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胡释之:无需傍国企才是真开放


来源:凤凰财经

人参与 评论

凭什么民企不能自行采油

既然是公平市场,那就本该无需是国企,也无需傍国企,人人皆可自由进入。现在那些赋予国有企业经营特权的规定是真正的霸王条款。凭什么民企不能自行采油?凭什么民企不能自行进口原油?完全没道理,是赤裸裸的侵权,必须把被剥夺的权利交还民企。

财知道:中石化近日作出油品销售业务向民资开放的决议,同意在对现有资产、负债进行审计、评估的基础上,对油品销售业务板块进行重组,在重组中引入社会资本和民资参股,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你怎么看?

胡释之:这不是在真正开放石油市场,让民营资本可以自由进入,而是在国有企业行政垄断石油市场的前提下,开放民企“傍”国企寻租的机会。这样做的结果是石油市场变得更不开放和更难开放。你想,有特殊关系的民企好不容易通过与国企的合资也获得了特权,成为类国企,当然会更珍惜这特权,更希望巩固这特权,更不希望这体制被改革,而那些没有特殊关系的真民企也就更难进入石油市场。也就是说,不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存在不公平竞争,不同民营企业之间也出现不公平竞争。所以这不是真开放,不是真改革。

财知道:那你认为怎样才是真开放和真改革?

胡释之:就是要取消国有企业的特权,废除行政垄断。既然是公平市场,那就本该无需是国企,也无需傍国企,人人皆可自由进入。现在那些赋予国有企业经营特权的规定是真正的霸王条款。凭什么民企不能自行采油?凭什么民企不能自行进口原油?完全没道理,是赤裸裸的侵权,必须把被剥夺的权利交还民企。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停止侵权、还权于民的过程,刻不容缓!由市场决定不能口头说说,必须真干,不折不扣地干。

彻底放开石油市场斩不了中国经济命脉

从历史和经验来看,石油本就是由民企和私人经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可不是美国政府的公务员,但他的“石油帝国”危害到美国的国计民生了吗?斩断了美国的经济命脉吗?恰恰相反。

财知道:但石油产业关系国计民生,是经济命脉,真能完全放开吗?

胡释之:没有什么不能完全放开的,从历史和经验来看,石油本就是由民企和私人经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可不是美国政府的公务员,但他的“石油帝国”危害到美国的国计民生了吗?斩断了美国的经济命脉吗?恰恰相反。

而且一个简单的逻辑命题,既然认为自由市场最有效率,当然是越重要的领域越要有自由市场。既然要由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当然是越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源越要由市场来决定如何配置。怎能反其道而行之,岂不自相矛盾?另外,从伦理角度说,用暴力阻扰企业家自由进入,侵犯他们的天赋权利,难道不是极不道德的事?所以无论是从效率的、功利的角度,还是从权利的、伦理的角度,都理应彻底放开石油市场。

人民需要的是油,不是国有油企

经验证明,哪个领域的特权租金最少,哪个领域就最有活力,反之亦然(打车软件市场的火爆和出租车自身市场的僵化就是鲜明对比)。特权租金消失的过程,才是真正财富创造的过程。特权租金越少,企业家精神才会越旺,财富才会真正多起来,生活才会真正好起来。

财知道:如果真放开,国有石油企业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落败,他们可能会从现在的盈利变为亏损,这会不会造成国民财富的损失?

胡释之:你说的很对,如果真放开,彻底取消特权,国有油企势必在竞争中节节败退。现在没有出现这趋势,也就反过来说明,国有油企现在有很多特权,并依赖这些特权生存、赚钱。但正如张维迎教授所指出的,这并不是真赚钱,而是享受特权租金。

特权租金不是真正的财富。如果这是财富,由政府出面,把各行各业严格限制准入,各行各业都只发一张牌照,就将在一夜间创造天量特权租金,中国人也将在一夜间暴富起来。是这样吗?显然不是。

特权租金实际不是在创造财富,而是在攫取财富,是在阻扰财富创造。取消特权,打破行政垄断,放开市场,才会激发财富创造。经验证明,哪个领域的特权租金最少,哪个领域就最有活力,反之亦然(打车软件市场的火爆和出租车自身市场的僵化就是鲜明对比)。特权租金消失的过程,才是真正财富创造的过程。特权租金越少,企业家精神才会越旺,财富才会真正多起来,生活才会真正好起来。

公平竞争下,不能适应市场的企业会被淘汰,但这恰恰是市场显灵和行业兴旺的表现。低效率国企不但不被淘汰反倒越发壮大的市场,一定是极为扭曲和极不公平的市场。这样的企业一定是社会的沉重负担,而不是社会的财富创造者。这样的企业践行的一定是强盗的逻辑,而不是市场的逻辑。

总之,我们要认清什么才是目的,而什么不过是手段,万不可把手段当目的,甚至为了满足手段而牺牲目的,为了满足国企生产者的利益而牺牲消费者的利益。重要 的是能源,重要的不是国有油企,国民需要的是油,需要的不是国有油企。就算国有油企全倒闭了,但能源供应更有保障了,国民得到更质优价廉的石油,又何乐不 为呢?“只有由国企来经营才能保障能源供应”是个罔顾事实的神话。真正开放市场,天不会塌下来,天会亮起来。

胡释之系宏观经济学者

[责任编辑:tanhc]

人参与 评论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6067600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