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财经 > 商界生活 > 贵族运动 > 正文 |
|
西克地峡的媚惑
当朝阳从窗帘的缝隙挤进房间,我忽然有些异样的感觉,这阳光的颜色怎么会如此的不同?由于到达佩特拉时已经华灯闪烁,不知窗外是怎样的一番景致。循着朝阳的引导线,我“呼”的一声拉开了窗帘,视线立刻被一堵暖红色的石头山崖牢牢地攫住,忽然想到看过的文字中对佩特拉的形容,果不其然,真是一座玫瑰之城。
殊不知还有更绝的美景等在后面。
匆匆用过早餐,我们赶往佩特拉遗址公园,在大门口我们拿到门票和一张登记游客资料的表格,在我的记忆中这还是第一次进公园时被要求填表。在29JD(约旦货币,约合43.5美元)的门票里面,含有可以骑行400米的马费,但是小费则是要另外付的,通常是3美元。
沿着一条干涸的河床,我们行进在1812年英籍瑞士人、探险旅行家约翰·贝克哈特的足迹上。身边不时有身着长身白衣的贝多因人牵着马匹前来拉客,他们笑容可掬,热情而不失文雅,我不禁赞叹:连牵马人都能那么有风度!
阿蒙在出发时就提醒我们:里面的路还很长,要徒步至少3公里。刚进大门就有人迫不及待地坐上了那“帅马夫”的坐骑,而我则想用双脚亲近这片土地,和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胜迹,来他个真正的“肌肤之亲”。
这是一条起源于2600年前的古老商道。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阿拉伯游牧民族奈巴特人从阿拉伯半岛北移到了现在的约旦和南叙利亚境内,开始兴建佩特拉城。当年他们仿佛一夜之间建起了这座宏伟的城市,在最繁盛的时期,奈巴特王国的疆域从大马士革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但是都城却始终是在群山围绕、易守难攻的佩特拉。到公元前321年,奈巴特人已经把佩特拉作为首都,当时的佩特拉一派繁荣昌盛。但佩特拉似乎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几百年来,这个城市只为当地的游牧部落人民所知,仿若一个世外桃源。
公元106年,罗马皇帝特拉见征服了佩特拉,奈巴特人从此对佩特拉失控,这里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省,被称做阿拉伯人佩特拉区。363年,一场大地震破坏了这座城市的很多建筑,佩特拉由此成为一个弃儿。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兴起,1116年,欧洲十字军在佩特拉建立起一个王国,但好景不长,1189年十字军便向穆斯林军队投降,佩特拉的历史至此断了章节,奈巴特人从此成为一个谜一样的民族。他们似乎在一夜之间从历史的视线中消失了,甚至没有留下什么文字记载,只留下一座石头城隐身在历史长河中。
“佩特拉”(Petra)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是“被开凿的岩石”。因为这座城的全部建筑都是在两边山崖的岩石峭壁上由人工开凿出来的,而它与叙利亚帕尔米拉等由石头堆砌起来的遗迹最大区别就在于此。在佩特拉峡谷,岩壁上有很多的洞穴,是凿岩而成的墓碑群,这些墓碑群曾经被人们当作是房屋。不同阶级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规格的墓,雕刻的图案也各不相同,有精致淡雅的,有古埃及金字塔式的,也有奈巴特特色的阶梯式山墙压顶装饰的。所有坟墓的建筑重点都在正面的雕刻上,内部则是毫无装饰的巨室。
沿着河床走了半公里的样子,太阳已经高高地悬在了头顶上,身上也沾了不少飞驰而过的马匹扬起的沙地浮尘。我被突然出现的峭壁挡住了去路,原来已经来到著名的西克地峡,这里也是佩特拉古城的唯一入口。两边的峭壁高入云天,只给道路留了一条窄小的缝隙,在最窄的地方你甚至能感觉到一侧的石壁已经压到另一侧的上面,比我们惯常见到的一线天还要窄。可以想见当年穆斯林军队攻打这座城池时,此处城门坚固,只需少数的十字军士兵把守即可。这条沙岩上的巨大裂缝,在陡峭的悬崖夹缝之间蜿蜒一公里。西克地峡的峡底两侧岩壁上顺山势蜿蜒爬行着引水的石渠,石渠的水槽完好地保存至今,遥想当年,这长长的水槽不知使多少人免遭干渴之难。在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西克地峡,水源是主宰战争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当我还在为那鬼斧神工的水槽感叹时,忽然意识到自己的浅色衣服上笼罩着一层暖红的色罩,再仔细看看周围的石头,那是怎样的一种绚丽呀!我张大嘴巴东张西望的样子一定像个呆子。西克地峡的岩石映得整个空气仿佛都是红色的了,那是一种艳而不妖的红,就像大片大片的红玫瑰,怪不得这里被称为“玫瑰峡谷”。
骑马的行程在进入西克地峡前就已经结束,接下来的行程是由马车来完成,整个峡谷中便时常响起“”的马蹄声。同行的小妹妹对落在团队后面有些害怕,她说这个峡谷在没人的时候有点恐怖,而我却恰恰觉得在整个峡谷安静下来后,有一种进入时间隧道、回到那金戈铁马时代的感觉。
还没从西克地峡的媚惑中醒过神来,1公里多的峡地已经走尽,当看到两峡的缝隙间出现的那座玫瑰红色的宫殿——哈滋尼宝库时,我差点被炫目的色彩晃得晕眩过去。
编辑:
sp
|
Google提供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