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不是所有试验都要在上海先行先试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人参与 评论

第二个背景是改革。上海自贸区兼具双重任务:一个是在开放领域,怎么进一步扩大开放,特别是服务贸易的开放要做一些探索;再一个是怎么通过进一步地扩大开放,对涉外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包括对外资管理的方式、外资准入的管理、法律法规的调整,通过这些调整进而延伸到我们国内的经济体制。比如,我国开放服务业以后,服务业的法律法规要进行调整;再比如,今年以来,改革的核心是政府职能的改革,在市场环境下,怎么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把政府管理的重点从准入的事前审批怎么转到市场的监管,怎么把重点从审批转到提供更

隆国强

自去年7月3日新一届中央政府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就犹如投石深潭,搅皱了中国区域发展的一池春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并开展若干新的试点。”

面对各地涌现的自贸区申请热潮,中央可能会如何抉择?如何避免自贸区“同质化竞争”和“跟风潮”的出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就此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国研中心被视为国务院高层的重要“智库”,而隆国强则是中国自贸区战略相关研究的核心参与者之一,被视为中国自贸区战略的权威诠释者。

上海先行先试带来正向溢出效应

《21世纪》:在这次全国“两会”之前,各省召开了地方“两会”,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申报自贸区的至少有26个地方,为什么各地会涌现“申请热”?

隆国强: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期待通过设立自贸区所进行的开发与改革,来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新的红利;二是,无论这些地方是否真正理解自贸区,尽管上海自贸区也并没有给予优惠税收政策,但是自贸区的先行先试的权利,对于各地来讲,仍然有吸引力。

《21世纪》:上海自贸区对中西部地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此前,很多地方担忧上海自贸区会形成新的开放和政策高地,吸纳周边发展资源、对区域竞争产生冲击,现在来看这些担忧是否合理?

隆国强:现在各个地方都要图发展、图转型,也都在捕捉机会,看到上海自贸区率先得到中央批准,自然既羡慕又着急。这可以理解,因为地方地区之间既是相互合作的关系,也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但是上海的自贸区实验,是着眼于引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着眼于引领中国在全球竞争中争创新优势。如果上海的实验是成功的,那么显然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好处,上海的辐射能力也会增强——不仅是它周边,哪怕是远在长江上游、中游的重庆,乃至沿长江经济带,上海可以更好地为其服务。并且,上海自贸区试验的事项,如果上海不做,其他城市也做不了;上海做了,可以给这些城市更好的服务——上海对投资者更有吸引力了,就会带来正向的溢出效应。比如,投资者打破头来上海,上海的地价上涨,有些投资者就可能选择去附近的苏州

上海自贸区方案公布前,有人担心有税收优惠,企业会被吸纳到自贸区注册;后来自贸区方案公布,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上海的经济结构和其他经济区更多的是一种中心与腹地、服务与被服务、产业链上垂直分工协作的关系。

所以,从总体看来,上海自贸区对周边经济,特别对它的腹地“长三角”、沿长江经济带是个非常正面的辐射作用,而不是竞争关系。

从上海自贸区成立至今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自贸区内试验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更多的探索试验还有待于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后,再视情况决定是否在全国推广。

至于上海周边地区,我了解到的情况是,这些地方都在积极研究自贸区,以期能与之对接、分享自贸区的发展机会。

打造经济升级版而不是促增长

《21世纪》:自贸区会是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吗?

隆国强:新一届中央政府之所以力推自贸区,主要有两个宏观背景:第一个背景是对外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首先,我们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改变。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外部市场没有那么繁荣,制造业跨界转移的高潮也成为过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高潮也过去了。这就要求我们的总体布局进行调整。其次,我们自身的比较优势有了改变。以前我们参与全球竞争靠的是劳动力的低成本,现在这个优势受到了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第三,国家的发展战略发生变化。原来的战略目标是快速推进工业化,现在讲转变发展方式。在上述三个变化之下,我们需要探索怎么能够在对外开放方面开创一个新的局面,争创在全球竞争中新的优势。

第二个背景是改革。上海自贸区兼具双重任务:一个是在开放领域,怎么进一步扩大开放,特别是服务贸易的开放要做一些探索;再一个是怎么通过进一步地扩大开放,对涉外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包括对外资管理的方式、外资准入的管理、法律法规的调整,通过这些调整进而延伸到我们国内的经济体制。比如,我国开放服务业以后,服务业的法律法规要进行调整;再比如,今年以来,改革的核心是政府职能的改革,在市场环境下,怎么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把政府管理的重点从准入的事前审批怎么转到市场的监管,怎么把重点从审批转到提供更加高效的低成本的公共服务。上海自贸区兼具这双重任务,为改革先行先试,为开放先行先试。

所以,自贸区对外着眼于探索开放新路子、对内推动政府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而不是经济增长。

多一些“实验室”有什么不可以?

《21世纪》:如果要在其他地区新设一批自贸区,与上海自贸区应有什么区别?设置标准是什么?

隆国强: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优势,每个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肩负的使命不同,就需要在不同地区设计不同的特殊经济园区来进行试验。因此,不同地区试验的目标是不一样的,是彼此促进和相互借鉴的关系,并不是相互矛盾的。

上海进行的是服务贸易的开放,其他地区,比如苏北的连云港,可以探索“针对沿海欠发达地区如何通过特殊制度安排来加速推进工业化”;深圳前海,可以探索“在金融开放、人民币自由兑换方面怎么和香港对接”。

中国很大,自贸区也不会只有这一个,在不同的区域内按照地区优势,围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方向可以做很多试验,千万不要错误地认为所有的试验都要在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它也不可能承担这样的任务。

其他地方可以试验其他的事情,它可以叫自贸区,也可以叫别的。有些事情在上海试了,效果好,全国推广了;但是有些事情上海没试,中国这么大、改革开放这么复杂,多一些“实验室”有什么不可以呢?但是不会两个实验室做一模一样的事。

需要指出的是,在全国设立自贸区不能一刀切,每个地区设立的园区也不能照搬照抄。每个地方要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各个地区不同的比较优势、各自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等角度出发,细化和设计政策。现在需要做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从全局的高度来设计不同地方的不同试验园区。

《21世纪》:自贸区和以往的改革试验区、经济特区、开发区、国家新区有何区别?

隆国强:准确地说,自贸区是原来特区的升级版。我国从改革开放初期建立深圳特区,从蛇口工业园开始,到后来放大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再到后来浦东的开发开放,到海关的特殊监管区等等,这些园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目标,进行了园区政策和管理体制的设计,在每个阶段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与自贸区相比,开发区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没有保税功能。

目前,上海自贸区的目标是服务贸易的开放。这不仅是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试验,更是改革的试验区。与原来的园区相比,无非是在新一轮的开放、改革、升级里,发挥一定的作用。实际上也是一个园区,只不过是升级版的园区。(编辑晨星肖欣欣)

相关专题:2014两会:市场闯关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工业化 区域发展 经济发展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