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今年GDP增速设定7.5%左右 兼顾了需要和可能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人参与 评论

这一目标与去年相比并无太大变化,李克强表示,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把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兼顾了需要和可能。

昨日,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能够直观地看到我国2013年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能让我们看到2014年政府的工作重心所在。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许多数字,透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在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等方面,作出的扎扎实实的努力和付出。《每日经济新闻》从民生建设、经济发展、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解读,让大家通过报告,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工作意图,和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昨日(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这一目标与去年相比并无太大变化,李克强表示,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把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兼顾了需要和可能。

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对记者强调,一定要加上“左右”两个字,7.5%是一个规划性的目标,而不是一个必须完成的目标,低一点,高一点,只要不滑出区间都可以。

GDP增速设定为7.5%左右

李克强昨日重申,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改革”共被提及77次,为历史最多。“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列在了“三大原则和政策取向”的首要位置,鲜明指出“改革是最大红利”。

在“两会”现场,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GDP这个指标是重要的,但不是压倒一切的,更不能代替其他指标,对GDP应该有正确的看法。

厉以宁说,GDP指标有一些内涵应该引起关注,要重在GDP质量、经济增长质量,而不仅仅是速度问题,一定要注意到GDP产生的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的破坏和恢复、治理程度。

他说,如果不能这样的话,将来资源越来越枯竭、环保越来越差,这也不符合GDP的作用,不要忘记GDP的计算方法也有很多争论。比如说,是不是把环境造成的污染作为附属,还有GDP是个总量指标,不能反映结构的状况。

今年CPI目标为3.5%左右,与去年基本一致,但去年实际CPI全年只有2.6%。

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年通胀压力其实并不那么简单,一方面我国目前面临着刚性的成本上涨压力,去年翘尾因素也将助推物价,而且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也会推高物价,但全年物价目标完成难度小于经济增长目标。

财金政策兼顾总量与重点

相比增速的区间调控,与改革相关的一系列硬指标更加突出,首项便是进一步简政放权,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今年还将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此外,尽管今年GDP增速目标存在一定弹性,但是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目标却刚性增长100万,由原来的900万升至1000万,无疑对于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都提供了标尺。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2014年仍将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我国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但赤字率稳定在2.1%。

贾康说,赤字率不变是特别考虑到防范风险的问题,13500亿元是历史上赤字绝对数额最高的一年,它考虑到服务全局的综合效应,绝对数上升后可以有更多的支出安排,这些安排都有固定的用途。

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写道,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增加到4576亿元,重点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重大水利、中西部铁路、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发挥好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

总理坚决向污染宣战 资源税改列入重点工作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在介绍2014年重点工作时指出,“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同时,要抓好财税体制改革这个重头戏。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行业,清费立税,推动消费税、资源税改革,做好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立法相关工作。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下一步资源税改革,煤炭将首当其冲,目前对其进行税改正当其时。

煤炭资源税改首当其冲

去年底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 “加快资源税改革”,且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这引起了业内关于资源税改革的新一轮热议。

2011年,资源税改为从价计征率先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实施,税率5%。不过,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更高,涉及面更大的煤炭资源税改却进展不大。

对此,林伯强认为,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大,一旦推行改革,影响很大,政府相对谨慎。还有一个原因是,前些年煤炭行业是卖方市场,资源税改之后带来的价格上涨会转移到下游行业,带来通胀压力。

“下一步资源税改革,煤炭是首当其冲的。目前的机会比较好,因为是买家市场,价格上涨转移不出去。”林伯强说。

此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我国现有的煤炭资源税是从量征收的,每吨只有两三块钱,其对煤炭企业的调控作用几乎无关痛痒。 他认为,如果我国资源税覆盖到煤炭,将是中国最基础能源产业链的重大变革,从长期来看是促进节能降耗非常重要的事情。

环保税立法仍需克服障碍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 (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lO)治理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今年要淘汰燃煤小锅炉5万台,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1500万千瓦、脱硝改造1.3亿千瓦、除尘改造1.8亿千瓦,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600万辆,在全国供应国四标准车用柴油。实施清洁水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实施土壤修复工程。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美丽乡村。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在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的前一天,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发言人傅莹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有关立法工作进程时指出,社会上比较关心的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这方面的立法工作都在研究当中。

在2013年3月,财政部发布的《2012年财政法律制度建设情况》就曾指出,环境保护税法(送审稿)正在履行会签程序。

对于目前环境保护税法的进展,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副主任王凤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环保护部等部委已经形成具体方案,目前在国务院内部进行协调。

公立医院改革扩容 推进医师多点执业

随着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开幕,医改变得更加明朗。在昨日(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2014年将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并“推进医师多点执业”。

进一步看,2014年的总体目标是,巩固全民基本医保,通过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覆盖农村5亿人口。

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指出,在医疗领域“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依然较多”,基于此,为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新一年医改将迎来的首要任务之一确立为公立医院改革扩容。

医改专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卫生经济学教授李玲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旧有的医疗服务制度体系基础上,药品从生产、流通、售卖、使用,由多重利益主体参与,形成了一条成熟产业链。相关部门对公立医院的改革没有形成共识,政府还没有做到该做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亦认为,“现在涉及医药卫生管理的部门很多,总体来看还是存在管理部门过多、职责不清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公立医院改革最具代表性的操作办法之一,即取消药品加成,增设医事服务费的药品零差率试点,并不能从根本上推动公立医院的改革。原因在于,其只针对医疗机构进行改革,并未涉及到医生牟取暴利的利益链条。此外,零差率并非完全的市场机制,依靠政府补助并不能实现长久的改革。

因此,要想从根源上破除公立医院灰色利益链,政府应该继续加大投入,取消药品加成,提高医疗服务费,并在大范围试点医药分开的基础上,再逐渐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最关键的一点是,政府应尝试改革支付制度,推出按病种付费等模式,加强改革的监督力度、地方的执行力度。

除了公立医院改革扩容上的发力,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 “多点执业”。实际上,2009年4月,新医改方案就提出 “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同年9月,卫生部下发《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尽管多地相继开展试点工作,但实际登记注册的医师并不多,出现“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多起伤医事件折射出医生生存环境不乐观。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的医疗服务人员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廖新波看来,医师多点执业将是逐步解放医生,让医生的尊严和劳动价值逐步实现的过程。其方便了群众就医,逐步减轻了患者就医经济负担。同时,这也鼓励社会办医,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举措。

行政体制改革提速 再砍200余审批项目

改革无疑是当下公众谈论最多的词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昨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两字使用频率高达77次。

2014年政府重点工作的第一项,就是 “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其中就包含行政体制改革。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的数据,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有序实施,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同时,扩大“营改增”试点,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减轻企业负担1500多亿元。在这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下,去年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市场和企业的活力空前爆发出来。

投资审批制度以及前置审批制度仍旧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日前,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宪法与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周汉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两会”之前,各个部委公布的行政审批项目清单是之前没有过的,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硬性的规定,有了这一规定,就会让各个部委在权力使用上有所顾忌,不会出现乱用的情况。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下一步,将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还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周汉华认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就是要让社会监督,各部位权力清单的亮相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为了让社会监督,只有这样,审批制度改革才能迈出实质性步伐。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坚持放管并重,建立纵横联动协同管理机制,实现责任和权力同步下放、放活和监管同步到位。推广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办事,探索实施统一市场监管。”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认为,权力的下放和转移,本身就是为了实现对社会的治理和管理,之后需要社会共同来负责,共同监督,真正实现社会同政府的共治。

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一批项目向民资开放

国资国企改革将出新政。在昨日(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2014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项目的办法”。其中,包括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

而且在2014年,要“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实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更多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

政府工作报告还对“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做出部署,要求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

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金融、石油、电信、铁路等领域均是国资国企改革的 “深水区”,攻坚性的举措需要全面出台并有效落实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或将陆续出台。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垄断领域的改革没有具体时间表,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理论上的分析很难解决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当政府部门、国企央企不愿意退出之时,民营企业想要获得生存空间就显得非常困难,攻坚改革只能慢慢推进,民营企业短期内不必有过多期待。

在3月3日凤凰财经举办的以“国企改革危与机”为主题的午餐会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当天讲话中获悉,“如果没有法治做基础,如果没有非常可靠、可信的财产保护,搞混合所有制最后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是陷阱。”

对于民资入国企的比例安排,国务院国资委前主任李荣融曾直言,央企国有股权应适时大幅下降,甚至部分央企可以降低至20%以下。

在张文魁看来,对于占国有企业总数90%以上的中小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的比重完全可以退到零。这些中小国企绝大部分在一般加工行业和商贸行业,属于基础性行业,完全可以退出。而8000多家大型和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可以搞混合所有制的,根据不同的行业规定比例。

除了垄断领域改革需要注意的上述问题,特许经营领域的改革亦须注意,此举并非一定适合民营企业。比如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非市场化就能提高效率。当前制约改革的主要因素除了来自已有利益相关者的阻挠外,对市场化的认识误区也是改革无法顺利推进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先要解决国企央企、有关部门内部问题,而后市场化、引入民资或能取得更好效果。”扈志亮说。

相关专题:2014两会:市场闯关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