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哈继铭:中国通胀不会失控 也不会全面通胀
2007年08月18日 11:3321世纪经济报道投票数: 顶一下  【

1. 5.6%的涵义

《21世纪》:7月份的CPI统计数据达5.6%。您怎么看待这个数据?

余永定:CPI在欧洲,中央银行的通货膨胀目标是2%,大多数发达国家所能容忍的通货膨胀率在3%左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保持了3%的通货膨胀率,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我们绝对不能丢掉来之不易的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一般来说,面对2006年下半年以来不断攀升的CPI,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应该进一步收紧。

肖耿:因为食品在CPI中占很大比重,而7月份个别食品价格上涨非常快,所以7月份的数据高是意料之中的。

但7月份CPI达5.6%,也可能反映了几个更深层的情况。一方面是个别农产品的供给短期内出现了问题,这可能是季节性的、突发性的,造成了食品价格突发性的增长。另一方面,应该看到也有可能反映结构性的价格上涨,就是消费产品价格由于预期到工资的上涨,而普遍上涨。

如果是工资上涨导致的结构性价格上涨,5.6%这个数字是很正常的,不可怕。但问题在于如果当结构性通货膨胀达到5%的时候,银行利率就必须跟着结构性通胀的预期一起涨上去,如果不涨上去的话就会导致负利率,从而会刺激投资、刺激消费,出现楼市、股市等资产泡沫,这将导致资产价格扭曲。

哈继铭:我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近期较高的CPI背后有许多暂时性的因素。而结构性方面,食品上涨依然是推动CPI同比增速明显回升的主要原因,非食品保持稳定。统计数据表明,7月食品同比上涨15.4%,比6月高4.1个百分点,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非食品同比仅为0.9%,比6月同比1.0%放缓了0.1个百分点。

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粮食价格上涨与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相关。我国政府目标是确保耕地18亿亩的底线不被突破,而耕地面积近年来逐年下降,已接近这一红线。

《21世纪》: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中国是否可能出现全面通胀?

余永定:为了把握未来的通货膨胀形势,我们有必要对CPI升到5.6%的涵义作进一步的考察。首先,中国的CPI是整体CPI,而不是核心CPI,而西方国家中央银行所关注的,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CPI是核心CPI。整体CPI中包括了食品和燃料等容易发生随机波动的商品的价格。中央银行难于根据这些价格的变化而采取调控措施。如果以核心CPI来衡量,由于中国的非食品价格的价格增长幅度相当低,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是比较低的。其次,中国的PPI(生产价格指数)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在回落,目前的同比年率仅为2.4%。PPI的回落有助于减轻CPI进一步上升的压力。再次,即便在当前,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产品的供大于求现象依然严重,汽车和其他许多耐用消费品的价格仍然在下降。中国净出口的迅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内产品供大于求的状况(如钢铁的出口)。再次,2002-2003年以来,水、煤、电、油、运等部门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消除了经济增长中的瓶颈。今后“短板效应”造成物价上涨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最后,在过去数年中,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固定资产投资而不是消费。与此同时,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因而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有了维持更高的增长速度、而不导致通货膨胀的能力。

“在今后一段较长时间内通货膨胀形势将继续恶化,或中国政府对通货膨胀已经失去控制”,我以为,这些说法是言过其实了。在目前,关键问题还是我们的政策反应是否正确。政府同居民和企业一起构成经济生活中的三大参与者,政府并非消极的旁观者。如果政府的政策措施到位,通胀形势的恶化是完全能够避免的。

目前讨论是否是局部过热、结构性过热等问题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自2003年以来,政府的政策方向一直是防止经济过热。目前形势下如有什么新变化,也应该说是量的变化、力度的变化,而不是质的变化、方向的变化。我不认为存在什么“新一轮紧缩调控”的问题。我们手中还有许多政策工具和使用这些政策的空间,控制通货膨胀,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哈继铭:前瞻地看,中国通货膨胀不会失控,也不会出现全面的通胀。

第一,2007年我国粮食有望增产,粮食价格大涨的可能性比较小。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在7月2日做的预测,我国2007年主要粮食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比2006年上升0.2%;而产量合计增长2.1%。按此推算,我国2007年粮食产量将超过5亿吨。

第二,7月活猪玉米比价再创新高,农民养猪不但可以弥补成本,还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虽然蓝耳病对农民养猪积极性有较大影响,但价格的进一步攀升仍将大大刺激农民养猪的积极性,进而增加猪肉的供应。

第三,非食品通胀难以大幅上扬。非食品价格涨幅今年以来保持稳定并且有所下降,PPI涨幅的放缓也预示着CPI中的非食品价格难以大幅上涨。

第四,我国的人口红利将继续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中国自建国之后于1950-1970年间经历了生育高峰。婴儿潮出生的一代人使得我国的抚养率在1980年以后较快下降。这同时意味着我国人口中劳动效率最高的一个人群在整个人群以及整个工作群体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这带动了整个工作群体效率的提高,进而导致工作群体整体的单位劳动成本的降低。也就是说,尽管工资在涨,但是劳动生产率增速更快。

第五,人民币呈现加速升值的势头。一方面,这会对出口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进口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两者都会减弱总需求。另一方面,其他条件不变,这会导致我国进口品价格下降。这两个方面都会对CPI同比增速产生抑制作用。

肖耿:判断是否是严重的通货膨胀,要看价格上涨的原因在哪里。目前看来主要是食品的价格在上涨。但是如果食品价格长期上涨的话,必然会带动工资上涨,那么就会有结构性的普遍价格上涨。这种价格上涨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像中国这样以两位数增速发展的国家,是经常会出现的,主要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高速增长带动的,并不是由于钞票印得太多造成的。

在美国或欧洲等发达国家,中央银行的通货膨胀率目标通常是2%到3%,他们是不会让经济出现通缩的,也就是说,适度的通货膨胀率在发达国家是很健康、很正常的。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绝对不应该低于发达国家,因为它们的生产率增长往往高于发达国家。所以发达国家通胀率是2%-3%的话,我们的通胀率应该比这个数字高的,因为我们还有来自于结构性调整的通货膨胀。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就是工资上涨推动的通货膨胀,就是发展中国家工人的工资,相对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一定会不断上涨。

我觉得目前中国价格上涨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它并不是一种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结果。相反,实际上中国的总需求是不够的,从中国存在相当大的国际贸易顺差这个事实来看,我们的总需求是低于总供给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价格高涨呢?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资本价格及个别产品及要素市场价格的扭曲。比如,在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利率没有相应地、及时地升上去,这导致利率很低甚至是负的,就刺激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也会刺激一些消费。但是这种扭曲的价格对消费及投资的刺激并不能够创造足够的总需求来吸收过高的总供给。如果中国的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但没有严重的价格扭曲,就会出现一个稳定的结构性的工资上涨,及一个比较平稳的、持续的、较低的通货膨胀。但目前的情况是工资的增长远远低于食品、房价及股价的上涨。而利率及一些能源产品的价格由于政府价格管制也上升缓慢,导致消费及投资方面的浪费及供给不足。

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非常难以理解的局面,一方面从外贸来看,我们的总需求是少于总供给的;但是从局部价格、通货膨胀率看,又出现了一些好像是经济偏热的现象,原因主要是在微观上面有很多价格没有理顺,利率没有理顺、能源的价格没有理顺、原材料价格该涨的没有涨。因为有些价格在通货膨胀的时候是需要让它涨上去的,比如说农产品价格,涨上去以后供给就会增加。供给增加后,价格又会回落,这就是市场的作用。

   编辑: 廖书敏
Google提供的广告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