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长远结构转型优于短期经济增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人参与 评论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中国正式进入两会时间。与往常一样,预测即将交付人大审议的政府报告中是否设定、抑或设定怎样的GDP增长目标,成为了经济金融界的焦点话题。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中国的主导航向调向改革频道之际,如何处理改革与增长、经济与生态、政府与市场等关系,无疑成为了既能突破短期经济社会发展困惑,又能为未来拓宽潜在发展空间的重要命题。

当前市场普遍预测尽管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性将有所下降,但基于稳增长的理念,若今年设定新增就业人口1000万之目标,许多国内外投行预计中国今年的GDP增长率将被设定在等于甚至低于去年的7.5%的区间。其理据一是近期新华社发布的系列文章似乎在明示,决策层已做好了充分的经济增速下降预期,一是业已率先结束的全国省级两会上,有22个省下调了今年GDP增长目标。

不过,市场继续依据稳增长(保就业)思维推测今年官方的GDP增长目标,可堪称为“不思进取”。一则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已处于临界状态。最新数据显示,2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终值48.5,已连续多月运行于枯荣线下方,目前不断井喷的信贷与PPI负增长和以现值为基数的税收低增长等,反映要素的新增收入已无法有效转化成经济增加值(EVA),经济增速面临惯性回落,且扭转它所需投入的成本或已高于其能获得的回报。一则日趋严重的雾霾、水和土壤等污染,反映自然社会环境的可承载能力已步入临界状态,继续强调GDP增长会使更多令人预想不到的生态灾难不期而至。同时,目前国内整体债务已陷入自我实现的预期,加之人口老龄化下真实储蓄率走低,继续依赖投资拉动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实,保新增就业并非一定需要维持特定的GDP增长率,通过改革打破垄断和放松管制所释放出的市场空间,对新增就业的安置目前已高于由投资主导的GDP增长所能提供的新增就业,如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奇表示,服务业创造每一个单位的产值,创造的就业机会是制造业的1.3倍。通过改革推动服务业市场化,可在经济减速等背景下保障新增就业。

而当前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的症结,在于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未有效理顺,导致了经济增长带来了得不偿失的负外部性。淡化GDP增长,不惜放弃短期经济绩效而励志于改革,是旨在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权力归位。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去年旋起的政府简政放权的行政体制改革,及即将起航的金融、财税、国资改革及社保民生等体制改革,无疑透射出决策层旨在通过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规制权力,并通过为经济做好后勤防护系保障,替代传统的赤膊上阵之方式。

诚然,政府直接参与经济建设、权力直接支配经济社会资源,确实具有集中调动资源的优势,并可短时间产生明显的经济绩效;然而,这种增长是以破坏经济系统为代价的,即本应提供市场程序正义、制度范式仲裁的政府作为一个经济主体,让权力进入权利市场,必将导致政府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缺位,市场关系的扭曲及经济生态系统的破坏等。

由此可见,若当前决策层为落实改革而牺牲部分经济增速的决心是坚定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很有可能会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模糊表述,及设定新增就业目标,以替代GDP增长目标,且其经济增长的底线或将是防范经济失速,以避免GDP增长干扰改革进程。

相关专题:2014两会:市场闯关

[责任编辑:houwang]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