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IPO新政下的投行业新变化


来源:证券时报

人参与 评论

前些年,常有保代称“保代制度是中国最好的制度,没有之一”,现在没人再如此乐观了。由此可见,国内投行内部文化将极力倡导“不为一己私利损害所有人利益”的文化,“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信条会越来越受重视。

前些年,常有保代称“保代制度是中国最好的制度,没有之一”,现在没人再如此乐观了。不少人感慨,投行职业的性价比越来越低,是金融业里的高风险工种。

这正是发行制度改革的初衷之一。加大中介机构的责任和问责力度,除了保障市场健康运行之外,也是对过去某些保荐机构不作为的一种鞭挞。记者认为,首次公开募股(IPO)新政将从以下多个方面对投行界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保荐业务更为专业细致。例如去年12月新政要求各家投行将签订上市辅导协议的公司相关信息,在自己和拟发行上市公司辖区证监局网站上公布,这让一些投行忙得底朝天。

在过去,一些投行只准备最简单的企业信息。而今按照新规,上市辅导的工作底稿、相关流程均需留痕,企业一些初步的上市相关情况均需以书面形式上报,均迫使相关投行人士无法马虎、敷衍地完成工作。

其次,券商将建立从投行内部到公司层面的风控系统。例如部门内部增添内核岗位人手,抽调投行链条全能手作为质检员把控核心风险;内核部门升至公司一级部门,拥有较大的项目否决权;公司风险合规部门补充经验丰富投行专业人员作为项目出口的第二道关卡,并辅以公司建立的投行业务管理系统,严密护送项目出行。

再次,券商企业文化及个人执业观亟待调整。过去券商投行人员互不认识并不稀奇,项目组之间除了竞争关系外,合作并不多。一个项目保代被处罚,其他人员直接受影响的程度并不大。

然而,今后一个项目被立案调查,其他项目组将受牵连。例如,去年南京证券、民生证券等公司因一个项目被立案,其他项目暂不被受理。一个项目出现问题,对整个投行团队的负面冲击显而易见。

由此可见,国内投行内部文化将极力倡导“不为一己私利损害所有人利益”的文化,“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信条会越来越受重视。

最后,各家券商将重新审视梳理投行战略。平安证券因受万福生科事件影响,分类评级被降至CCC级,对公司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创新时代,券商如若很多创新业务不能开展,持续减少的传统业务收入将无力支撑券商的生存。

通常而言,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因平台、品牌、职业前景和薪酬等因素今后会向大型投行汇集。相对应的,不作为、不负责以及风险意识不强烈的从业人员将被大型投行逐步淘汰。

从这个角度而言,除非拥有特别的机制和战略定位,中小投行未来拥有优秀团队的机率不会很大。而且,一个问题项目就可能就让公司折戟于投行业务,中小投行继续大力扶持投行业务的做法值得商榷。

另一方面,大型投行战略转型更为复杂。通常而言,大型投行的项目数量较多,理论上出现问题的机率相对较大。在质量决定生存的新时代,项目数量不再成为这些大型投行的主要考核指标。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们存在减少项目数量的冲动。

去年开始的IPO大核查为监管层主导,客观上撤回一批存在瑕疵、不完善的项目。今年不少投行人士认为,一场来自于投行自发组织的项目筛查将放缓项目上会速度。

多数大型券商会拉长投行的定位链条。IPO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仍可能担任收入的主角,但投行所涉及的并购、财务顾问、企业咨询业务将被有意扩大,投行将致力开发客户的360度需求,联手交易、资管、创新等业务部门形成业务全链条服务,弱化IPO业务的地位。

不过,中小型投行并非没有出路。选择打造自身的行业优势或者业务优势,中小投行可以开辟特色投行之路。例如深耕特定行业项目,在大型投行研究不透的项目中捡漏,或许可以打造投行界的“精品投行”。(游芸芸)

相关专题:IPO正式重启

[责任编辑:liuqiang]

标签:IPO 证监局 券商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