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人民币时代到来文字实录


来源:凤凰财经

人参与 评论

3月22日,中国高层发展论坛2014年会“改革优先序与短期增长风险”在北京举行。以下是“人民币时代到来?”文字实录:

沈联涛:各位嘉宾、朋友们下午好。我非常荣幸有机会主持这么重要的话题,就是“人民币时代到来”。这个小组都是很有权威的专家,所以我想少说一点,他们多说一点。下面有请吴晓灵,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吴晓灵:把我们国内的经济体制搞好,使我们的市场主题能够有更强的市场约束,我们能够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和更多的金融工具,这样人民币能够被广大国内外的投资者使用,人民币才可能国际化,因而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结果,重要的是要做好中国的事情,其他的要顺势而为。这也是周小川行长在两会期间达记者问的时候说,我们要做好自己的家庭作业,深化人民币的改革是人民币的未来。

沈联涛:有请牛锡明,交通银行董事长。

牛锡明:大家下午好,人民币国际化还是非常迅速的,交通银行2013年我们跨界人民币销量已已经比2012年增长80%。所以中国的海外投资发展潜力还是非常巨大的,经过数十年的学习和积累,我们国家在交通、通讯行业已经具备了全球领先的技术优势和经验,并且培育了一批综合的,积极寻求国际化发展的企业。对外投资还能带来过剩产能输出。现阶段我国投资应该以直接投资为主,直接的投资看得见摸得着,有利于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稳步的基础,在具体的策略上,应该着力以人民币为直接投资的渠道,尤其是鼓励和支持在东南亚投资的企业,使用人民币,扩大人民币的境外流通和存储。支持企业走出去,还可以考虑人民币的对外投资基金,专门用于以人民币的形式投资于国外的基础设施建设,自然开发等项目。

中国的银行应该为境内企业,境外投资提供支持服务,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为企业和境外流入低成本的资金。买方信贷协议存款付款,包括继续推进跨界人民币贷款业务,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提供便利,以境内外联动为依托为企业提供支持。这是我的基本观点,谢谢。

丹: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很高兴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讨论。第二个方面是关于我们目前国内一些差距,第三个我们要做的工作。关于第一个方面人民币发行使用,目前所取得的进展。在2013年ODI投资,人民币比重是5.2%,直接投资是21.6%。

进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出口差额。2014年1月我国进口出贸易涉外经济体制数据都以人民币和美元同时公布。还有一个数据是关于(不清楚)市场的快速发展,在香港市场,如果不包含,在台湾市场,已经超过2000亿,也就是说在离岸市场已经超过1万亿,都是以人民币计算的。

许多中央银行在岸人民币市场和离岸人民币市场买入计价产品。目前的境外机构投资境内银行市场投资额度,已经超过了6600亿元人民币。第二个是关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差距,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人民币是第七大货币,离美元的38.75%还有很大的距离。第二个问题是人民币计价这个比重还比较低,在2013年人民币在货物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10%,达到了11.7%,但是这11.7% 中间有一半不是以人民币计价的。还有目前的市场,目前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人民币资本还没有完全可兑换。

这一些还有包括我们企业和经营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正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会对人民币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制约。第三个问题我们将来要做一些什么。我想第一个,我们还是要做好自己的家庭作业。也就是面对汇率的改革、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尤其是要突破原来重流入轻流出,宽进严出思维的定式。第二个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使用人民币结算,进一步简化人民币使用的流程。

在人民币对外投资过程中应该鼓励企业和银行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这些方面的工作还包括境内机构到境外发人民币债券,去年已经有做成,推动个人跨境业务的开展。第三个方面,仍然是要继续大力推动人民币的计价,对外统计和管理部门推动前端的审批环节,中后端的统计核算环节以人民币计价。推动大宗商品和现货期货使用人民币交易结算。第四个方面完善人民币业务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建设,建立安全报销便捷的人民币跨境清算和结算网络,谢谢大家。

沈联涛:各位专家都给了非常清晰的看法,大家基本方向看是非常正面的,人民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走出去一个大方向大趋势,但是也有应该稳步和务实地要看时机地走出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王丹刚才说了,一数据表现人民币走出去不能说完全成熟,也不是很完善,所以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从市场的角度,几位行长专家都是看好,认为人民币的潜力与其是在商品,在货币都很好了,还有就是它的风险最近存在在哪里。我先就开始问大家几个主要的问题,第一就是现在在国际大形势货币这个全球金融架构上面,出现了一个问题。在这个时候人民币走出去的风险大家有什么看法?

吴晓灵:大家看到了国际货币出现的问题,期待多一个选项,人民币可以是未来结算货币的一个选项,但是在现在国际形势的不确定和中国经济处于转型的阶段,对人民币的信心能够提升到什么地方,能够巩固到什么地方,这个决定了大家愿不愿意使用和保存人民币。在我不用的时候,人民币可以变成什么样的易于变现的资产,而这一点在中国内部的资本市场,离投资还差得太远了,所以我想要做功课,除了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在中国建立高曾经的资本市场,给人民币的持有者更多的投资的机会。

牛锡明:我的观点是风险在人民币资本,由于现在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到了投资这种情况来推动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要想做到这一步必须实现人民币的资本对抗,在多大的程度上,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实现人民币的兑换。老是不做资本向下的兑换,老不往前走,人民币国际化也是很难的。

沈联涛:您刚才说的,从中国的角度我们走出去投资,从中国的企业这是好事,但是从国外这些国家有一个人民币的负债,对他们来说是有一个风险,您怎么看?

丹:我说一点,现在人民币汇率已经从单向的升值已经进入到双向的轨道,而且波动的幅度也高了,相对汇率的变动可能对于使用人民币的企业和银行面临他们需要开发更多的保值的工具,避免汇率的风险,从另一方面来讲,对于将来人民币整个发挥交易市场的发展也是有一个促进的作用。

问:第一个问题是问牛行长,您刚才提到人民币国际化并不是我们的目的,但是是我们国内经营改革和发展的结果,我想就在未来新一论的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外资银行应该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第二个问题,未来两三年对人民币汇率的改革汇率机制改革的前景?

吴晓灵:在未来的金融改革当中,外资银行能够从改革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一个我认为中国的金融改革到目前为止,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就是我们的市场上的金融机构和我们企业没有实现真正的硬元素。这是我们的市场不能够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性因素,在这一点上,外资银行过去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技术上的引进,而我认为今后我们的机构更应该在治理机制市场硬约束方面向外国好好学习。第二点正因为人民币已经进入到了双向波动的阶段,各个企业和银行都应该有规避风险的意识更好地运用保值的工具,在这一点上外资银行的运用比国内的银行更成熟一些,能够对客户做出更多的引导,但是我也觉得要吸取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不能够涉及那么多复杂的产品,让投资者都看不懂,他怎么能够控制风险。应该是简单明了的真正为客户着想的控制风险的工具。

丹:我们将会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有明确的表达,我们会按照这个方向去做。

问:现在咱们人民币波动会不会对将来的汇率改革产生一些比较负面的影响,现在在倡导人民币跨境结算,对老百姓来说关系不是那么大,会不会催生一大部分的跨境电商的出现。吴晓灵:认为汇率的双向波动本来就是我们改革所要追求的,市场来决定汇率,这是我们改革的方向,但是一旦这个结果出现的时候我们又害怕,我们不应该有这方面的担心如果我们能够按市场规则来做,我们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是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的问题,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价格信号能够对,价格的波动应该说对优化资源配置是有好处的,不会对改革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的公民们也应该有信心。第二个,既然人民币能够更好地被大家所接受,跨境的电商我觉得也是顺理成章的。只要符合我们国家的各项贸易的规则,跨境的电商的出现和增加也是必然的。

问:人民币跨境使用给中外商业银行带来怎样的机会和挑战?谢谢。

牛锡明: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这几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发展非常快,交通银行2013年达到了4300亿人民币,比2012年增长80%,这个势头在未来的三年当中还会增长,现在海外的人民币存量到八千多亿,我想未来几年这个量还会爆炸式地增长,我们现在在海外运作除了进行美元这些业务以外,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和人民币海外业务的运作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工作。 我们现在在境外不仅仅是吸收人民币的存款,同时也进行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以及人民币境外的投资,这些业务都在做。所以我想任何一家中国银行在海外业务的发展,如果没有本地的投资方支撑,这项业务的发展肯定是很难的,所以我想人民币海外业务一定会给我们银行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谢谢。

沈联涛:人民币为商品定价?这个潜力究竟在哪里?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商品买方,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

丹:现在一个是国内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的问题,还有一个是还没有完全市场兑换。比如说习惯性的原因,从我们的政府部门还有企业和银行来说使用人民币计价还有一个过程,我们长期以来经济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经济实力在增强,但是还是有一个弱币思维。在某些商品的定价权上我们的定价权还是不够强。

吴晓灵: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你拿者人民币能干什么,交易有多少人愿意接受?我拿它投资有多大的广度和深度让我投资,如果这两条能够做到,人民币的定价就可以了。沈联涛:最后还是以自己的商品市场,自己怎么定价,然后跟国际交易,有一个自然的逐步稳固的建立出来。

相关专题:2014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责任编辑:li_yuan]

人参与 评论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6067600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