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上海需调整产业结构 并改革劳动力需求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人参与 评论

作为一位人口学家,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丁金宏看待上海这个他所生活的城市时,也习惯用与人口相关的视角。

根据上海市统计部门发布的最新统计公报,截至2013年末,首次突破2400万大关,再创新高,其后居住、环境等多重的问题也将接踵而来。丁金宏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还是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而上海可以做的,就是改变经济增长的重点和方式。此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提控制特大型城市的人口规模。

事实上,无论是从去年两会就备受关注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还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马上推出的“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背后的目标都是期待通过改革释放发展的能量,而这些改革的目标之一也都是期望上海自身能够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改变增长方式以缓解人口压力

《21世纪》:作为人口学者,你更关注上海哪些方面的改革?

丁金宏:我希望国家能够改变城市发展模式,对于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来说,人民经济生活没有问题,但生活质量没有提高。这个提高不应该是单向度的:居住面积拥挤、房价高、交通问题,加上水污染、大气污染,这些都是和人口增加的过程相伴随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还是要缓解人口增加的压力。

从上海自身来说,要改变经济增长的重点,把提升产业结构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果改变方式,向高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那么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减少。即便高端劳动力需求增加,在整个人口结构中也是相对比较小的量。从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路径来说,改革劳动力需求和约束增量都有客观的效果。

《21世纪》:上海转变增长方式的难度在哪里?现在上海经济增速已经全国末尾,上海应该怎么应对?

丁金宏:上海要有一个“长期”的观念。像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进行转变,在全国来讲就是先锋。先锋有收益,也会有风险。上海转变增长方式可能代价大一点,但是收益也会大一点。关键是坚定一些,敢于放弃一些。

上海经济增速是相对的,因为经济发展本身也是具有周期性的。况且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单以经济为标志,服务水平、生态水平、生活质量都是发展标志,不要觉得没有经济就没有依靠,其实7%、8%的增长水平也是难能可贵的。

上海在进行的自贸区试验、国资改革,其实都在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不要紧盯着眼前赚钱的东西,等到其他地区在低端劳动力上的优势显现出来的时候,还是得放弃(一些产业)。

产业机构调整,从企业来说是有自己惯性的。从政府来说,在于控制增量,存量可以自己淘汰、自己消耗,新的增量需要往高端的引导。但是企业不会主动考虑为产业结构调整做贡献,所以政府要有顶层设计,加强产业引导,用市场化方式使企业能够进行调整。

户籍改革是需要的,又不能走得太快

《21世纪》:从人口管理上来讲,上海的户籍改革要怎么改?

丁金宏:(户籍改革)对上海很重要。户籍改革的大方向早就已经认清,但怎么做一直是个难题。大的方向是将户籍制度逐步退化为人口登记制度,而不是管理制度。目前户籍制度附带了社会管理的条件,社会管理又过分依赖和应用户口,这使得户口问题变得很沉重。

现在只是在表达形式上做了很多文章,比如说居住证。居住证是一种新型的户口,或者说是“亚户口”。好处在于把二元对立的上海户籍变得有过渡、有缓冲,使一部分人兑现了与身份对应的待遇。但也有缺陷,它没有呼应改革的主题,没有减轻户口含金量、减轻待遇的负担。这使得将来的户籍制度改革变得更复杂。

目前探索的身份证制度、居住证制度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形式,是需要的,并且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从调控人口规模上说,又不能走得太快,对上海的发展压力太大。我认为更要紧的,是国家意义上统筹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剥离的东西需要有人接盘,要靠社会制度承接才有可能走下去。

相关专题:2014两会:市场闯关

[责任编辑:houwang]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