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不起的券商研究所:研报异变 金手指还是庄托(2)
吝啬作出“卖出”评级
如果大家平时看研究报告比较多的话,不难发现,几乎70%的研究报告给的投资评级都是“推荐”、“买入”及“增持”,“审慎推荐”的占比约为20%,最差的也是“中性”,占比10%,几乎看不到“减持”或“卖出”的身影。对此,一位券商研究员向记者坦言,“我们即使发现了上市公司的负面信息,也会采取一些巧妙的手法去规避,最差也就是给予一个‘中性’评级。
“市场都还有涨盘跌三种情况,概率每占30%。”一位私募人士这样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应该对券商研究报告的评级进行降级看待,起码也要打八折。”的确,目前业内已形成了降低一级看报告的共识:如果券商研究员对某家公司给出“强烈推荐”的评级进一般表示可以买;如果给予“中性”的评级进其实就意味着“卖出”
表面上看,这种情况是研究员对投资评级的使用出现了偏差,究其深层原因,券商研究员受到利益捆绑,不愿意也不敢得罪上市公司和一些主流机构。此外,调研活动形式化、调研报告待价而沽等种种乱象,已逐渐成为行业的“惯例”
不实地调研就写报告,是造成研究报告水准缺失的首要原因。分析师是忙碌的,每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是他们的常态,不是在看报告就是在不停开会,因工作关系,有时候周末还要出去做讲座,偶会还会上上电视。“一般稍有名气的分析师都很难长时间沉寂下来仔细分析一家公司,更别说实地调研了。”一位曾长期任职于国内某知名券商的分析师对记者坦言。除了精力不足,资历浅也是一个客观原因。现在很多研究员都是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到券商研究所,根本没有行业从业经验。这样一来,不少研究报告都是闭门造车,直接引用网上搜到的数据和结论,基本被上市公司牵着鼻子走,报告里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的硬伤。
“这是行业通病,小券商很少受企业邀请,公司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我们经常出去。缺少了实际调研数据,保证质量也就成了纸上谈兵。”深圳一位小型券商的研究员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无奈。
然而,一份负责任的研究报告需要分析师亲自到公司实地调研,要对行业及业内公司非常熟悉,如果公司有新项目投产、接到大订单、收购兼并等重大事项发生,评估价值发生变化,需要更详细数据的时候,还需要继续追踪调研。
投资者在支付佣金后,理应有权去享有真实可靠的数据。可真实的情况是,投资者经常被券商研究所“忽悠”,甚至沦为资本市场的牺牲者。某私募人士直言不讳:“有的研究报告就是资本市场利益链中的一环,是机构用来方便出货的棋子。所以无论私募还是公募,我们对券商研报的认可程度普遍不高,最多只是参考其中提供的一些数据及逻辑,结论还得自己分析,选择个股也需要亲自调研。”
相关专题:券商研报乱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