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96家央企投资福建430个项目 总额超2万亿


来源:经济观察报

人参与 评论

福建省委党校产业与企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林红向经济观察报记者介绍,2002年是福建经济发展的“节点”——全省经济主体进入到重工业时代。即便是这几座经济相对较发达的福建沿海城市,它们走的还是内陆经济发展的模式,在新兴产业上相对落后,产业层级低。

福建:“两万亿”的十字路口

福建省今年“两会”期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3年全省生产总值(GDP)为21910亿元,增长11%。这意味着,福建省的GDP(生产总值)首次迈进两万亿元大关,跨入“两万亿俱乐部”。

在以GDP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评价体系的时代,“两万亿”这个数字对于中国很多省份的地方官员而言意义重大,它是一种特别的政绩象征。

虽然福建省是中国最早一批开放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它却是两万亿俱乐部的“后进生”,广东早在2005年就实现了GDP总量两万亿的突破。

2013年,福建省GDP不仅迈进两万亿俱乐部,政府多个指标均很乐观—— 公共财政总收入3428.76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0816元,增长9.8%,进入3万元的关口;农民人均纯收入11184元,增长12.2%,首次突破万元。

这些数据让政府多了“底气”,福建省明确提出了2014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

但是,曾任福建省产业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杨益生认为,福建省当前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犹如青春期,“在等待成长的过程中,有些焦灼不安”。

“虽然福建省这些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和中国东部地区相比起来,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里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问题。”杨益生说。

在福建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清醒地指出了福建未来发展存在的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直在“赶超”

虽然福建已经进入到“两万亿俱乐部”,但作为沿海发达地区中的一个“中下游”省份,它还有“赶超”的任务。

福建和广东都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试验田”,但由于国家给予福建和广东不同的角色定位,两省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2005年广东省的GDP总量已经率先突破2万亿,8年后福建省才步履蹒跚地赶上,而这时,广东的GDP已达到6万亿元,和韩国“平起平坐”。

杨益生说:“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所以福建一直处于疯狂追赶的状态,加上山多地少,交通相当不便,因此能突破2万亿大关也着实不易。”

梳理福建的经济和产业发展史,不难看出它的前行轨迹。

改革开放初期,福州、厦门和泉州等闽东南地区凭借低成本的劳动力、原材料及税收优惠,承接来自香港、澳门、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为主,以出口导向为其市场指向。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福建的产业承接重点转向了电子信息产业,1995年该产业的产值达到96亿元,2004年增加到1422亿元,其实现增加值占全省GDP的5.6%。但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以组装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条末端,附加值低。

福建省委党校产业与企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林红向经济观察报记者介绍,2002年是福建经济发展的“节点”——全省经济主体进入到重工业时代。

这就让福建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传统产业格局。

在福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一些城市,拥有不同的经济特质。厦门市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行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56%;而泉州市则是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五大传统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1.5%;经济总量占福建省1/16的晋江市,纺织服装、制鞋制革、陶瓷建材、食品饮料、伞业、纸制品为6大传统支柱性产业集群,虽然规划了飞机制造、光电能源、装备制造、高端印刷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但起色不大;漳州则主打海洋产业,石化、造船也占据了较大比重。

即便是这几座经济相对较发达的福建沿海城市,它们走的还是内陆经济发展的模式,在新兴产业上相对落后,产业层级低。

更可怕的现实是,随着中西部政策的实施,中国也正在经历一次巨大的产业转移浪潮,由于拥有更低的人力成本和投资优势,很多产业已从东南沿海逐步转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这让土地和人力成本都很高的福建面临危机。

资源匮乏的现实倒逼福建一些地区采用“零资源”经济模式,晋江和南安就是例证。晋江市作为一个县级市,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资源,却成为了“中国鞋服之都”,它的成功是建立在从新疆运来纺织原材料,从周边地区吸引劳动力,加工成衣后销往国内外市场。但是,即便是这种讨巧的“零资源”经济发展模式,也面临着挑战,因为它不具备地方根植性,在成本压力情况下,被转移是未来产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即使不被转移,也不具备发展的持续动力。

从重工业到生态省

福建省政府一位官员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前两年福建省之所以在GDP的数据上表现得很突出,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央企来了。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出台,福建加大了吸引央企的力度。从2011年开始,大批央企纷纷入驻福建,掀起一股央企的投资热潮,这也符合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的施政思路,她认为福建应该“跨越式发展”。

根据福建省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迄今为止共有96家央企(不含银行)和福建省签署合作协议,投资项目430个,总投资额超过2万亿元。

福建省对央企在福建的项目给予了全面的配合。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等中国四大石油公司接踵布局,让曾经不生产一滴油的福建跻身石化大省。全球最大煤炭经销商——神华集团,也在福建设定了“一圈、一网、三基地”的投资路径。中广核集团、大唐集团、福建省能源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宁德核电站一期工程已投入商运。

央企对福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上半年,福建全省GDP同比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2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2%。

由于福建省委书记尤权与省长苏树林都是从中央部委与央企岗位转型而来,其在北京的活动能力也为央企落子福建夯实了基础。福建省委书记尤权上任不久,他和省长苏树林就赴京先后走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国台办、华能集团,与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和央企负责人进行座谈。

这意味着极有可能在未来几年,福建省的主政者依然会延续对央企的吸引政策。

“我相信央企的到来对福建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但是,央企给地方政府开的条件也很苛刻,无论是税费、土地还是其他方面都要了很多优惠政策,大批大批地圈地。”林红说。

在她看来,央企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而独立的系统,除了能快速推动GDP提升外,留给当地上下游关联性产业机会不多,因此对当地经济的正面影响并不大。相反大量的石化、石油及核工业为主的央企入驻,还给当地的环境生态造成了巨大压力。

“对地方政府而言,在政绩评价标准没有完全改变的情况,政绩观很难得到改观,因此地方政府的最大诉求是把经济总量做大,但这是否是有后劲的发展模式?事实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强调不能只以GDP作为标准来衡量,要综合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林红说。

她认为,“不能单纯追求重工业化,把经济转型和新型工业化以及福建的生态优势结合,发展才更有质量。”

作为福建省委书记的尤权也意识到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他上任后不久,就提出两大施政方向,即“百姓富”和“生态美”,前者关系民生,后者强调生态环境。

“生态省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时提出的。”杨益生说。

林红也认为,福建省最核心的两大竞争力是海洋生态和对台优势。

作为海洋大省,福建拥有良好的海洋资源,2013年的海洋总产值达到5900亿元,而2012年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也才5万亿元。

这也是海西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它旨在培育和壮大沿海经济带,做大做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以城市集群发展为平台,鼓励人口和产业活动向沿海城市地区集中,壮大主导产业,打造临海产业集群。

本届福建省“两会”上,省长苏树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支持福州闽江口金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加快福州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和综合服务能力。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福建经济重心一直在闽南厦漳泉地区,与闽南互动较好的闽西龙岩也高速发展,而作为省会的福州,经济总量不如泉州,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力不如厦门,福建南北经济发展失衡颇为明显。

2014年1月初,福州市市长杨益民对外称,《福州新区发展规划》草案已在国家发改委下属规划部门的协助下完成,将积极申报福州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外,福州还将借力平潭自由港计划,联合申报自由贸易区。

按照规划,福州新区以马尾新城为核心,涵盖从南翼江阴半岛到北翼罗源湾的福州沿江沿海开发地带,包括了仓山区、马尾区、福清市、长乐市、连江县和罗源县等6个县(市)区的部分地区。2014年福州新区将启动300个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1000亿元人民币

这标志着福建在推行海峡西岸城镇群建设上迈出了第一步,也是福建省政府未来五年的执政任务。

[责任编辑:zhangzh]

标签:央企 福建省委书记 重工业化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