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萨缪尔森 经济学史上的科学巨匠
张军
对全世界来说,12月14日的一条消息一定让一位经济学家的名字取代了“哥本哈根”而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12月13日晚在美国麻省的家中逝世,享年94岁。
在保罗执教数十年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他毫无疑问与另一位经济学大师罗伯特·索罗(198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被视为经济学的“镇院之宝”。索罗教授对比他年长十岁的保罗给予过这样的评价:“萨缪尔森对于市场经济的模样具有天才般的直觉。”对于市场经济该是什么样,他会说:“它必须是这样的,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去证明它。”
的确,在用数学证明和演示市场经济的逻辑工作方面,保罗是第一人。1931年,萨缪尔森15岁考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但这个时候经济学还只是大白话的经济学,数学还很少被作为工具来使用。他后来回忆说,大学时代读到的自亚当·斯密1776年开创以来的经济学处处充斥陈腐谬论,很难指望科学的新株能从这片土壤中孕育出来。
然而,就在萨缪尔森大学生涯时的上世纪30年代,注定是经济学要发生革命的所谓“大时代”。在英国,这个时期正是“凯恩斯革命”和罗宾逊夫人的垄断竞争理论的。萨缪尔森因此决定从芝加哥大学转入被他称为“合适的地方”——哈佛大学。在那里他深受汉森(A. Hanson)、列昂惕夫(W. Leontief)、熊彼特(J. Schumpeter)和著名的数理经济学家威尔逊(E. Wilson)等著名经济学教授的感染与教诲。萨缪尔森在哈佛大学攻读五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其博士学位论文荣获哈佛大学威尔斯奖。以博士论文为基础而出版的《经济分析的基础》于1947年让萨缪尔森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颁发的仅授予40岁以下的经济学者的克拉克奖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经济分析的基础》成为现代经济学分析的经典。可以说,萨缪尔森对现代经济学的最重要贡献就是将英国马歇尔的经济学语言体系变换成了数理的演绎系统和分析范式。
萨缪尔森一生对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充满信心和热情。1966-1986年连续出版的5卷本的《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收入388篇论文)堪称现代经济学数理分析体系和范式的非凡作品。还是因为这篇博士论文,萨缪尔森1970年摘取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美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一人。
萨缪尔森出身于一个经济学世家而且可谓生逢其时。他自己在2003年的文章中说:“如果说经济学是为我而生,那么也可以说我是为经济学而生。”在这个“大时代”,该发生的都发生了,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并在预料之中。
1936年,出任英国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凯恩斯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一书,经济学从“沉闷的学科”走出来,重新焕发了生机。在“凯恩斯革命”的影响下,萨缪尔森开始把凯恩斯的学说引入美国。他不是简单继承凯恩斯的经济学说,而是试图把它与自由市场经济的逻辑融为一体,尽管缺陷依然明显。
作为这样的一种尝试,1948年萨缪尔森出版了他的后来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教科书《经济学:一个介绍性分析》(简称《经济学》),用简单的语言和工具阐释了凯恩斯的经济学说。据说这部教科书被翻译成了40多种语言,售出400多万册。从这本教科书开始,一个崭新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形成了。1998年,萨缪尔森在为他的《经济学》1948年第一版出版50年的纪念珍藏本所写的前言中风趣地说:“看到中世纪的三个正在劳动的人,乔瑟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说:‘我在挣钱,钱还不少。’第二个人说:‘我在把石头和玻璃雕刻成美妙的形状。’第三个人则声称:‘我在建一座教堂。’当我撰写《经济学》的第一版时,我实际上在同时做这三件事,尽管我当时并不知道。”
水到渠成。他在《经济学》出版到第五版时,首次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称之为“新古典综合学派”,并在1961年的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对其理论的内核、体系框架及其方法论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这一年他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的会长。
萨缪尔森的弟子们在评论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的影响时指出,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的确,我进大学念经济学时,除了马克思的书,就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科书了;在研究生阶段,我们还是离不开萨缪尔森,因为他的《经济分析的基础》是我们高级经济学课程的蓝本。不仅如此,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领域,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数量经济学,我们总能找到萨缪尔森的经典作品。
如果有人问我,如何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评价萨缪尔森对经济学的贡献,我一定会说,他是经济学史上的“科学巨匠”。(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dingh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