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证监会再出招也难挽颓势 业内呼吁“请真正市场化”


来源:新快报

人参与 评论

2.公开发行的股份,80%到网下申购,申购者必须是机构投资者和有足够投资经验和资金的个人;实践证明,之后发行的新股鲜有突破25%的红线,仅仅变相价格管制这一点就让改革宗旨的“市场化”三个字成为空谈。

■昨日沪指险些跌破2000点。

证监会再出招也难挽颓势

新快报讯记者曾勇报道虽然证监会半夜发文,加强新股发行监管,但连续“打补丁”的行为未能挽救颓势,昨日沪指盘中一度跌至2000.40点。截至收盘,沪指下跌0.19%,报收于2009.56点,2000点整数大关,仍是岌岌可危。深成指、沪深300指和中小板指等均录得绿盘报收,仅创业板指涨0.70%。

新股改革未能抑制三高发行

从IPO开闸后首批发行的两只新股新宝股份和我武生物发布的中签率公告来看,超过百倍的网上认购和偏低的中签率表明投资者看好新股。但奥赛康72.99元的发行价,67倍的市盈率,远高于同期同行业二级市场的平均市盈率,这引发了市场质疑。为此,证监会紧急叫停奥赛康的发行。12日晚间,证监会更紧急发布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强化对高市盈率发行的监管。当晚,原定于13日发布定价公告的汇金股份、东方网力、绿盟科技、恒华科技及慈铭体检纷纷宣布暂缓新股发行或推迟刊登发行公告。

投资者对新股改革未能抑制“三高”(高市盈率、高销售价、高融资额)发行现象颇为不满,认为其中存在大量利益输送,监管层显然也对此忧心忡忡,所以才出现先叫停再发文加强监管的举措。

不过,瑞银中国研究副主管兼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李表示,其实本轮新股改革对于抑制“三高”没有任何帮助。首先,对于发行股数在5亿股以下的新股,只需要10到20个投资者进行询价和配售就可以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企业、券商和投资者非常容易形成共识,新股发行市盈率相较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并不低。而新推出的“老股转让”规定,让上市公司抽走的资金依然没有减少,反而比以前更多。因为以前增发更多的新股对EPS有更多的摊薄,现在限制新股的数量,但是发更多的老股,每股的股价会变得更高。

症结在市场化程度不够

广州某私募人士向新快报记者表示,在证监会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强新股发行监管的措施》,虽未改变IPO新规下的游戏规则,但意味着其再度出手对市场进行行政干预。这与其在本轮IPO改革中曾多次表露出的“市场化倾向”明显不符,这也是为何市场在近期持续大跌后,昨日在所谓的“加强监管、新股暂缓发行”等利好下仍上涨乏力的缘故。

更有业内人士向新快报记者坦言,从A股市场发展20多年的历程来看,每次IPO重启,相关发行规则必有修改,这根本不是一个成熟的股票市场应出现的现象。如果证监会认为此次新股发行的规则是完全正确的,那就没有必要发布所谓的加强监管的措施,否则那就是与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相背道而驰。

知名私募人士但斌更在其个人微博中直言,“个人认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症结恰恰在市场化的程度不够,放着国外发达市场已运转百年的成熟经验不用,非要搞特色,积重难返。当然还要克服红眼病心态。只要合乎规范,看待上市后企业家增值的财富要客观,鼓励人们走创业造富之路是正能量的选择。如果造假上市,也请严峻刑法伺候、无期徒刑乃至让其倾家荡产。”他表示,“有这么多打新的钱,有这么多愿意开盘后高价买的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该来的总会来。只是请取消涨跌停、恢复T+0、允许卖空、取消ST与PT制度直接退市、集体诉讼等等,请真正走市场化的阳光大道!”

建议

资深保代:两招可抑制IPO发行高价

针对IPO发行高价现象,一位资深保荐人日前撰文,给出两招,他相信双管齐下将对高定价很有杀伤力。

具体如下:

招数一:实施美式招标定价

1.首先修改公司法,废除同次发行必须同价的规定;

2.公开发行的股份,80%到网下申购,申购者必须是机构投资者和有足够投资经验和资金的个人;

3.这80%实行美式招标,申购者报出什么价位和量,发行人就按什么价位和量卖给申购者,每个申购者成交价(即报价)保密且不相同,在网下申购结束日,这80%必须全部卖出,否则是发行失败(这部分承销商可包销,也可不包销而直接宣布发行失败);

4.计算出这80%的加权平均价和中位价,按孰低原则确定为网上小投资者的认购价;

5.剩下的20%在网上发行,机构投资者一律不能参与(即使没有参与网下申购的机构也不能到网上申购),全由小投资者申购,网上申购不足的,同样宣布发行失败(这部分承销商不能包销,决定权全在小投资者,以后破发了,小投资者也别怨证监会、发行人、机构投资者和承销商了)。

招数二:目前的制度不变,增加一条:获配售的机构,机构决策人必须自行拿出自己的个人资金跟投10%,且跟投这部分有锁定期(在所在机构卖出认购股票后的1年后,跟投的才解禁)。(摘自IPO观察)

新股发行的“石头” 不能没完没了摸下去

■快评

看似简单的新股发行在中国股市上被演绎得越来越复杂。过去几年间,新股发行一直是市场的焦点,几经改革,却依旧问题重重。究其原因,当市场化与中国特色相结合,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立场,让新股发行一次次变成改革的试验田。

回首2012年,刚刚经过两轮改革的IPO正经受着破发潮的洗礼。彼时正是最为艰难的时期,业界普遍判断,经过破发之后,改革的成果即将体现。然而,当中小投资者的呼声和舆论的压力让监管层难以承受时,新一轮改革随即贸然启动。尽管在信息披露等理念上有所突破,但改革方案对于发行价格不高于行业平均市盈率25%的红线规定一下子让新股定价回到了窗口指导年代。

实践证明,之后发行的新股鲜有突破25%的红线,仅仅变相价格管制这一点就让改革宗旨的“市场化”三个字成为空谈。而此后的IPO暂停更是让新股发行再度陷入行政干预的泥潭,致使如今的正常化重启阻力重重。

当前进行的改革中,监管层努力践行市场化的诺言,从行政管制中抽身,却因为市场化的不够彻底而在计划与市场的碰撞中重回“管价格”的老路。可以说,超募与老股转让挂钩是此次改革的致命弱点。在定价权基本交还市场之后,在市场热情高涨的重启初期,超募几乎是必然。一边是市场化的价格放行,一边是计划性思维下对超募的限制,矛盾自然产生,而化解矛盾的手段又是行政干预。

数次改革,都是在寻找市场化与中国特色的结合点,但一次次实践均未能绕过“价格”这道坎儿,却又滋生出不同的问题,给人以“摁下葫芦浮起瓢”之感。

改革允许探索,却不能缺少“顶层设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不能无止境地探来探去,而是应该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不断完善制度和机制,在给市场稳定预期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稳步推进。 (新华社)

相关专题:IPO正式重启

[责任编辑:lanln]

标签:涨跌停 东方网力 沪指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