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泰斗保罗-萨缪尔森2009年12月13日在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岁。[我来悼念]

张军:萨缪尔森 经济学史上的科学巨匠

    萨缪尔森出身于一个经济学世家而且可谓生逢其时。他自己在2003年的文章中说:“如果说经济学是为我而生,那么也可以说我是为经济学而生。”在这个“大时代”,该发生的都发生了。[详细]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萨缪尔森去世

    萨缪尔森自1940年以来一直就任于麻省理工学院,他的逝世令许多学生和友人唏嘘不已。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十三日说:萨缪尔森“改变了他接触的一切”。[详细]

萨缪尔森一生三大经济成就

    美联社在报道中总结萨缪尔森一生主要成就时说:他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并且写出了一部被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详细]

萨缪尔森简介

萨缪尔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是全世界最畅销教科书,影响整整一代人。也正是这本著作,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带进中国。[详细]

2009诺贝尔奖

北京时间10月12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美国经济学家奥斯特罗姆和威廉姆森获得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详细]

 学界悼念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梁小民:

全世界经济学家都是萨老徒子徒孙

他的书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感,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全世界经济学家都是萨缪尔森的徒子徒孙。

北大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

对比萨缪尔森中国经济学家应该反思

那些不屑于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教材上的中国经济学家应该反思,面对这样一位大师。”

清华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

萨老是现代经济学最辉煌时代的代表

萨缪尔森是现代经济学最辉煌时代的代表,他的体系堪称现代经济学领域最完美的结果。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义平:

萨缪尔森理论是迄今最伟大的综合

萨缪尔森把新古典的马歇尔的经济学理论综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

中国经济学家应学萨老夯实理论基础

中国的经济学家应该更多向萨缪尔森学习,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

萨缪尔森一生三大经济成就

将数学引进了经济学
萨缪尔森在1985年2月的一次演讲时说:“1932年我开始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时,经济学还只是文字的经济学。”数字还没有加入到经济学科当中来。[详细]

帮助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
肯尼迪是美国第一位旗帜鲜明地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总统。肯尼迪采纳了萨缪尔森的建议,实行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政策,减税增加了消费支出,扩大了总需求,并增加了经济的生产和就业。[详细]

发表影响了数代人的巨著《经济学》
1948年,萨缪尔森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巨著《经济学》。这本书一出版即告脱销。许多国家的出版商不惜重金抢购它的出版权,不久即被翻译成日、德、意、葡、俄等多种文字。[详细]

萨缪尔森与诺贝尔经济学奖

    萨缪尔森曾在年轻时代感慨经济学家无法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在那之前,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未设立。1968年,诺贝尔奖设立了经济学奖 。
    1970年,《经济分析基础》的水准得到三度肯定,他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萨缪尔森著作

•《经济分析基础》(1947);
•《经济学》(第1版,1948);
•《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与索洛和多夫曼合著,1958);
•《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1~4卷)(1966,1972,1977)。 [详细]

近十二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中国人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有多远

科学时报:中国获诺奖还缺少什么条件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对此总结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从个人素质来说,他们必须好奇心比较强。第二层面,从微环境来说,必须有优秀的导师和伟大的同事、合作者和伙伴共同工作,要阅读大师的著作。第三层面,是宏观环境。[详细]

联合早报:中国人不能获诺奖源自好面子文化传统
  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刊文认为,中国学者之所以总只能扮演诺贝尔奖的看客角色,其原委肯定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中国学者的开创性存在不足的欠缺,恐怕也有诺奖评委可能存在偏见的因素。但不管怎么说,低俗的好面子做派就是“最大短腿”。[详细]

张捷:从评价体系看中国与诺贝尔奖的距离
  中国的问题首先就是最高的院士层面的评价上,选院士是一个政治活动已经是圈内人的心照不宣了,里面的人际关系才是关键,关键是学阀的影响,中国的高端评价应当与国际接轨,应当采取国内通行的标准。 [详细]

各方声音

洪振快:我们离诺奖是近还是远

  科技创新体制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激励机制。科研机构管理的行政化,也是扼杀创新的一大因素。 [详细]

我们热议的不是诺贝尔奖而是失落

  中国为何与诺贝尔奖总走不近呢?是经济实力吗?应该不是。([详细]

人民时评: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山西是次煤矿整合,尽管会造成资的国进民退,我还是持赞成态度。[详细]

大猜想:哪位华人先摘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

最新报道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相关专题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