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泰斗萨缪尔森逝世:10月称中国是世界经济关键
1996年7月26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试图帮助保罗·萨缪尔森(左)戴上后者获得的国家科学奖牌。克林顿说,萨缪尔森的头太大,很难把这个奖牌戴上。
早报讯 经济学泰斗、美国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2月13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辞世,享年94岁。
现在,20世纪最伟大的三位经济学家都已辞世。除了萨缪尔森,另两位是已故世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
一位网友写下悼文:萨缪尔森走了,弗里德曼正在天堂的门口等待这位迟到者。
悲伤之余,我们告别了一个群星荟萃、百家争鸣的经济学时代,但不得不坚强面对这个乱象纷呈、金融危机肆虐未休的世界。
不朽的著作《经济学》
萨缪尔森一生著作等身,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他的教科书是大学流传最广的教材之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堪称不朽的《经济学》。
20世纪40年代末,一个天气阴霾的日子,美国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的一位销售代表到麻省理工学院作院校拜访。整整一个下午,他一无所获。正当他灰心丧气之时,一个年轻的助教对他说:我刚刚写完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不知贵公司是否有意出版。这位销售代表想,拿到一部书稿总比空手而归好,于是答应把书稿转交编辑部门审阅——一本影响了全球几代人的经济学教科书就这样诞生了!这位年轻的助教就是保罗·萨缪尔森。
《经济学》1948年出版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畅销不衰,至今已发行至第19版,被翻译成40余种语言,销量超过400万本,是全世界最畅销、最为广泛使用的经济学教科书,好几代的经济学人都是手捧这本经典“长大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Ben Shalom Bernanke)在其美联储办公室的书架上就放着一本萨缪尔森签名的《经济学》,这位萨缪尔森门生赞道,萨缪尔森是“一个道路开拓者、多产的经济学理论家、所知的最伟大的经济学教师之一”。
善于结合实践的《经济学》,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带进中国,并使这种思考方式和视野在中国落地生根。它是中国当代经济学家的启蒙书。
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处长左传长昨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萨缪尔森作为西方经济学方法的集大成者,给予中国经济学界很多启迪。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强大,还应伴随着其思想能力、学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需要有胆识和思考功力的经济学家,站在更高的思想高度,整合前人的思想,在学习之后有所创新,不只是简单的“拼盘”。
萨缪尔森1998年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他知道他写的《经济学》是本好书,“但没想到它有如此持久的力量”,他的目标就是让经济学变得“可以理解,让人享受”。因此,他也不无自豪地宣称“已经站到了时代的潮头和经济学的锋刃之上”。
出生于经济学家家庭
1915年,萨缪尔森出生于一个盛产经济学家的犹太人家庭,家族中出过多名著名的经济学家,包括其弟弟罗伯特·萨默斯(Robert Summers)、弟媳阿妮塔·萨默斯(Anita Summers)和侄子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enry Summers)。萨缪尔森有6个子女、15个孙子女。
萨缪尔森注定是为经济学而来到这个世界的。1931年,他考入芝加哥大学专修经济学时,年仅15岁,其经济学职业生涯由此长达惊人的80年。
此时的经济学发展,就如萨缪尔森在1985年2月的一次演讲时所说,“我开始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时,经济学还只是文字的经济学。”数字还没有加入到经济学科当中来。
他接着说,“在旧式的经济学中,处处充斥因袭过往的陈腐谬论,茁壮的科学新株难以由这片土壤孕育出来,而时髦的教科书与论文,也无法有效地反映真实世界的景况。”萨缪尔森此时所说的经济学正是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自亚当·斯密于1776年开创后,走到了生命力最为衰弱的时候。
然而,一个最坏的时代往往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的开始。1930年代初正是全球大萧条未尽之时,经济困顿造就了新学术的诞生。1936年,出任英国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经济学由此重新焕发生机。
对此,萨缪尔森感叹道:“经济学家在1932年真可谓生逢其时。”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k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