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众银行内部,围绕着产品的开发,各种争执在所难免。自己和管理层团队达成默契:必须寻求让两种思维的人协同做事的解决方案,直到做好为止。他的办法就是发生争吵的时候,自己并不干预,走出办公室,直到吵到有结论为止。
对于顾敏为什么辞去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加盟微众银行,业内一直有诸多猜测。
顾敏表示,其最初离开平安集团原因是想休息一下,想想未来做什么。而他辞职时还没有“民营银行”的概念,他的离职和微众银行无关。
但就在平安宣布顾敏离开后,腾讯就联系了顾敏,双方开始正式就其加盟微众进行接触。
“比如说马先生(马化腾),我之前就认识他。之所以来是因为确实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顾敏表示,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只是感觉金融业未来几年会有很多变化。
用他的话说,就是无知者无畏,来了再想到底要做什么事情。
他将自己加盟微众银行归结为三个因素:
一类因素跟大趋势有关,一类跟腾讯有关,一类因素是跟人有关,第一是大趋势决定的,即使在平安推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时候,顾敏已经意识到金融业可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市场有可能会产生新的机会,而在金融领域长期扮演核心角色的一定是持有牌照的机构。
第二跟腾讯本身有关,顾敏曾尝试建立平安和腾讯的合作,在过程中对腾讯的办事风格、资源和运作方式有所了解,他当时就认为腾讯拥有的资源是可以做一些事情出来。
第三,顾敏和腾讯董事长马化腾有过接触,并和腾讯总裁刘炽平是麦肯锡的同事,对于各自工作风格多有了解。
在顾敏看来,马化腾和刘炽平都是很可靠的人,他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会尊重别人的看法并且给予别人足够的空间。这一点特别吸引顾敏,在他看来,做一家民营银行无异于一次创业,他需要有可靠的股东和施展拳脚的空间。
此外,马化腾和刘炽平的坦诚也是打动他的重要原因。顾敏问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他们的回答是还没有很完整的设想,只是觉得那里有机会,而又拥有一些资源,认为如果仔细思量,找到好的团队便可以做出不一样的成果。
“大股东讲完这一点都差不多了,剩下的事情就要等管理团队提出来再看,所以我觉得这几个因素,体现了一种信任感,你会觉得你会被授权,而且被尊重的感觉。且你会得到合理的资源,只要你有能力提出对于这些资源的合理的需求。(就会得到支持)”顾敏表示。
正是以上原因让顾敏决定加盟微众,去做一件不一样的事情。
“我的团长我的团”
金融界光环、互联网基因、大股东优势,这三者的结合,让微众银行从筹备开始,便广受瞩目,自然也吸引着各路精英的关注,不乏重磅的推荐或自荐者。但顾敏显然对新事业的伙伴与团队,有着自己的感觉与要求。
曹彤出任这间新生银行的行长。顾敏觉得与这名“伙伴”的相遇,多少有一点缘分的安排。这位曾当选2008年获得《亚洲银行家》杂志“中国最有前途的年轻银行家”称号的行长,曾在招行、中信等股份制银行长期工作,曾于2004—2013年担任中信银行副行长职务,主管零售业务,期间推动中信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正是微众银行寻找的人选。
有意思的一个小插曲是,对于选择下海,加盟微众,曹彤笑称自己是“改变从头开始”。履新到任的第一天,他就理了个光头,迅速地融入了一个平均年龄可能远低于传统金融行业的团队。
顾敏表示,对内部而言,微众银行实际上是一个创业的过程。对业界而言,它又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所以管理层集体的担子很重,他们将要面对来自监管、大众、业务等方方面面的挑战。
“曹彤本身在银行的基础的管理很扎实,他本人对于金融的认识和对于互联网本身的认识,也是我遇到的金融人士中理解最深的。”顾敏表示。最重要的一点是,大胆创新的魄力与眼界。这是他对曹彤,也是对整个管理层团队的底线期望。
顾敏透露,在组建团队过程中,他找的是无论品行上,还是工作方式上均可以连接起来的人,希望团队在习惯一致性当中尽量多元化。但他同时认为,当整个团队在创业阶段时,过分多元化也不行,如果语言不通可能会引致反效果,他还需要不断地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从而能从日常的管理中,创造出“微众价值”。相信这对自己,对整个互联网金融,也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团队课”或“管理课”。
互联网与金融的碰撞和融合
作为一家拥有银行牌照的互联网平台,互联网人才与金融人才就像微众银行的两条腿,任何一方不可偏废。碰撞不可避免,但融合才是一致的目标。
顾敏透露,在目前微众银行员工中,来源于银行和来源于互联网的员工大概各占40%,加起来占总体员工的80%左右。
但要他们正向配合并不容易,在互联网人员追求客户体验的完美和金融人员追求风险的最小化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依然是从团队出发,顾敏以管理层为例,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明互联网与金融的碰撞和融合。
副行长黄黎明来自平安集团下属互联网金融平台陆金所,顾敏看重的,正是他一贯强调的用户体验。这与大股东腾讯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核心理念殊途同归。副行长郑新林,来自于兴业银行,他加盟微众就是希望可以做些不一样的事情。这与顾敏心目中的“不一样的银行”不谋而合。而这两位大将分领不同使命,黄黎明负责消费金融业务,郑新林主导同业合作,共同推动着微粒贷产品的顺利上线及后劲储备。可以说,这个单一战略性产品,集中折射着微众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融合与创新。
顾敏认为,黄黎明具有高度的市场感觉,思考非常灵活,能够和自己的团队打成一片,其开放与务实的风格,亦是微众开放型企业文化的代表。而郑新林活跃与创新的精神,则是微众可资借鉴的重要经验。相信其在兴业经验的基础上,能在微众找到另外一种不同的模式。
顾敏说,你会很有意思地发现,两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会更加直观。在微众银行内部,围绕着产品的开发,各种争执在所难免。自己和管理层团队达成默契:必须寻求让两种思维的人协同做事的解决方案,直到做好为止。他的办法就是发生争吵的时候,自己并不干预,走出办公室,直到吵到有结论为止。
“确实两群人在思维判断上的差异,除了让他们吵架,鼓励他们吵架之外,我找不到其他的方法。”顾敏笑着坦言。
顾敏在一开始组建微众银行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两种明显不同的思考模式,一边是IT人的思维,一边是金融人的思维,这两种思考方式明显地反映在各种大小事情上。当这两种思维纠缠到一起,顾敏认为只能很小心地调整,保持客观,不偏倚任何一方,这种平衡的能力并非易事。
在这两种不同文化组成的企业氛围中,顾敏意识到想要把一件事情做成功,双边都不能成为瓶颈,也不能够让任何一边去主导着另外一边。
“首先,不能让金融的人主导客户体验,我到了腾讯之后,是不敢轻易去评价一些交互和设计的。反过来也不能让互联网的人让金融的人没有空间发挥。因为当过度推崇客户体验的时候,如果后面金融层面的规则未能恰当地配合,便可能损害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顾敏表示。
以“微粒贷”为例,如果没有同业合作的平台,不可能推出这个产品,因为单靠一家银行的资金很难长期承受这么高且不确定的资金流。因此在他看来,互联网与金融两边都要很小心的评估,但是顾敏坦言,他至今没有找到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唯一的方法就是阶段性的接受这当中的矛盾和冲突,容许、鼓励甚至强迫团队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工作,同时需要时刻的不断地保持着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到现在我也不认为我们内部的文化上的差异是能够完全融合。可能它永远也不能完全融合,可能这件事情到最后会发现从来就不需去完全融合。目前情况下,只要能推动事情往前发展,我们就会尽力往前走。”顾敏表示。(凤凰财经李磊/文)
(本文为凤凰财经金融工作室(imoney)独家出品,未经imoney同意,严谨转载。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imoney微信公号,ID:myi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