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核电“老大”之争:中核体量最大 盈利能力已不如中广核


来源:华夏时报

人参与 评论

核电“老大”之争

中核体量最大,但“单论盈利能力已不如中广核”

本报记者冯庆艳北京报道

随着两会中“开工一批核电”的提法,中国核工业集团(简称“中核”)和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两个核电大佬之间的竞争有了进一步升级。

有意思的是,3月6日,中核和中广核掌舵者都对外宣布要重启已经搁置许久的上市计划,此前在国内核电项目、铀资源以及国外项目竞标等各方面都显示出两者激烈竞争的局面,如今恐将在资本运作领域再次燃起战火。

抢滩年内上市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开工一批水电、核电”的提法引起业界关注。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并非意味着核电全面加速,因为并未说将审批新项目,只是原来获批停建的项目将有一部分开工。

虽然核电加速发展仅是苗头显现,但核电大佬纷纷筹措“粮草”进行备战,尤其是中核与中广核颇为迫切。

3月6日,中核董事长孙勤向媒体证实,公司争取年内完成IPO(首次公开募股),融资目标为100亿-200亿元。

孙勤称市场化是中核集团今年发展的主要方向,除核电优良资产IPO之外,还计划将核燃料业务进行整合,时机成熟后将核燃料业务板块也推向资本市场。

而记者查阅证监会管网得知,中核正准备在上交所上市,已经聘请中信证券和瑞士银行作为承销商,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当中,相关融资方案已经提交给证监会。

有意思的是,同一天,从中广核传出消息,公司正谋划今年第三季度在香港上市,融资规模约为20亿美元。早前的版本是“A+H”两地上市。

实际上,中核早在2010年便开始筹备上市,而中广核早在2009年便传出试图借壳上市的消息,但是时至今日两者的上市之路都并不顺利。

卓创资讯新能源分析师王晓坤告诉本报记者,两大核电企业再次老话重提冲刺上市,是出于开拓融资渠道方便融资的考虑,这反过来也说明了它们都“缺钱”了,为了更好地发展,上市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引人关注的是,以前中核与中广核有着多方竞争,如今都想在同一年再次冲刺上市目标,可见其竞争进一步升级,扩大到了资本市场。

多年缠斗

虽然在建国初期就诞生的中核眼里中广核是“后起之秀”,但是中核的老大地位却在近年来受到撼动。

中广核成立于1994年,原名为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其不仅成立较晚,而且从名字中可见是一家地方性质企业,其体量显然远远逊色于中核,而且中广核成立时中核还持有其45%的股份,但国务院规定中核集团不能参与分红,结余利润用于中广核的滚动发展,以带动后续核电站的建设。

一位中核集团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随着大亚湾核电站的成功建设和运营,中广核以核养核模式得以发展,如今已在手并获批的核电项目中广核最多,中核次之。而沿海核电站建设已经被中广核垄断了。

本报记者获悉,如今中广核在手核电项目多在沿海,包括大亚湾、岭澳、阳江、红沿河和广西防城港等,而中核筹建的却多在内陆,除了海南和秦山等少数几个属于沿海核电站,湖南桃花江、江西瑞金等项目都在内陆。

实际上转折性变化事件发生在2012年9月,彼时国务院同意中广核股权关系调整为国资委持股82%、广东省持股10%、中国核工业集团持股8%。这一调整被中广核视为公司发展“里程碑”事件之一。2013年4月,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正式更名为中国广核集团。显然中广核已经从地域性的企业跃居为核电业大佬。

不仅如此,2012年,随着新疆萨瓦甫奇铀矿探矿权花落中广核,国内铀矿资源由中核独有的格局被打破。

另外,上述中核内部人士透露,中核、中广核的技术是各自独立拥有的,即使中核技术人员跳槽到中广核,也必须先辞职然后才可办理中广核的入职手续。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不仅国内项目建设上中核与中广核竞争激烈,而且在以前“走出去”时也发生了互相压价、恶性竞争的现象。比如巴基斯坦、英国和法国等核电项目竞标时,两者争斗得厉害。

本报记者了解到,2012年中核与中广核作为竞争对手分别联合美日和法国竞标英国一个核电项目。而去年底外媒消息称,中核承诺给将耗资95.9亿美元的巴基斯坦核电项目提供至少65亿美元的贷款,该核电项目将建成两座1100兆瓦的反应堆。

林伯强告诉本报记者,从企业规模上来看,依然是中核最大,而中广核次之,只是近年来中广核发展速度较快,其体量小有增量就颇为明显。

“中广核与中核相比,中广核成立较晚负担较轻,主要做核电,管理上较为透明,是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而中核由于涉及核电、燃料等多个板块,企业结构庞大臃肿,历史负担较重,”上述知情人士坦言,“单论盈利能力,中核已经不如中广核。”

由争斗变为“竞合”

如今虽然中核与中广核都重新祭出上市大旗,但是两者间的关系开始从单纯争斗变为“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中广核与中核在核电上是竞争关系,在燃料上是合作关系。”中核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早在2012年底,有消息称,中核与中广核合资成立核燃料公司,试图在核燃料领域里共同发展。

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这背后有政府意志的影子,中广核实际上在国外有铀矿方面的合资企业,但是为了让国内核燃料有进一步发展,所以选择与中核合资建厂。

不仅如此,在“走出去”战略上,两大核电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发生变化。今年由中核和中广核进行三代技术融合研发的“华龙一号”肩负着核电“走出去”的重任。“华龙一号”现已经进入施工设计阶段。

“这也是国家相关部门的意思,试图改变此前中核与中广核互相压价的恶性竞争局面,避免我国核电企业走出去过程中蒙受不必要的损失,”知情人士说,“让它们合作走出去,然后根据海外项目谁主导谁次之进行资金占比分配”。

而中核与中广核的竞争也在继续。中核筹建项目多在“内陆”,而“十二五”期间内陆仍未放开,只有等到“十三五”期间,这显然加重了中核的紧迫感。中核选择在上交所上市,其中一个考量则是,试图通过上市融资来加紧备战新的核电站项目建设。

而选择在香港上市的中广核,融资迫切性甚至更强,虽然其筹建核电项目多在沿海,放开可能性更大一些,但因为此前以核养核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在建项目多于建成商业化运营项目,投资要多于收入的局面,所以上市势在必行。

直购电,电改突破口

山东试点方案获批

本报记者郑重北京、济南报道

作为试点之一,《山东省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作方案》日前获得国家能源局的批复正式启动,这意味着电厂和终端购电大用户之间面对面交易终成现实。

被寄予厚望的直购电,能否真正成为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有力突破口?

“事实上,近些年来,将电网购售电、调度分离出来的呼声不断。”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力内部人士对记者说,“直购电是必然趋势,但是必须先从体制上进行改革,网售分开才能保障直购电顺利实施和推广。现在国家颁布的政策是有一些,但其力度不够、体制不改、直购电就根本做不了。”

尚未确定企业名单

根据山东试点方案,山东将每年拿出100亿千瓦时的电量用于直接交易试点。

实际上,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其实是大用户直购电的延伸。山东省经信委电力处处长麻书杰介绍,早在2010年,山东省曾就试点大用户直购电向当时的国家电监办提交了相关方案,但一直未得到批复。

早在去年6月,大唐黄岛发电公司已经与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大用户直购电合作框架协议。

即使现在,也不是所有的用电企业和发电企业都可以参与直接交易试点。

“目前正在制定用电企业用户市场准入标准,待各地将有意向的用户名单报上来后,对用户准入资格初审。”麻书杰表示,目前发电企业与用电企业直接交易的前期工作都在进行当中,尚未确定企业名单。

据了解,山东能够参与直购电的企业主要是针对国家级、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能效标杆企业,全年用电量超过5000万千瓦时以上、且无自备电厂的企业。而且,山东几十家统调电厂也并非全部可以与用电企业直接交易,火力发电机组单机容量原则上在30万千瓦及以上、近2年内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环保事故、未曾受到环保处罚的发电企业,才能参与交易试点。

按照山东的方案,电力用户购电价格由直接交易成交电价、输配电价、政府性基金和附加组成。其中,直接交易成交电价由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通过协商自主确定,输配电价等由国家价格主管部门核定。

“对于发电用电企业来说,电量直接交易是双赢的。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可以自主协商进行电力直接交易,自行确定电量、电价等,然后委托电网企业输送给电力用户。”在国电山东公司总经理助理付明时看来,改革交易方式最关键还在于引入了竞争。目前普遍采用的电力交易模式,是电厂将发电量售给电网企业,用电企业要向电网购买电量,电网企业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

困局难破

事实上,2013年对直购电来说是政策出台较为密集的一年,从3月到10月共出台了4次政策。

在业内专家看来,直购电意义在于将发电和售电侧都引入了竞争,并且终端用户拥有选择权,进而推动电力市场的开放。

但是,直购电试点并没有引来掌声一片。

“从山东试点方案看,直接交易的电量每年只有100亿千瓦时,仅占全省用电量的2%,不足以触动电网利益。”卓创资讯分析师王晓刊对记者表示,相对于庞大的市场需求,单一市场主体交易电量不超过10亿千瓦时的限额,也难以改变大多数发用电企业现有的供需格局。

“目前电价的核算方式不透明,尤其是输配电费、线路损耗费等,电量直接交易还需要诸多配套措施跟进,如核定输配电成本等。”王晓刊说,“直购电是必然趋势,但是必须先从体制上进行改革,网售分开,才能保障直购电顺利实施和推广。”

在业内专家看来,如果不进行彻底化的改革,特别是网售业务拆分,根本无法厘清输配等成本,试图从机制倒逼体制,“本末倒置”的做法起到的效果也是杯水车薪。

冀望售电侧改革

事实上,近些年来,将电网购售电、调度分离出来的呼声不断。

在华能集团高级经济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安华看来,直购电绕开电网进行交易,可以说是撕开了电网垄断“第一个口子”,而售电侧改革可以说为电网改革撕开了“第二个口子”。

售电侧开放透露出的电改新思路显示,不拆网,但拆业务将是重点。

“不能拆分电网,指的是电网公司建设、运营的那张物理上的电网,不能和电网公司的体制机制画等号。”张安华表示,把进行电力输配的电网和电网公司等同起来是一种概念偷换。不拆分电网不等于电网公司的业务不做分离。

国家能源局似乎正在破解这个难题。

“放开售电侧,让用户选择售电商进行交易。”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史玉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具体的电改方案正在制定中,将视情况发布,眼下的改革措施是放开售电侧。

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解释,所谓售电侧引入民资包括几种方式:其一是在剥离电网的售电业务后,鼓励国资或民资成立独立的售电公司;其二是成立统一的售电公司,吸引民资参股。

“第二种方式可能更适合目前的发展状态,因为电网的垄断难以撼动,如果民资成立了独立的公司,那么将受到电网很大的牵制,所以成立统一的售电公司吸引民资参股比较现实。”在张安华看来,从电改12年的改革经验来看,直接操刀改革电网的阻力仍然太大。

“改革只能从一些非自然垄断的业务入手,否则改革很容易停滞不前。”张安华表示,按道理说是应该在电价改革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再实施售电侧改革。

[责任编辑:houwang]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