹远征(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应该说他是标志性意义,因为这是跟世界第二大央行开始进行互换,如果你从未来看,如果跟世界第一大央行美联储在进行互换,人民币已经是在各个,就是政府的这种中央银行之间都开始得到承认。

解说:而作为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的欧盟,在经受欧债危机冲击后,2013年中欧贸易有所回升,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欧盟对华出口总额达到714亿欧元,进口总额为1336亿欧元,而此次中欧货币互换协定,将有助于扩大人民币结算。

在中欧贸易中,如果采用人民币结算会产生什么样的优惠呢?以境内企业A为例,按照以往中国出口企业交易管理,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货款50万元的货物运送到境内B企业时,根据6.85的汇率,将支付人民币342.5万元,而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则只需交付340万元,其中节省的汇兑费用显而易见。

曹远征:在跨境贸易结算支付和结算方面,大概到目前为止,对华贸易的15%左右是人民币安排。

解说:除了作为结算货币的地位上升,欧洲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争夺战也正在上演,伦敦、巴黎、法兰克福、苏伊士以及卢森堡都竞相争取成为欧洲人民币交易中心,伦敦方面曾毫不避讳的表示,伦敦是一个天然的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将进一步巩固伦敦作为欧洲最大人民币的离岸中心的位置,但巴黎、法兰克福作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毫不示弱,力推中欧货币互换协定的签署。

但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虽然中国与多个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但协议中也明确约定,依然拓展了货币互换的用途,但协议的使用仍然很少,而相对2012年中欧贸易总额3343亿欧元,中欧货币互换协议金额只占贸易额的13%,比例偏低。

同时结合多种制约欧洲国家人民币使用水平的因素,中欧货币互换协定的积极作用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温天纳(香港证券专业学会):但是我们还是要有一点,因为现在这种货币互换基本上是一个基础,从我们的实际角度去看,我们并没有看到,之前的一些所谓互换国家有很强力的人民币互换的需求。

吴柯萱:在评估一个国家的货币支付地位上,有这样一句话,就说货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地位,跟他在贸易中被使用的频率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跟他在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中,有多么的容易,愿意被使用有关,数据显示,欧元区之外的贸易结算当中,欧元的使用率只有7%,而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率,在短短的三年之内,已经达到了4%,这也就是说,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吸引力正在被不断的加强。

而人民币究竟受到多大程度的热捧呢?我们来看两张图。这张是汇丰银行发布的数据,图上显示,在2012年的时候,全年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累计是2.94万亿元人民币,这什么概念?就说人民币结算已经降到了中国内地进出口贸易额的比,已经到了是16%,汇丰还预计,2015年的时候,人民币将成为全球三大跨境贸易结算货币之一,这个时候人民币贸易结算中有望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都是通过人民币来结算。

也就是说,三分之一是人民币,剩下可能是美元一些其他的货币,根据国际清算的数据,在过去的三年里,人民币的日均交易额已经增加到了原来的三倍,2013年达到了一千二百亿美元,占到全球交易总量的2.2%,我们来看这张图,这张图讲得就是美元、欧元、日元一直到人民币这几大主要货币,在全球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

谁的比重最高?货币的地位也就越好,浅蓝色是2010年,深蓝色是2013年,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币结算的地位应该说在过去的三年中是逐步上升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面对人民币占比2.2%和美元的87%,这样悬殊的总量的比例,我们应该说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人民币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即使从增长率上来看,美元在2010年到2013年之间,增长了2.1%,而中国则是1.3%,这个增长率也是赶不上人家。

目前美元还在世界占据着统治地位,我们看到,但人民币在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难免会遭到来自美国方面的遏制,事实上,美国其中这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也就是TPP,还有TT2P(音),目的都是想牢牢把握,他在全球贸易的核心地位,这个地位的巩固自然会给美元维系的货币统治地位提供支撑。

而人民币要想向他发出挑战,期盼和美元并驾齐驱,可以说绝非易事,但中国是否能通过货币互换协定,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版图呢?这也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解说:目前与美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经济体中,六个来自欧洲,三个来自亚洲,三个来自美洲,两个来自澳洲,有12个属于发达经济体,美国与这些国家进行货币互换,只要是为了在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持续向他们注入美元流动性,保证美元的结算货币地位。

2009年4月,美联储曾与欧洲、日本、瑞士、英国、加拿大等世界主要央行,签订了总额为两千八百七十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称为临时美元流动性互换机制。

在欧债危机导致欧元区流动性紧张的关头,欧洲央行曾经动用这批美元对希腊进行援助,这一互换协议避免了欧洲央行在国际外汇市场购买美元的行为。

避免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影响,而美联储同时实现0.5%的互换利率收益,可谓一举多得。

然而,随着美国永无尽头的驴象之争,国际市场对美元的信心越来越低,美国政局不稳,给美元带来的风险让全球市场都感到不安,而近日,有新兴国家媒体,呼吁引进一种新的国际储备货币来取代美元,并称国际社会应该开始考虑建设一个去美国化的世界。

温天纳:所以从环球的贸易上的需求来看,大家都是有一个强烈的需求,以另外一种货币作为替代品,取代美元,这个是一个实际上的所谓需要,所以在这种贸易的过程当中,中国跟欧洲的贸易为什么要用美元来结算呢?

曹远征:这些亚洲国家相互贸易很大,但都用第三个货币结算,一旦第三个出了问题,然后这就出问题,2007年是美元开始出了问题,于是这个国家相互贸易进行不下去,现在美国QE要退出,一下是这个国家的金融开始出现动荡。

促使这些国家别在(00:11:51)金融安全,这就出现的本币化进程。

解说:中国从货币合作路线上看,遵循的从周边贸易伙伴,与中国香港和韩国,到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尼,再到西方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直到欧洲发达国家的渐进路线。

虽然美联储,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仍未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但随着欧盟央行的加入,人民币货币互换协定的版图正在不断扩大。

吴柯萱:美国感冒了,全世界就要跟着打喷嚏,这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全球市场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从次贷危机的蝴蝶效应到美国政府关门闹剧的上演,美国一次一次的碰出世界的敏感神经,而美联储源源不断的输送美元,也让人们不禁思考,美元还是否应该继续作为全球的储备货币呢?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特里芬困境,说得就是美元所承担的双重职能的矛盾,一方面美国要为世界提供充足的流动性,那就需要通过对外贸易赤字或者负债的形式,为全球提供美元,为全球印钞,而这直接的体现,就是导致了美元的贬值,但是另外一方面,作为一种储备货币,美元又要维护他的汇率的稳定性,这两者之间本身就是冲突的。

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化,人民币走出去面临着非常好的时间窗口,未来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将会进一步的扩大,使用人民币结算的空间很大,而用货币互换补足海外人民币的流动性,正是让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加的方法。

可观的规模效应将会不断的发酵,各国对人民币的需求不断升温,今年以来,中国和多个国家频密的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有分析认为,人民币很有潜力成为下一个世界储备货币,究竟人民币国际化将如何发展?储备货币的地位又会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呢?今天我就与您对话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胡一帆女士,我们来听听他的见解。

解说:胡一帆,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美国乔治城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美林证券副总裁及策略师,并在世界银行、彼德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等多家机构担任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吴柯萱:好,胡博士,我们知道最近人民币所谓国际化的进程,应该说有很大的步子,我们知道大概美元、欧元、英镑三大货币里面,我们现在已经跟两大主要货币签订了互换协议,这个对于我们所说的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有多大?

胡一帆:我们认为呢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就是人民币可兑换,还有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实际上是不同的概念,那我们认为实际上是一个三阶段的概念,第一阶段就是使人民币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就是实际上人民币在贸易项下,资本项下逐步的开始开放。

就是逐步的开始可以自由的兑换,然后就是有更多的和国际间资本市场的接轨,那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就相当于人民币已经完全放开,资本项目下面可以自由流动,人民币也可以自由兑换,所以这个相当于完全是一个国际的货币,那我们觉得这个也是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实际上是人民币的可能是更高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就是人民币成为世界的一个储备货币。那至于走到二阶段到三阶段,到第三阶段,那这个可能就是一个战略问题,我觉得不是说是会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是会牵涉到两个意愿的问题,第一就说国际社会愿不愿意持有人民币作为它的储备货币,因为这个储备货币不是你硬要叫做别人拿在手里他就拿在手里的,就是说他在贸易结算当中,他选择的这个优选货币是什么?

第二个就是说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也会带来就是很大的收益,但同时有很大的风险,风险包括比如说你对货币政策的失控,那中国愿不愿意承受这样的损失,那所以我觉得是个综合考虑的过程。

解说:储备货币,即是只被多国政府或机构大量持有,作为外汇储备的货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石油,黄金等商品的贸易时,也常常使用储备货币来计价,历史上,英镑、法郎和德国马克都曾经成为储备货币,而直到二战之后才出现了单一的储备货币美元。

吴柯萱:虽然做了这么多的货币互换,我们跟全球几十个国家做了,但是好像真正的使用效率不高,就是在2010年的时候,香港金管局是用了200亿的额度,然后韩国可能启用了六千多亿,您怎么评价这个事情?

胡一帆:我觉得就是货币互换协议实际上对市场的一个稳定性的作用,并不是说要用它才会真正的就说,比如说才是要有用,因为我觉得实际上在日常的贸易当中,或者在货币清算当中也不见得一定会用到,但最主要的就是说如果一旦发生,比如说金融的动荡,什么世界格局的变化之后,那至少我会起到一个就说,类似储备货币这样稳定的作用。

这个我们也可以看到,就是刚才讲到人民币,比如说成为储备货币,在国际的进程当中,我们可能可以看到,比如说欧美的例子,比如说欧洲,比如说大家现在总是在考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要不要让人民币就是政府推动成为储备货币,因为储备货币来看的话,它实际上最主要的好处就是说它会带它,对于它的国际收支的平衡有一个巨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它会产生巨大的铸币收入,并且它的融资成本非常低,可以很便宜的在全球进行很便宜的融资,来促进国内的发展。

吴柯萱:这个弊主要是体现在哪些方面?

胡一帆:弊主要体现在,最主要的就是说经济政策的这个外汇渠道被弱化,这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就是说这个政策,就是一旦成为储备货币之后,大家都想拥有你的货币,那你的货币就不可避免的要汇率上涨,汇率上涨就会削弱你出口的竞争性,那就产生国际贸易收支的逆差。所以美国的话,你看也是常年累计的逆差也是非常痛苦。

那第二,因为比如说在储备货币当中,那当然知道就是你的货币政策开始失效,比如说像弄一个比较紧的货币政策或者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随着这个货币的外流,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所以这个央行可能要发更多的货币,比如说来保持一个低的利率,来促进自己经济的发展。

第三个对财政政策上有很影响。因为作为一个储备货币来说的话,实际上全球都希望拥有你的货币,实际上就让你的融资成本变得非常的低,所以就会造成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就会过度的举债。

解说:事实上没有一种货币可以长期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根据瑞士银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各国央行外汇储备经理中超过半数认为,美元正逐渐丧失储备货币地位,未来25年内,将可能由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及人民币共同承担储备货币的功能。

吴柯萱:那刚才您说到美国,很多人说金融危机以来,就是一个去美国化的好时机,就是美元的货币霸主地位如果动摇的话,然后很多人说中国实际的黄金储备,可能是官方公布的数据的两到三倍,就为了抵御这种美元如果崩盘的这种可能。那您觉得这个去美国化,就所谓的美元的,如果是储备货币地位的这种丧失,到底有没有可能对中国来说是影响?

胡一帆:我觉得是这样的,现在还没有一种货币能够和美元直接形成对抗。在今后如果有可能,可能也就是人民币,所以我们刚才在说。

吴柯萱:欧元也不可能?

胡一帆:欧元还是不行,欧元的话就是说它在经济结构,因为中国有这个优势。第一它是非常大,它有国内的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然后它的出口的量非常的大,并且就是说它有巨大的外汇储备,又有现在比较向上的经济发展的前景,所以它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刚才我们也讲到,确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对中国来说,就是它为什么要选择成为储备货币,因为现在的中国确实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我们有3.66万亿的外汇储备,那全球最高。那实际上现在外汇储备基本上都在新兴国家当中,新兴国家当中加起来就是占有了全球70%的外储备,但是黄金储量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分散投资风险,只占了不到10%。所以今后的话,对这些国家来说,确实有一个对于黄金巨大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前段时间判断就黄金在今后几十年可能,都会成一个缓慢向前的趋势,但是这个仅仅黄金是不够的。大家都知道这个数量是有限的,最终你还是得找到一个货币能够保值。

那现在我们看所有的储备货币,实际上都是相对中国在贬值,那唯一你能做的就是你自己成为储备货币。那我们觉得可能中国成为储备货币要分三步走,就是第一步在短期还是要比较谨慎。因为中国现在还是比较依赖外汇渠道的。也就是说中国现在比较依赖出口,并且就是说中国的话,现在全球也是一个货币站,所以就是对货币政策的这个把握还是比较重要,所以第一步的话,可能要谨慎从事,就是审慎的开放资本帐户。

第二阶段就是在中期的话,实际上就是要发展区域性的货币,你现在可能知道就是根据在美国一个非常有名的智库叫彼得森智库,他们在2012年的研究,就是东亚和东南亚的十个国家当中,七个国家已经把人民币作为基础货币,它与人民币的关联性要远远高于美元和欧元,甚至要高40%。所以这说明人民币在这个区域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吴柯萱:区域应该说人民币已经达到了可能是第一大贸易。

胡一帆:对,这是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同时还要发展服务贸易,还有非商品贸易,还有高科技。那为什么要发展这个呢?这样的话,它就可以减少对外汇渠道的依赖。到第三个阶段就是说人民币完全自由开放之后,那外汇渠道不可避免的要被弱化。那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人民币要构建好一个架构来抵御这样的风险。

吴柯萱:聊完了货币互换协议,接下来带你一起来了解一下,今年刚刚揭晓的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上个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奖结果,又一次让公众们跌破了眼镜,他们宣布芝加哥大学的法马教授,佛耶鲁大学的席勒教授,两个人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众所周知,这两个人在市场是否有效方面是持截然相反的观点的。这就好比把物理学奖同时颁给了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托勒密和伪证此学说的哥白尼,许多人纳闷这些瑞典的大人物,是否有一种奇怪的幽默感。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一个古老的笑话,是说这个奖项总是被观点相左的两个人分享。

乍看上去,本次奖项的两位得主芝加哥大学的法马和耶鲁大学的席勒,又是一对这样的典型例子。法马教授证明了市场是有效的,席勒教授证明它的无效。而事实上,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了纪念诺贝尔先生增设的,但是于其他的诺贝尔奖项不一样,经济学奖并非是根据诺贝尔的遗嘱所设立,但在评选步骤、受奖仪式方面和诺贝尔的其它奖相似,也正是因为这种血统的不够纯正,所以经济学奖常常遭到人们的质疑,甚至有人认为经济学家的贡献,不见得是名副其实。那么命运多揣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否正如质疑所说的那样,今年的这个诺奖为什么又会把奖项同时授予观点相左的两个人呢?他们又都有哪些看家本领?今天的特别视点,我们就来为大家解读诺贝尔经济学奖。

解说:作为2013年诺贝尔奖的最后一个奖项,今年的经济学奖将这一殊荣,同时授予了三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资产价格实证分析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诺贝尔委员会在申明中表示,几乎每个什么方法能够准确预测未来几天或几周的股市和债市,但是可以通过研究对较长时期内的价格进行预测。比如接下来三到五年的行情,这些研究结果正是汉森、法马和席勒三位经济学家所作的分析。

俞伟峰(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那就关心的重点是人的行为。那对于人的行为,这个描述就有很多不见得那么科学,为什么?这个人的行为不像水往低处流,有地球吸引力这种是可预测的,人的行为有时是不可预测的。而且这些人的行为跟另外一些人的行为又不一样,你可以预测这些人的行为,但预测不了那些人的行为。第三个麻烦就是同一主人、同一个人,他的行为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那这个奖造成了各种各样的质疑,我们也可以想象为什么有质疑。

解说:由于每次颁奖正逢美国债务规模即将触顶,政府停摆还在继续,美联储货币政策即将转向的关键时期,金融市场对获奖情况非常关注。而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垂青资产价格理论的开拓者,不仅说明金融理论的重要性,更足以证明理论指导实践的伟大价值。在今年的三位得主中,法马可为是现代金融学的泰斗,地位堪比物理学界的牛顿。法马教授的成名作是提了有效市场假说,它长期以来一直是金融理论的基石。法马认为政府为了市场公平有效,只要披露信息、强化投资者教育,即可达到目的。

俞伟峰:他认为资本市场大致来说都是有效的,那啥意思呢?就基本面是得到社会反应的,价格不会偏离基本面太多,要多的话,总有聪明人进来,要过高的话就卖空它,要低估的话,就炒上来。他认为给定了这么一个(00:27:30英文),他认为就假如有的话,就是这个错位的话,基本面脱离的话,投资者会采取行为或行动,让脱离的价格会得到理顺,所以他认为的市场是有效的。

解说:而另一位获奖者席勒则是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观点恰与法马相反,坚信市场存在缺陷,认为人们过度反应就会产生泡沫,因此他呼吁政府监督,他是著名的标准普尔凯斯席勒房价指数的创始者之一,该指数至今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指标。而事实上,席勒还准确预言了世界之交美国股市的暴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而正是这两次准确预测使他名声大噪,也给他赢得了泡沫先生的名誉。

俞伟峰:他认为市场是不见得那么有效的,不有效体现什么东西呢?就是价格,比如说股票价格或者房地产价格,不管什么价格,资产价格可以脱离它的基本面。那基本面什么东西呢?以股票来说,它的基本面就是这个公司未来的现金流或者未来的营利能力,那这个脱离的话,席勒先生就认为这个是有不理性的成分在。

解说:在今年的获奖者中,汉森无疑是最为低调的一位,是芝加哥大学贝克尔弗里德曼经济研究所的联合创始人之一。1982年,他发现了一种能够评估资产价格、消费、储蓄和投资的统计模型,这一统计模型尤其能够适应于决策者面对难以预测的环境。

吴柯萱:在西方有一个经济学的小笑话,叫做完全竞争。故事说,第一天上帝创造了太阳,接着魔鬼创造了灼伤。第二天上帝创造了男人和女人,随后魔鬼则创造了婚姻。第三天,上帝创造了一位经济学家,魔鬼就陷入了沉思,魔鬼思前想后了好大一阵子,于是创造了另外一位经济学家。这是否预示了经济学家之间,就注定存在这一种微妙的对立关系呢?芝加哥大学的法马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就意味着打败市场是很困难的,因为交易员们已经将所有的已知信息考虑在内。

有人用在超市的收款台前找出能够最快结账的队列,来比喻试图在茫茫的股海当中,挑一支值得购买的股票有多么的难。因为如果一支队列能够明显的最短的话,人们就会蜂拥而去,所以最短的队列很快也就会变得很长了。而与此同时呢,耶鲁大学的席勒成功的运用心理学,他表明在泡沫时期,市场是有可能极为不理性的。他认为人类的心理和决策过程中的这种动物精神,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股票市场经常会出现泡沫以及泡沫破裂的原因。

但是更为现实的问题,或许是无论市场到底是有效还是无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不仅是经济学家经常作对,央行行长之间也常常是争论不休。在是否有可能及时发现资产泡沫以及在发现之后,能不能或者应不应该戳破的问题上,央行行长多年来一直没有统一。还有就是监管机构和银行家们,对于信用衍生品这类新型的金融产品的看法,也有很大分歧。所有这些问题的无解,使各国在上一次金融危机当中可以说是措手不及,而经济学界的种种混乱和没有共识,就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这个世界。

解说:在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各种经济周期理论,其中主流的理论学派有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及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学派等等,但是这些主流的分析框架,都没有能够成功预测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某种程度上,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五周年之际,将经济学奖颁给这几位经济学家,应该也有反思危机方面的考虑。之前呼声一直颇高的席勒,早在2000年就发表了《非理性繁荣》一书,阐述股市泡沫。2005年出版了第二版,其中提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高估已达到危险程度,大约在一年多以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并最终酿成了次贷和全球金融危机。

俞伟峰: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价格的基本面是这个房子能够出租多少钱,它的租金是多少钱,那未来的租金能够对现在的价格做一个合理解释的话,那我们说这个价格是合理的。但假如说这个价格远远脱离了租金,比如说现在房价是很高很高,未来的租金很低很低,那现在投资者认为这是市场无效的体现。

解说:席勒曾说过金融危机是经济系统中,最为传统的主题,而金融危机往往产生于投资者们对金融资产的疯狂投机,以及因此产生的金融投机泡沫,因此在非理性繁荣的背后一定潜藏下一场危机,这不仅对股市,也对房地产泡沫有更大警示作用。根据对于美国一百多年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的研究,席勒教授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从长期历史数据来看,美国过去一百年历史里的房价升值速度,只不过是和该国的通货膨胀速度相当。从这个意义上讲,抛开消费功能之外,房地产作为一种资产类别,并不一定像股票市场那样,具有能够带来跑赢通胀的吸引力,也值得投资者和居民大比例投资。

吴柯萱:在物理学的领域,对于现象本质的理解曾经不能折中,哥白尼就是对的,托罗密就是错的,而在经济学领域没有也不会有与之相同的确定性。如果确定性是科学的特点,那么经济学是不是应该说不是一门科学呢?这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组合涉及观点相反的流派不止这个,还有广为使用的金融分析工具,他可以让大家看到一个完整的金融世界。

就这次的金融危机而言,席勒教授对于经济学思想的贡献显而易见,而法马教授的贡献则显得更加隐蔽,他是说如果有更多的投资者能够针对对待有效市场理论,那么他们原本就会严重的怀疑次贷资产的质量。因为这些资产被评为非常安全,但是收益率却有提高,这本身就是矛盾的现象。我们不必像法马那样认为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的聪明、理性,也不必像席勒那样认为我们感性的一塌糊涂,是自身心理弱点的奴隶。我们或许更应当走一条中间的道路,理解在面对肯定不确定的情况下,完全的理性预期是无法达到的。理论穿透现实,方法成为经典,如果经济学家为后人铺设了基石,获奖在情理之中。但在一些学者看来,方法论能够受宠的背后或许暗示着能够解决当下困境的伟大的经济学思想仍然缺席。好,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我是吴柯萱,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周再会。

[责任编辑:zhang_yuan]
打印转发
 
凤凰网官方推荐:玩模拟炒股大赛 天天赢现金大奖    炒股大赛指定安全炒股卫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