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新型城镇化考验能源供应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人参与 评论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计划在未来6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这项雄心勃勃的规划将为增长乏力的经济提供新动力,还将大幅增加能源消费总量,改变我国传统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

按照规划目标,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根据行业测算,我国城市人均能源消费为农村人均能源消费的3-3.5倍,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拉动相当于8000万吨标煤的能源消费量。这意味着,我国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53.7%提高到2020年60%,将拉动全国新增近5亿吨标煤能源消费。

在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转移过程中,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需求增加,住宅、酒店等市场需求扩大,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消耗大量钢铁、水泥、建材,成为增加能源消费总量的动力。

目前,国家能源局正在委托多家机构研究,城镇化对“十三五”期间及中长期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的影响,定量分析城镇化对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用能的影响。

根据国家能源局官员此前测算,2020年实现GDP翻番目标,全国能源消费将超过55亿吨标煤,这一数据量是2005年的2倍之多。

从目前国际能源供需状况看,发达国家能源资源消费总量没有下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迅速膨胀,全球资源供需矛盾和碳排放权争夺激烈。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能源所副所长腾运认为,当前我国面临较大能源安全压力,尤其是约75%石油进口途经马六甲海峡,受国际地缘政治博弈因素影响较大。预计202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提高至66%。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建议,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必须由单纯增加供应,转向由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制约提供保障的观念,把抑制不合理需求提升到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

谢克昌认为,首先应强化节能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5亿吨标煤之内。提高天然气消费比例,引导石油合理消费,抑制石油进口过快增长。把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作为我国能源安全的长期战略要点。

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被控制的格局下,新能源受到政策鼓励。但受制于技术经济安全等因素,新能源供应能力仍不确定,短期内难以大规模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新型城镇化规划》倡导生态文明与城镇化融合,并提出2020年城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13%的目标。规划称,严控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发展。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体系,推动分布式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多元化、规模化应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

相比风电、光伏大型基地而言,分布式能源更适合城镇化发展,可以减少弃风、弃光现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有光伏企业参与到农村土地流转中,既解决可再生能源发展所需的空间,又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支持,一些地方“太阳能小镇”正在崛起。

山东航禹太阳能执行董事刘杨认为,预计分布式能源与智能电网将在城镇化发展中受益。目前,分布式能源面临国家政策细化、落地问题,融资难问题突出,需要金融机构开绿灯,增加贷款年限。

按照国家能源局《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年内将结合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绿色能源县建设,布局城镇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分布式光伏发电、地热能和生物质能供热,促进城乡用能清洁化。(编辑肖欣欣)

相关专题: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

[责任编辑:zhangzh]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