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P2P行业不平凡,毁誉参半,发展快速自不必说,暴露出的问题也是一大箩筐。行业监管政策的缺失,一是让P2P平台“无法可依”,发展趋于失范;二是无官方纸面承认,导致其合法性受外界质疑。
P2P行业要健康发展,离不开监管政策的规范和背书;加之同属互联网金融的众筹行业已发监管政策的征求意见稿,因而,2015年也被P2P业界盼为监管元年。
纵观P2P行业的四大红线、十大原则,每一条都极其考验平台的透明化程度,如不准建资金池、落实实名制等。其中,十大原则中的第八条“P2P行业应该充分信息披露”直指P2P平台透明化问题。
可以说,“平台透明化”是即将出台的监管政策绕不开的命题,或将被银监会写入征求意见稿变成白纸黑字,成为各P2P平台必须遵循的硬性指标。
从决策层的角度看,推动P2P平台透明化基于几个方面考虑。
透明化是防止平台跑路的杀器
2014年275家跑路平台集体上演了P2P版的“奔跑吧兄弟”,背后的老板们无一不擅长“瞒天过海”之术,虚假项目、建资金池、期限错配、自融等等现象层出不穷。
仅上线半天就跑路的恒金贷发布的“秒标”存在虚假项目、期限错配的嫌疑;涉案金额最大的中保投资则涉嫌自融自用。这些跑路平台因不透明而暗箱操作,完全隔绝了外部监督,有效的监管也就无从谈起。
跑路平台多到媒体无力吐槽,银监会要想驯服P2P这头野蛮生长的“野兽”,非将其关进透明的笼子里监管不可。
透明就是要公开披露平台真实信息、数据,以杜绝P2P平台的道德风险。信息造假在一开始就有诈骗嫌疑,平台创始人的道德风险可想而知。透明化硬性规定之下,平台处在系统监督中,一举一动皆受到监督,道德风险也就无处冒险;透明化硬性规定之下,一个充斥着虚假信息的平台或许在一开始就难过准入门槛之关。
透明能够充分暴露风险,让经营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无处藏身,透明化硬性规定之下,监管层很容易就评估出平台的风险等级,做出相应的预警措施,避免酿成跑路惨剧。例如,一个透明平台各项数据临近风险爆发的警戒点,监管层的数据监测系统就会报警,继而采取诸如行政救济,或者限制平台负责人出行等措施,防止平台跑路。
透明化利于P2P征信数据真实有效
征信体系是金融行业的根基。一般而言,征信体系主要有市场主导、政府主导和会员制三种模式,美国是典型的市场主导型征信模式,Lending club的成功建立其上,而中国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征信模式,国有银行的发展得益于此。
既无现有的市场征信数据可用,也得不到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数据支持,线上+线下的高成本征信方式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从整个金融行业来看,个人征信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月5日,央行官网发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个人征信市场化才露尖尖角。
P2P平台的借款人多为个人,P2P行业个人征信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对整个征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因而,就完善整个金融行业征信体系而言,P2P行业有必要提供真实、有效的个人征信数据,为个人征信市场化贡献一己之力,既利于行业,亦利己。
征信体系的完善须建立在征信数据共享的基础之上,作为征信系统的一部分,P2P行业的个人征信数据是有重要价值的,而平台透明化是保证征信数据真实、有效的必要条件。例如P2P平台为了让坏账率数据更好看而隐瞒坏账,借款人的信用数据就有可能就此失真。在不透明的环境下,征信数据存在人为的变数,失真的征信数据毫无意义。
所以,P2P行业的个人征信数据有待透明化加以清晰和规范,以让真实有效的个人征信数据纳入到个人征信体系当中。
透明化是打破刚性兑付的前提条件
虽然当下P2P平台须对投资人的投资采取保障措施,以换取P2P行业的长远发展,但是逐渐取消刚性兑付是P2P行业的一个趋势,这对P2P平台也大有裨益, P2P平台要想打破刚性兑付,非实现透明化不可。如果平台不透明,包括逾期、坏账在内的数据不公开,打破刚性兑付的风险极大,强行打破刚性兑付只会让平台陷入窘境和信用危机,会对平台自身造成灾难性后果。不透明之下,打破刚性兑付一方面难以让投资者信服,另一方面也给平台留下了随意定义逾期项目的空间,另外还有可能沦为平台推卸责任的借口。
在未来,要打破刚性兑付的关键在于,每一个P2P平台真正做到公开透明,不论是项目信息,还是经营数据,都要做到公开披露,例如公开借款人的具体信息、公布坏账率等运营情况、声明不承诺刚性兑付等等。只有这样,投资人才能真实地看到平台的优劣,才会对风险有清晰的判断,才能理性地做出投与不投的选择,也只有这样,P2P平台才有理由和勇气打破刚性兑付,而不至于造成投资者的恐慌。所以,P2P平台要打破刚性兑付还有赖于透明化运作,以让投资人认清风险、自行判断、自担风险。
(本文为作者向imoney独家供稿,未经imoney同意,严谨转载。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imoney微信公号,ID:myi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