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闭关修炼、王石弃职游学、金利斌纵火自焚、王功权高调私奔……一时间,这些昔日风光无限的民营企业家们状态百出,所有的人都在困惑,他们都怎么了?家财万贯、声名远扬、众人拥戴已然无法止住他们迷失的脚步。而各种偏离常规的行为背后同样的症结,却是这批改革开放后白手起家、披荆斩棘创下丰功伟业的企业家们,同样陷入困境的精神状态。
信仰缺失,究竟是作为企业家个体难以避免的瓶颈,还是市场转型期深层次矛盾的集体疾病?[网友评论]
多位业内人士和阿里巴巴的内部员工说,马云其实是一个很敏感的人。一位记者如此转述马云自己的表述:“经常坐立不安;如果有人突然推门进来,会吓一跳。”一个是无安全感的马云,一个是作为神的“马云”。后者不是马云乐意的,但却是他自己一手塑造的。 [详细]
介绍马云上山的樊馨蔓称,马云到达缙云山顶的白云观后,严格地遵守一切规定:手机关闭,电脑关闭,互联网关闭;不看书、不说话,哪怕是肢体语言也不可以。他就这样在山上待过8天,终日里只能面对墙壁上一幅幅道教修炼题材的图画。[详细]
2005年1月初,身家8.8亿元、54岁的金花集团副总徐凯在酒店上吊自杀。据金花总裁吴一坚回忆,2004年10月徐凯就“精神恍惚,老发呆,答非所问”,徐凯说自己整夜失眠,动情处还流下眼泪。当时的徐凯已经不喜欢和人交流,甚至一天三顿都在公司饭堂吃。这是典型的抑郁症: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85%以上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倾向。另一位企业家冯永明自杀时才29岁,他因面粉厂经营不善而患上重度抑郁症,1993年在家中用水果刀割腕。遗书中写道:“现实太残酷,竞争和追逐永远没有尽头。” [详细]
中国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也因公司内忧外患种下了美尼尔综合症的病根。1987年,联想第一次从香港进口计算机设备时,柳传志被一个深圳进口商蒙骗,将银行贷来的300万元交付给对方后,对方居然进口商就“人间蒸发”。为了追回公司的救命钱,柳传志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追款中,因为心理压力巨大,柳传志每到晚上一、两点钟就会从梦中惊醒。这种长期的煎熬,最终转变为美尼尔综合症。随后,联想规模不断壮大,但柳传志的病状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详细]
4月13日,包头富豪金利斌离奇自焚。自焚案背后,以金为主要操作人员的数额高达13.5亿元的民间融资案开始浮出水面。“金利斌没有任何背景,绝对的白手起家。”作为金利斌多年的朋友、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债权人说,金利斌是个传奇。而2008年8月,金利斌投资5亿元在包头市土右旗新型工业园区建设中国福禾豆业生产基地。但这项“集团领导高瞻远瞩”、屡次受到自治区、市等多级政府主要领导肯定的项目,最终将金利斌引向了末路。 [详细]
功成身退,抑或是顺利退休,这对于企业家来说,算是很好的结局。但有一些企业家显然没有那么幸运,他们所遭遇的是“作茧自缚”。因为被自己一手创建的企业所束缚与所扰,企业家劳心劳力,长时间处于极度的焦虑和狂躁状态,以至于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都出现恶化,甚至最终被拖垮。[详细]
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仿照这一句式,一句现代健康观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比财富更重要的是事业,比事业更迷人的是生活,比生活更关键的是健康。随着,物质的极大繁荣,现代病侵蚀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详细]
为什么这么多企业家会与疾病“结缘”,而疾病又对这些企业家的生存状态和企业管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不知道《孟子·告子下》的这段文字是否能作为解释:“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详细]
实际上,大多数中高层管理者健康状态的恶化,多半与企业家本身有很大关系。所谓上行下效,如果老板拼命加班,下面人即使真的无所事事,也要装着忙里忙外。的确,在过度竞争的现代社会里,企业发展是逆水行舟。但不是真的一定要抱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心态,才能将企业做好。[详细]
一周之内,投资界发生两件大事:王功权私奔,薛蛮子自称生病。汪潮涌说,“两位五十多岁的老兄都选择在微博上公告天下,给我们这些四十多岁的投资人一个大大的压力。”
关于那些已经“成功”,和一直在积极寻找“成功”的人,他们的最终价值取向如何?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存在怎样的困惑?或许,王功权引发的争议背后,这才是最值得深思的东西。 [详细]
“王功权是谁?他是一个有钱人而已。深层次的原因是他没有坚定的信仰,责任感不够强烈、不够担当,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中国市场经济不够成熟,富起来以后不知该怎么办。可能你觉得我的话可笑,但是王功权在有妻子的情况下选择私奔,难道他不可笑吗?”活跃在经济与文化领域的某人士这样说。[详细]
在我们现有的体系里,王功权是一个成功的富人。但富人就快乐么?陈晓峰说,“人们一般认为年轻人由于缺乏定性、婚姻草率等导致离婚率更高。但是调查数据显示在离婚者中,40岁左右离婚的占据多数,其中企业家离婚率更是高得惊人。这似乎印证了财富越多,感情就越少的断言。[详细]
天使投资人麦刚曾经送给创业者一句话:“如果我投资你,你有可能会赔掉你的很多东西,包括你的幸福。成败是最后结果,开始放开一点,对你的伙伴家人心态要好一些,离开世界时,不知道有谁会在墓碑上写上某公司伟大CEO?为什么人们到死时才搞清楚这件事?其实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详细]
我们更加重视企业家的道德行为,一般的人做了坏事造成的危害可能有限,企业家坏了却有可能会危害社会。很多人只关注企业家的财富、企业是否成功,但是企业家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家庭生活是否幸福、本人是否幸福,这些同样非常重要。有信仰的企业家处理生活各方面会更加的平衡。[详细]
具体来看企业家的信仰对企业家商业精神的影响,可以从东西方企业家的差异入手。中国比较有影响的信仰包括佛教信仰、儒家、道家,但我觉得后两者称不上信仰,只能说是一种处世哲学,属于伦理学范畴。[详细]
不能完全的说有信仰的人就一定不堕落,但是可以做一个比较,在有信仰的人和没有信仰的人之间,肯定是有信仰的人会有更多的诚信行为、更多的遵守商业道德的行为,但是不能保证有信仰的人就没有不道德的行为,也不能说不信的人就一定是不道德的,只是一个概率问题。同样在有信仰的人中,信仰对其行为的约束力也不一样[详细]
信仰是道德的源泉,如果一个企业家有信仰,更容易有好的道德行为。有好的道德行为,他做的事情就比较好,对社会就有利,但是信仰能够让企业家不仅有好的社会行为,而且让企业家本身更加幸福,企业家的目标并不是让别人幸福、牺牲自己。“信仰有助于人活出道德”。[详细]
与不少企业家交谈过,发现在企业经营的最初期,重要的问题都来自于外部,比如,与谁竞争,如何竞争等等。而随着企业的规模逐渐做大,业务越来越稳定,他们往往就要追问自己的内心了。问题开始从“术”上升为“道”,关心起“自己是谁?企业是谁?为什么要做企业?每天在为谁而忙碌?忙碌的目标又在哪里?”凡此种种,每一个问题都关乎人生的本源问题。其实,不仅是企业家,几乎所有的管理者、甚至普通人都会面临着类似的拷问。[详细]
企业家必须要有眼界、有阅历、有担当,然后,才会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企业家的境界不同,他所能看到的和想到的东西自然高低不同,于是,他们会在不同的境界里面行动。企业虽然是利润的产物,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机器,但企业必须要兼顾其“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总之,企业家应该恰当地逐步提升自己的境界,并努力成为精神贵族。[详细]
组织的领导者,建立一个既服务于自己、又服务于组织的价值观格外难。只有具备适合于自己价值观的心灵,才是充实的心灵,才能够在企业遇到危机、或是需要重大决策的时候,恰当地行动,做出抉择。就我对于一些较为成功的企业家的了解,他们内心的那种压力感,其沉重程度实在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而只有首先解决好自己心灵问题的领导者,才能够坚定地引领企业走向远方。这个关口实际上拦住了很多人。他们无法率领企业再上一个台阶,在根本上就在于心灵的境界不够。 [详细]
塚本幸一的一句话,大致概括了他的价值观:做好“放弃或者忍耐”的决策,将左右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自复兴门地铁东北出口出来,就能看到他们,近百人的队伍,散落在自地铁口至投资大厦那段几百米长的路上。正是他们,打通了一条灰色产业链的前后两端,让其自如运转。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对于人生境界的一番高论。冯先生以为,人生境界,最低的一层是“自然境界”。活在这个境界里的人,驱使他们做事情的动力大都来自于人的天性,而评价事情的标准,要么是社会上早已约定俗成的规则或社会习惯,要么就依照他们自己的本性,他们未曾了解到这样做事的意义。比这个境界再高一点的,是“功利境界”。在这个境界里的人,判断事情的标准是以个人为中心考虑和决策的,“自我”是一切的核心。再高一点,是“道德境界”。一个人进入了道德境界,就已经可以认识到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