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静:虚实达沃斯,中国企业家的得到与失去

2014年1月25日
212人参与 12条评论

达沃斯论坛在中国企业家圈子里并不是太受欢迎。

现实的困难很多:会期临近春节、英语不好、交通不便、天冷雪大、吃住艰苦,等等等。

实际收益呢?好像既不像广交会可以谈生意,也不像博鳌论坛可以被领导人接见合影。

再看看今年达沃斯的四大主要议题:1、实现包容性增长、2、全面支持颠覆式创新、3、满足社会的新期望、4、维系90亿人口的世界。估计中国企业家都听得云山雾罩的。

再看看细微一些的议题:气候变化、全球安全、应对局部冲突、科技创新、互联网新思维、“老大哥”问题,等等,仿佛也难以给企业家的实际经营带来什么启发。

略均策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赵民表示,他去过达沃斯四五次之后就不想再去了,“没什么意思,贫困、环保、全球变暖,第一次听觉得挺有意思,第二次还能接受,第三次听完以后就觉得烦了。”在他看来,更虚、更空、更高的问题,没有办法在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家心中引发共鸣。

那么,看看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上,中国企业家实际上在做什么?

最出风头的当属“万达先生”王健林。

1月23日,他和英国首相卡梅伦共同举行了发布会,宣布万达集团将投资20亿至30亿英镑在英国开展城市改造项目。这样一个大手笔的项目,选择在全球政商领袖云集的达沃斯宣布,还由首相先生亲自站台,扬名立万的雄心不言自明。

中国另一家顶级企业,华为,也参加达沃斯论坛,与万达相反的是,他们低调至极。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周其仁先生说过:“记得有一次和任正非在瑞士达沃斯见面,我注意到他不去听会,而是在小镇旁边租下一座会所,川流不息的见全球各界顶尖人物。”

笔者自己也有切身体会,在达沃斯这个“世界舞台”上,华为像个隐性的舞者,现任华为董事长孙亚芳,人称华为‘国务卿’”、“任正非接班人”,可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却从来不在世界媒体的聚光灯下曝光。过去这两年,孙亚芳都有参会,达沃斯的参会者名单上有她的名字,但她没有参加任何一场公开议程的讨论,也不接受媒体的采访。只有在倒数第二天晚上中国代表团的“中国之夜”晚宴上,才能见到她。

但是,高调也好,低调也罢,华为和万达做得事情都一样,那就是,谈生意。

中国企业家的风格向来是高度实用主义的,务虚的讨论,从来没有实际的合作和订单吸引人。但又不是每个企业都有万达、华为这样的实力,可以在达沃斯谈生意。于是,那些没什么生意可谈的企业家,尤其是英语不过关的,在达沃斯确实有点找不到北。当然,也有少数,有国际教育背景并在外工作生活过的嘉宾,像张欣、沈南鹏等,在这里感到如鱼得水,但毕竟是少数,凤毛麟角。

企业家里,自称达沃斯铁粉的,只有一位,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2001年,他第一次到达沃斯时满腹抱怨,“交通不便,一路辗转16个小时,去时想着以后再也不去了。” 但他参加过一次后却被迷住了,接连去了六次。“达沃斯是一个说狂话、空话的地方,总是能够给我方向感。”

可能这就是英语好的好处,在达沃斯,马云得到了源源不断的思想营养。

其实,这也是施瓦布先生创立世界经济论坛的初衷所在,这样一个纯民间组织,既不达成任何官方协议,也不促成经济合作。自1971年创立,绵延44年,能够源源不断吸引世界各地的政治领袖、商业精英、顶级学者,最大的吸引力就是提供思想。

当前,思想和利益,哪个更重要?很难讲,但这2500名参会者,可以说执掌全球财富与权力,一念之间,决胜千里。与他们思想火花的碰撞,长远来讲也许比一两单生意收获更大。

最后,分享2014年达沃论坛讨论得出的结论:

《亚洲未来的十大趋势》

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务虚的、思想上的收获。

1) 收入差距增大:对全球所有地区的健康、教育和社会流动性存在重要影响

2) 亚洲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将加大对环境和资源的挑战

3) 网络威胁加剧:电子军队和政府机构对互联网体系结构形成威胁

4) 结构性失业: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解决方案

5) 中东和北非社会的紧张局势:叙利亚战争,北非的政治不稳定和失业问题

6) 对经济政策的信心下降:大规模的全球经济衰退和缓慢的复苏步伐在人们心中留下隐忧,对青年人影响尤大

7) 领导力价值的缺失:可导致政府和其他机构的合法性危机

8) 对气候变化无作为:极端天气事件或更频繁发生,但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行动加以应对

9) 超大城市重要性上升:这种原生社会网络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家,但我们对其发展和演进的了解程度之低仍令人唏嘘

10) 网上不实信息的快速传播:社交

(凤凰财经记者权静发自瑞士达沃斯)

(稿件版权归凤凰财经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请添加图片名称
订阅凤凰财经微信独家解析每日新闻拿出手机扫一扫
请添加图片名称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