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尖”人士的生活选择
2006年12月26日 11:55经济观察报投票数: 顶一下

一个特殊的群体

一个突然被分割出来的55万人的群体自然值得关注,首先,55万这个精确的数字是怎么得来的,这是很多人的共同疑问。

负责2006年《中国商务人士调查》的邓世勇经理向记者介绍,他们以《全国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库为抽样框,随机等距抽取企业样本,然后在每个样本企业中最多抽中三名被访者,最后才得出55万这个数字。“从数量上看,每年在以5%-8%的速度递增。”

当2005年调查报告出来的时候,人们就注意到样本和群体总数都有了明显的增加,当时沈颖对媒体解释,因为加入了一些中高级公务员的样本,比如处级和局级干部。她的看法是:有些国有企业的一把手是同时兼任政企两个身份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将他作为商务人士考虑,而不是一个官员。“至于2006年商务人士数量的增加,是社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分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些商务人士的岗位并不属于像公共设施服务业、餐饮业、医院、军队、学校、房地产管理等这些行业,2004年的报告中,这一点被明确注明。

“按这样的调查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既然这是一个有关商务人士的报告,像餐饮业、房产经纪和物业公司这样一些企业有什么理由被排除?还有,为什么一定要界定是50人以上的企业?不同行业应该有不同的界定。”一家市场调查机构的研究人员对记者提出这样的疑问。

沈颖认为,“之所以没有把50人以下的企业考虑在调查范围之内,主要是因为这类企业规模小、稳定性和影响力都不够,在西方同类的调查对公司的员工规模也做了类似的限定。”而另一些疑问正说明这个群体的特殊性,这个群体并没有完全独立,他们中的一部分是官员,而另一部分人则没被计算进来。中国特色的国情和行业与行业间的区别,使身份的界定并不那么简单。有人提出,相比之下,那些单纯以收入来界定人群的研究似乎可以避免这样的麻烦。

事实并不尽然。据媒体报道,国家统计局相关部门曾发放30万份问卷,历时4个多月,完成了一份抽样调查报告,但当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负责人试图用6万元至50万元的家庭年收入来设定中产家庭的界线时,这引起了人们的强烈质疑。人们对于6万元的低门槛感到困惑,对单纯用收入来界定一个阶层是否合适同样存有疑问。

上海作家程乃珊长期在上海和香港这两个城市摆荡,这两个城市均可称为中产的沃土。关于阶层的界定,上海作家程乃珊曾提出一个关键点:就是自然自发的生活习惯。在她的博客里,她举了个例子。比如老上海的“中产阶层”和暴发户的一个重要区别是,那时玻璃丝袜二两黄金一双,暴发户一买两双,老“中产阶层”则通常把钱花在耐用品上;一部分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区别是,外国人买的GUCCI这类顶级品牌,商标几乎看不见,而一些所谓的中国“中产阶层”却喜欢展现最大的商标,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用的是名牌。

作者: 李慕   编辑: liaosm
Google提供的广告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