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产业法规联动应对雾霾灾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人参与 评论

2014年两会,关于PM2.5造成的雾霾问题引发代表踊跃提案,其中就大气污染治理催生和带动多个高达百亿细分产业的话题尤为值得关注。有业界人士估计,雾霾经济的总体市场规模甚至可达千亿级别。

其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谢朝华提交了《关于做好以雾霾治理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的几点倡议》的议案。

《21世纪》:如何在政策制定层面设计并封堵久治不愈的雾霾灾害?城市间难以联动的现实情况应怎样破解?

谢朝华:在今年3月,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首开将“降低PM2.5”纳入立法的先河。然而,空气污染治理没有独善其身,目前国内多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多为上世纪90年代制定,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法》亦未有PM2.5控制的相关条款。

从根本上解决雾霾,应由国家层面牵头将《大气污染防治法》做出相应修订,并划分雾霾治理的管理片区,实施联防联控。如北京雾霾治理应联动天津、河北、山西、内蒙等兄弟省市,当涉及片区内的停工停产,可通过立法规定适当的经济补助,做到停产有规,补助有据。

对周边林业引入“风道建设”的思路,形成利于空气污染物疏散的气象条件。例如北京三面环山,污染物易进难出,在山体绿化及林业防风带的规划上可形成多条季风走廊,令空气更容易流通扩散,促进雾霾的扩散。在城市规划会中对阻碍城市风道的建筑物,实行环保部门“一票否决”,摒除GDP挂帅的建设思路。

《21世纪》:相关配套的上下游产业(如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林业制造)应如何系统性的进行提前准备和专属设计改造呢?如何协调行业内企业的有效合理规划?

谢朝华:雾霾对社会各界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仍有大量空白亟待填补。各级学府和研究机构应该尽快加强科研工作,在科研技术方面全力公关。

目前企业、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抓紧开展雾霾健康防治的相关研究,并已取得一定成果。国家可以出台政策扶持有突破的相关产学研项目,加速成果转化,让更多百姓从科技创新中真正受益。

《21世纪》:除却从政策和产业规划角度的转变以外,是否也需要有其他更多“软件”方面的人文思维调整?

谢朝华:的确如此。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多方,政府的行政方式、企业的生产方式甚至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而防治雾霾是一场长期的综合整治工程,并非旦夕之功。因此在面对公众,首先要做好雾霾的宣传工作,通过媒体、网络和社区宣传等途径,让群众正确认识雾霾、科学应对雾霾、有效防护雾霾,做到不畏惧、不恐慌,在抗霾的长期战役中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帮助居民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对个人护理国家可给予适当规范。制定雾霾用品的国家标准和指导目录,纠正目前抗霾用品市场“偏方多、乱象多”的现象。

相关专题:2014两会:市场闯关

[责任编辑:houwang]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