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用生态是互联网金融的DNA

2015-01-15 15:34:57

对于互联网金融如何发展的讨论,依然还在激烈的持续着。随着讨论的深入和市场的逐步细分,伴随着的将是互联网金融生态的完善和成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看到互联网金融领域制度性、技术性和产品性创新。

然而,要从真正意义上搞清楚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脉络和核心推动力,就需要更深入的寻找互联网金融的形成逻辑,这种逻辑就如同市场经济那把“无形的手”,能把复杂的市场有序的组合到一起,并给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魔力”。而这把“无形的手”到底是什么,可能只有经济学家和一小部分人了解(平常大多数人并不关心这类问题),实际上市场经济的核心只有两个字,就是“价格”,“价格”几乎包含了所有信息,也传导和左右着市场的生产和组织关系。

互联网领域的“无形之手”到底在哪里,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什么,这是我一直所思考的问题。互联网的诞生,是市场经济的力量,但真正让互联网成为各类产业变革推手的,是互联网对市场经济当中“契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至今,我们依然把互联网领域最原始数据的对接称作“协议”,没有这种“互联网协议”,互联网就不可能无限延伸并全面覆盖。

对“契约精神”的继承,也使得互联网有了自己清晰的生态,这一生态就围绕“契约精神”升华之后产生的“互联网信用”来展开,最终把所有用户逐步囊括其中,并以极高的速度繁衍和“突变”。因此,互联网所创造的“信用”模式就成了互联网的DNA,也成了当下互联网金融的真正核心。

没有互联网之前,现代“社会信用”使得纸币在全球兴起,而纸币的出现又慢慢推动了商业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的诞生,后期因监管等需要又成立了中央银行。总之,互联网之前的金融市场和目前正在崛起的“互联网金融”真正的核心点基本相同,都是基于“信用”。没错,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就是互联网生态创造出来的“互联网信用”,但“互联网信用”又区别于传统信用。

“信用”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东西,它甚至比“价格”还要神奇,自从互联网开始创造“信用”,人们围绕“互联网信用”创造出了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近些年,已经出现了“互联网货币”,如果说没有各国央行等的“阻拦”,围绕比特币等互联网货币建立起来的互联网银行和金融体系也将形成气候。除了可以创造货币,“互联网信用”必然促使诞生类似于传统金融机构等金融平台,以承接广泛的“互联网信用”,比如结算与支付、信用透支、融资与信贷等等。

从互联网货币到互联网金融机构,从互联网金融机构到互联网信贷,从互联网信贷到互联网直接融资,从互联网直接融资到互联网保险,从互联网保险到互联网期货(套期保值),从互联网期货到互联网信用生态链,这是一个多么清晰的,由“互联网信用”主导发展和成型过程,如果你还没有发觉到真正推动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互联网信用”,你就不可能寻找到这样的脉络,也就无法看清未来互联网信用的下一个出口。

到目前为止,互联网金融正在经历互联网货币、互联网金融机构、互联网投融资三个阶段。互联网货币目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来自互联网的货币,而是将现有主权货币互联网化(也可以说数字化);诸如阿里、京东、腾讯等相关平台,都可以认为是新诞生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包括正在筹建的互联网银行;互联网投融资是指正在发展的P2P和众筹等,这种完全互联网化的投、融资模式,已经在逐步颠覆传统的股票IPO模式。这就像300多年前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诞生一样,当时可以说打破了几千年来以借贷方式为主的传统投融资方式。

按照“互联网信用”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下一个模式应该是互联网保险和互联网期货(谷歌已拟进军网络保险)。互联网保险和期货模式,肯定跟传统金融市场的保险和期货模式有很大不同,谁能够优先创造出互联网保险和期货模式,就像早前互联网投融资领域P2P和众筹的创立者一样,也将成为趋势的引领者和获益者。

传统的保险是一种事后赔付,互联网金融衍生出来的保险,应该会更动态一些,投保成本会更低,更注重于引导和参与至事前风险化解。当然,在创新还没有起来之前,其很难预测具体会是什么样的产品脱颖而出(否则我就发了)。但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互联网信用”要具备足够的可靠信和广泛性,这就牵扯到对“互联网信用”的研究。

关于“互联网信用”,互联网金融市场已经将落脚点放至具体的“征信”问题。实际上传统和官方性质的金融信用依然占主导地位,真正的“互联网信用”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信用”跟任何产品一样,无论其出自哪里,都有造假的可能,都不能保证具绝对的信用值,况且“信用”有时候是“零和游戏”,一个人五年内没有过违约记录,并不代表第六年就不会违约。因此,要判断“信用”数据可不可靠,主要关注点是信用的造假成本问题。 “互联网信用”最大的特点是,涉及面广,造假成本高。一个人可以伪造或有目的的重塑某一项信用证据,但不可能修改所有的,跟互联网发生关系的金融轨迹。一个人的交通出行、餐饮住宿、购物聚会、社交网络、思想言论等等,其时间跨度大,信用印记多,这种信用的可靠性体现在造假难度大、成本极高。这也是互联网给“信用”市场带来的价值所在,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传统的金融市场想要利用这种机会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互联网的透明、公开,以及高效率的传播能力,大大的提升了造假的成本。国内金融市场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个非常出名的金融从业者,在美国股票市场已禁止从业(有严重违纪行为),但回到国内后却担任了某证券公司的主要职务(证券公司此前并不知道),如果没有互联网,这种事就很难被市场发现。互联网把所有人的智慧结合到了一起,让知识和信息匹配、共鸣。人们可以通过一张照片,就能分析出一个人所穿的衣服、所带的表值多少钱,如果这个人是公务员,即刻就能推算出有无贪腐嫌疑。因此,“互联网信用”纵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传统征信体系去弥补,但“互联网信用”一定是未来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值得信赖的。

同样,传统的“信用”数据如果脱离互联网,也是孤立和产生不了更大价值的。目前,中国最大的潜在金融数据库掌握者“银联”已经有所动作,基于“十年数据”、“百余家银行”、6000万用户的优势,已发布“银联指数”,包括银行当月指数与各类分指数、全国省份信用卡业务指数等,其中选择了20个主要指标,可显示收入能力、额度管理、用户粘性、风险管理、发展速度等商业银行业关键数据。这类数据的集合与互联网化,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是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很多人会说,互联网发展如此之快,为什么没有降低各种造假行为,实际上造假本身并不是凭互联网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这跟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道德层次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互联网”只是更容易发现造假行为,并更快的将造假行为公之于众(尽可能的降低了造价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损失),这已经是对社会“信用”最大的保护和建设了。 当然,就算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其决定性因素是“互联网信用”,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也不能绝对的依赖于或过度的从“互联网信用”数据当中去挖掘,互联网信用采集最终依然面临一个边界问题,人们的隐私如何保护,应该保护到什么程度,都是需要在不断的讨论,甚至是争辩和立法中寻求平衡的。

(本文为作者向imoney独家供稿,未经imoney同意,严谨转载。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imoney微信公号,ID:myimoney。)

肖磊

财经专栏作家,互联网金融市场观察者。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
imoney官方微信
扫描可关注
出品:凤凰金融imoney
编辑:杨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