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策划 十评郭树清新政

2012-06-19 第 02期
自2011年10月正式就任中国证监会第六任主席以来,郭树清所带领的证监会,以平均每四天推出一项新政策的速度,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改革旋风。在2012年6月18日郭树清担任证监会主席234天的一刻,凤凰网财经独家策划推出"十评郭树清新政",十个角度看中国资本市场的变革和未来。
要点
  • 1"公开发行中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是资本市场赖以存在的基石,也是监管者的职责所在。当他跨越这条界线,取代投资者去甄别判断发行人的质量的时候,他就已经走到了自己初衷的反面。
  • 2在新股发行改革中弱化行政审批,强化信息披露,让发行人对自己的信披负责,让投资者为自己的投资决策负责,以此培养成熟的市场主体,维护市场信用基础,提振投资者信心,这正是改革题中应有之义。
  • 3行政部门的价值判断不仅靠不住,而且由于隐性标准的内部把握,反而孽生出更多问题。发行人不仅会包装自己以符合显性的发行标准,还会努力执行那些隐性标准的潜规则。
  • 4发行审核需要征求其他部委的意见,审核项目之杂、涉及部门之多,已经足见IPO相关的权力寻租空间能有多大。由于审核的链条过长、过散,信息传递的效率越来越低,其他行政部门如果存在渎职和寻租行为,必然带来审核失误风险。简化甚至取消向其他部委征求意见势在必行。
  • 5让市场摆脱行政权力滥用之恶,证监会还必须重新审视它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做到合理"切割"。既然市场导向是资本市场改革的基本取向,那么改革所弱化的就不仅仅是证监会自身的行政权力,还包括地方政府的有形之手。
中国资本市场浮躁、功利、戾气深重 存在种种不公、不信、不力
     行政机构主导的改革要走向深入,从来都必须伴随行政机构的自我涅槃,资本市场的改革亦如是。从郭树清走进证监会主席办公室的那一刻起,塑造一个与市场化导向相适应的监管部门就已经是他的中心任务。其中既包括转变监管理念,划清行政与市场的界限;也包括行政权力的公器化。归结到人的身上,这意味着监管官员要改变对权力的态度,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作风和信念。
    中国的资本市场如同我们所处的时代一样,浮躁、功利、戾气深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机会成为一个完全发育的、机制健全的资本市场。尽管我们耳闻目睹了种种不公、不信、不力,但是,市场机制终究已经生根发芽。监管者需要做的是守护这棵幼苗,不畏难、不僭越、不营私。市场和市场组织凭借自己的生命力,终将长成参天大树。
国内行政监管可能导致一个行业不能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此轮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新股发行体制,而发行审核也是证监会行政权力的核心。因此,新股发行怎么改,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郭树清监管团队的政策取向。

近日,证监会发行部对外公布了一份餐饮行业的IPO信息披露指引,让过去一年多无缘资本市场大门的餐饮企业重新燃起了希望。这件事情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给餐饮企行业开绿灯,也是郭树清"强化信息披露、淡化行政审核"的具体体现——一个企业能不能上市,最终的判断权不在于监管部门,而是在市场手中。

中国现在有2000多家上市公司,每年还在以几百家的幅度增长。除了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之外,一些新兴产业也在进入资本市场。但是,我们身边再熟悉不过的的餐饮行业,拥有A股交易代码的却只有寥寥几家,不能不说是咄咄怪事。

饭馆为什么上不了市?很大的一个问题就出在小小的发票上。餐饮企业的散客占了很大比例,并不是所有客人都会索要发票,而且,现金结账仍不在少数。如此一来,销售收入的确认就有很大问题,既给财务信息造假带来了空间,也为偷逃税款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一家拟上市企业来说,无论上市目的地是境内还是境外,这两条都是致命伤。

对待共同的难题,境内外监管部门的态度却各不相同。香港证监会虽然也针对餐饮行业制定了信息披露指引,重点关注了现金管理问题,但它并不对信息披露所体现出的发行人质量作价值判断;只要发行人如实陈述,没有隐瞒和遗漏,香港证监会都会给予放行。真正让一些"带伤"餐饮企业望而却步的,是市场的反应。如果投行在前期沟通中发现投资者兴味索然,自然会去劝企业另寻发行窗口。

在内地的A股市场,中国证监会却经常直接把整个行业挡在资本市场门外。饭馆管理层还来不及接触投资者,就已经被迫打了退堂鼓。不仅餐饮行业如此,连锁的健身、酒店等其他服务行业也成了"弃婴"。

证监会不能取代投资者去甄别判断发行人质量
    一些行业存在的特殊性问题可能会影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但是,归根结底,财务信息的真实取决于发行人的诚信和中介机构的职业操守。如果由于或然造假而惩罚一个行业的所有企业,显然有失公允。何况,即使在当前严格的行政管控之下,仍然有绿大地、胜景山河等公司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可见,堵的办法只能堵住已知的漏洞,对于暗流却防不胜防。

除了一个行业全军覆没,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发行人因为持续盈利、关联交易和独立性之类问题在发行审核中折戟,这类被否项目占到全部失败案例的八成以上。

《证券法》第十三条对于公开发行新股的要求是:"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以及"最近三年的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这些要求非常原则,当然还包括一个兜底条款:"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

证监会则在其2006年发布的IPO管理办法中对证券法的要求做了细化。再加上六年来不断向保荐机构下发的书面和口头通知,证监会发行部和创业板发行部形成了复杂庞大的一整套规则体系。正是这些规章制度的存在,大大提高了A股发行上市的门槛,特别是在盈利能力和独立性方面的要求最为严格。

其实,显性的门槛并不是问题的关键。美国两大主要的股票交易所纽交所和纳斯达克都对主板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股东数量和持股市值等有明确的要求,上市标准不低于中国的沪深主板。但是,美国证监会(SEC)与香港证监会一样,都不做实质性判断,其审核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发行人的招股文件没有重大遗漏和误导,投资者可以有根据地做出投资决策。

监管者作为公开市场的看门人,自然担负着守望的职责。但是,他所应当守望的仅仅是公开发行中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因为这是资本市场赖以存在的基石。当他跨越这条界线,取代投资者去甄别判断发行人的质量的时候,就已经走到了自己初衷的反面。

对于持续盈利和关联交易等问题的过度关注也可能恰恰适得其反。证监会及发审委都有众多的会计和法律专家,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经验审视企业的信息披露是否完备、合规是份内责任,境外成熟市场的做法皆同此理。但是,任何财务分析方法都是基于历史数据,不可能仅仅借此预判公司未来的业绩;任何严密的法律架构,也无法保障公司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完全不受外部干扰。

回顾
预告
  • 6月20日推出十评郭树清新政之三:改变散户市场格局是投资者保护的根本

(声明:此稿未经凤凰网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凤凰调查
  • 1.您是否认同郭树清的股市相关政策?(此问必选)
  • 2.您比较赞同郭树清哪几项新政?(多选)(此问必选)
  • 3.您认为郭树清新政对股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此问必选)
郭树清简介

郭树清,1956年8月出生,男,汉族,内蒙古察右后旗人,法学博士。 现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

1988年9月任国家计委经研中心综合组副组长(副司级);

1993年4月起先后担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综合规划和试点司司长、宏观调控体制司司长;

1996年2月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兼机关党委副书记;

1998年3月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党组成员兼机关党委副书记;

1998年7月任贵州省副省长;

2001年3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2005年3月任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党委书记,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

2011年10月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 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郭树清趣事
作者介绍

蒋飞

  • 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系。
  • 2004年加入刚刚创刊的《第一财经日报》,一直从事资本市场报道。
  • 2011年开始"跑会",负责报道证券市场监管政策,关注行政监管对市场主体行为方式的深刻影响。
阅读推荐

郭树清频繁喊话资本市场

郭树清连续多次、高频率提及包括养老金在内长线资金入市,力促股市价值投资。[详细]

团队介绍

策划:凤凰网证券频道
执笔:蒋飞
美工 制作:孙立琴 赵宁
专题:兰丽娜
时间:2012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