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构成文化改革两大任务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人参与 评论

十八大之后,官方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其中下设的6个专项小组中,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更是位列其中。

事实上,中共中央曾在十六大后设立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办公室设在中宣部。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的变化,作为深改小组之一的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将承担更为艰巨的任务。

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全国两会期间专访了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

专项小组任务: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和全面市场化改革

《21世纪》:十八大后中央成立深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其中下设了文化体制专项小组,你怎么看待这个专项小组的机构设置?这个专项小组的任务是什么?

陈少峰:按照中央的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有的事情都列成60项改革任务,有300项左右的措施,根据顶层设计的方式设置领导小组来具体落实。每个部委下属的都有领导小组的成员,比如文化部成立了领导小组,部长任组长,把所有涉及的部门成员都纳入。但是我感觉,目前顶层设计和具体体制改革的执行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文化体制改革中涉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两个任务,一直由各个行业的部门来管,形成治理的行业分割;地方又各自在管,就变成了区域分割。这对国家整体治理是有害的,这是中央领导小组要解决的问题。具体怎样转变管理职能,是各部委要解决的问题。现在这两个在同步行动,在原来基础上加了顶层设计和统筹,先在治理层面上打破障碍,然后落实具体事项,行政职能转变就比较容易。

这个小组不光是做具体的行政体制改革,还有市场化的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的“五合一”的改革发展,五大任务中就有文化发展。这需要统筹文化建设,包括对内对外的改革、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文化管理部门的改革,还有可能成立大文化部。

我个人认为改革围绕两大任务,一是实现文化强国,深化自主竞争的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务,推动企业转企改制。二是通过全面市场化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挖掘传统文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深化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这两个任务,一是配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因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任务指导各个层级,需要贯彻下去。另一个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也需要组织资源。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市场化产业发展(的目标)要在文化领域做分流,产业和事业有对应的措施,是顶层设计的分支。

《21世纪》:中宣部已有下设的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与现在成立的文化体制专项小组的区别在哪里?

陈少峰:两个小组的主要任务很不相同。原来主要做转企改制的事情,有一部分事业单位要减少,有一部分要转变为企业,加上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这些职能偏向国企和事业单位怎样深化改革。

实际上,原来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功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已达到尽头。行业各自为政,区域各自为政,已经推动不了。中宣部主要是意识形态主管部门、文化宣传主管部门,但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很多都是在政府、部委那里管,我以前把他形容为“棋盘状”的行业分割和区域分割。

今后改革任务就是以市场化改革为核心,发挥和释放出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要打破行政体制机制不合理的设置层和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这是更深次的改革、更艰巨的任务,更需要全国一盘棋的改革同步化,需要更高层级的领导和推动力。

已经转企改制的企业面临二次改革

《21世纪》:除了机构的调整,三中全会之后,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否产生了一定变化?

陈少峰:(变化)非常大。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是以市场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承接了过去文化事业的服务功能,服务方面有所加强。另一方面是要形成以企业自由自主竞争为核心的市场格局。

我把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涉及的文化体制改革)理解为三个面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人民。就是说以行政为核心的社会治理,转变为服务型的治理。市场变成配置资源的中心。经济领域的改革最重要的是企业作为真正的主体,企业根据市场情况作调整,才能够完成产业转型。政府如果资源太多,企业会对政府产生依赖性。凡是对政府产生依赖性的行业,现在都遇到严重问题,所以市场已经在慢慢形成地位,政府资源起的效用越来越小。

如何激活内容产业是改革难点

《21世纪》: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里面提到完善文化体制改革,你怎么看待整个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不是只要转变政府职能就可以,还是需要更进一步的设计?

陈少峰:原来是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现在是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其核心主要有两点。有一点和过去一样,是体制机制改革。过去做了很多探索,自2003年以来就如何继续推动文化企业和事业改革一直在行动、做试点。现在强调管理方式的转变,可能更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减少行政管理,增加服务性管理。

我们可以预见今后政府管理方式:政府要做什么目标很明确,是一种带有法治化的市场化管理方式。但行政管理的方式过去一直是自我为中心的,现在要转向以市场为中心、社会为中心、人民为中心,这是面临的最主要障碍。这种变化要有体制机制的职能转变、部委合并、权力压缩、行政审批权的下放或者取消,慢慢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转变管理模式,形成真正的服务性政府。

《21世纪》:未来文化体制改革难点在哪里?对于突破这样的难点你有什么建议?

陈少峰:目前,事业单位的改革不仅要有事业的职能,还要发挥作用。企业改革以竞争力为主,但是在改革中已经发现产业形势发生巨大的危机,两级分化很分明。传统的国有文化企业,很长时间依靠政府资源,竞争力很弱。

最大障碍有两个,一是来自行政的阻力。行政最主要的问题是不愿意支持市场化的竞争,不愿成为服务性的(角色)。文化体制机制将发生一个倒转,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企业为中心。政府和企业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但现在配置资源的权力掌握在政府手里,包括制定政策、财政拨款等各种优惠。过去围绕行政权力有很多资源配置,底下有一些寄生性公司,比如某个公司与政府关系紧密,拿到政府行政或者财政审批的某个资源,这种情况今后肯定要把它切割掉。

(另一个难点)我认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就算改完以后,还是面临持久长期艰巨的任务:内容产业还是没人做、没做好、没钱做。短期内,企业走向市场没有竞争力,他做的内容是为了生存或者是比较急功近利的。此外,中国现在和今后(含移动互联时代)主要的还是“平台为王”。如果没有内容,文化强国的目标是没有办法实现的。我们现在核心价值比过去更具有包容性,更有引导性,但是内容产业靠电视上那些抗日剧是没办法走出的。

相关专题:2014两会:市场闯关

[责任编辑:houwang]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