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批判性是北大的精神内涵 对教改不满学校应该虚心接受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人参与 评论

近日,北京大学前校长周其凤在湖南出席校友会时,回忆了自己在任期间的引发的一些争议,这位老校长说:“我们现在有一部分国民很可悲,可以骂自己的娘,但却不可以骂美国,我其实也不是骂,我也说了很多美国教育的好,我既受到了中国的教育,也在美国拿到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我还是有资格来说的,很多骂人的人没有我这个资格,但是他就骂,仿佛不骂就不能显示自己的存在。”

同时,这位前任校长也称“北大人就应该既做好学术、引领时代,更应该务实创新,传承北大精神。”但是,恰恰批判性从来都是丰富的北大精神的内容之一。如果没有批评的权利,赞美则无意义。大部分网友们对校长以及北大的一些批评,其实是对这个时代北大以及大学之道的最深切关注。众所周知的是,“骂娘”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种“国骂”在很多人嘴里有时都可能会脱口而出,并不具有什么特定含义。将这个与“骂美国”联系在一起,有点牵强。

国民完全有批评的权利,没什么“可悲”而言,不仅是因为北大这所国内一流大学的地位,天然地吸引了几乎国内所有人的眼光,更在于,网友对于反对“骂美国教育”的态度,其实隐含了一种深切的忧患意识以及无可奈何的心理。在教育制度中的种种痼疾不断显性化的今天,只提大学所取得的“政绩”,也远远不能缓解人们内心的隐忧。人们对大学行政化的认识逐步在加深,并且有时可能一股脑将这些不满都归于大学的校长。更何况,大家都知道,这些学校排名以及科研成就要向实际转化为生产力还有很大的距离。近年来,一些学术论文抄袭事件,年轻教师晋升制度的不合理、创新的缓慢等等,再加上大学生就业近年来的种种不理想,这些都加大了大学教育制度改革的迫切性。

大学之道,或许并不仅仅在于传授给学生们书本知识与科研方法,更在于传递给学生们一些基本的气质与思维方式,具备批判性思维与常识。尤其是在中国这种教育体制之下,大学之前基本都是应试教育,不需要太多自我思考性的东西,而到了大学之后,一些独立的价值观才有条件开始成熟,较为自由的学习氛围令学生们开始产生更多的思考,开始逐步建立自己对社会和世界的分析框架与思维方式。批判性向来都是北大精神内涵之一。带有善意的批评向来都是社会进步不可缺乏的因素,它并不是一种为了显示自我存在的东西,更不可悲。对待网友的批评亦该宽容,兼收并蓄,这也是北大与生俱来的气质之一。(编辑张立伟)

[责任编辑:wanggq]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