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财税改革重头戏:为何地方财税部门不愿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人参与 评论

毫无疑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财税体制改革被认为是最具根本性的改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财税改革是重头戏。但地方上对此颇有疑虑,几乎不愿意“说话”。

在来北京参加报道本次全国“两会”之前,我根据编辑部初拟的涉及三中全会有关税制改革的报道方案,同时结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所观察到的江苏部分实践,向省财政、国税和地税三大部门的新闻发言人联络处征求“素材”。

整个沟通毫无障碍。门好进,脸好看,话好说。

答复很快到来。江苏省财政厅的答复最具备代表性:“我们作了研究,并与我们相关业务处室进行沟通。我们认为,针对你提出的话题,我们省级财政层面都不好提供相关素材。谢谢你对江苏财政工作的理解和支持。XXX即日。”

税务系统的一位官员技巧性更加成熟,“说实话,很多消息都是看了媒体的报道才知道的,我们只研究和落实征收,但如果在此领域宣传过多,则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请理解。”

财税系统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是政府的“钱包”,其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较大,并不是新闻冷衙门,为何新闻却较少?

我认为,其原因在于:一、财税部门虽是影响到经济运行的重要部门,但从工作实际看,与普通百姓直接接触较少,表面上看似“民生性不强”;

二、客观理解财税新闻要求有一定的专业背景,而无论是发布或报道,均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与理解。大多数时候,由于这一系统发布的内容较为生涩,记者要想提炼出一目了然的观点,报道要想深入一些,甚至需要机械式的大量多次计算。

三、财税部门在宣传报道中思想创新不够,多年来的惯性和定向思维根深蒂固。诸多关键的政策,不愿意“向幼儿园小朋友解释飞机为什么会在天上飞”。比如,省地税局一位正处级官员就说,“我们的政策建议只向省主要领导汇报,没有必要通过媒体告知大众。”

从实践看,理解财税部门的工作有一个方法论——“八字方针”:收钱、分钱、花钱、找钱。不管从哪个环节看,财税部门都是“不便说”。

收钱,是征收,地方政府财力主要集中在地税局。如上述,如果讨论过多,会有税负重的嫌疑,恐对区域经济特别是招商引资会有负面影响;

分钱,则是中央与地方的财力、财权的匹配关系,涉及税制如何分成共享,如何优化转移支付,如何上、下解财力等,这又不是财税部门一家能决定或说的。按“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现实中能够代表对外解释的只有一级政府,所以财税部门将此推卸给政府成为了阻碍信息公开的常用理由。

而花钱,这是全国通病,即使是每年的“两会”上向代表委员发布的材料——政府如何花钱(财政预算报告),也是原则性的,只有大类,按照财务的“类、款、项”原则,越向下越细的越“真空”。

至于找钱,就更不能多说了。如江苏国家战略沿海大开发中修建的贯穿沿海三市的高等级公路,100多公里的每公里的成本约4000万,其投资主体是沿路的地方政府,中央的补贴约每公里10-20万,县区级地方政府为此更是“牙缝里找钱”。而其对外宣传的材料中,多是“如何克服艰苦的地质条件”解决了多少难题,而不提地方政府为此的欠债如何平衡。

相关专题:2014两会:市场闯关

[责任编辑:houwang]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