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港媒:越南“暴力抢掠”中国企业的真正根源


来源:凤凰财经综合

人参与 评论

凤凰财经综合 据信报财经报道,中越在南海的海域冲突事件,触发越南人上街抗议,但最终演变成暴力毁坏及抢掠当地的华资工厂,造成伤亡。今次事件,虽说是南海起波澜,但根源可能是越南的经济发展模式,令当地工人长期生活在低工资高通胀的环境中,早埋下对外商的不满。

越南于1986年开始推行经济改革,近几年因中国与亚洲其他地方的劳工成本急升,越南作为低收入国家,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过去6年每年平均吸引79.5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跟泰国不相伯仲。

观察越南的长期经济数据,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跟其他亚洲国家不同,越南长期出现贸易赤字,2008年金融海啸后这情况更趋严峻,该国的汇价则长期贬值,由1993年的每美元兑10536越南盾,贬至目前21135盾。货币贬值之余,伴随而来的是高通胀,2008年8月份通胀升至28%,2011年8月份也一度升至23%,一般打工仔在物价高企的环境下,生活之难可想而知(这点同文中文大学萧裕均先生有更深刻的体验)。央行唯一的手段是以高息压通胀,目前通胀率已回落至4.45%,属历史上的低水平,但这是紧缩货币政策后的周期回落?还是从结构上治好了通胀?尚待观察。

外商投资虽多 本土增值有限

越南贸赤长期化,货币不断贬值,不时出现高通胀,这些现象跟其工业结构发展有关。外商虽然大举流入,但多年来外商的业务以出口为主,半制成品及原材料则多靠进口,只是借用越南的廉价土地及劳动力进行装配。根据世界银行的调查,以成衣业为例,外资厂70%至80%的材料是由外地输入,这种作业模式令当地产生的附加值偏低,加上经济经常过热,导致进口大于出口,当中对中国的贸赤最为严重。亚洲发展银行的数据显示,2011年越南对中国的贸赤达219亿美元,当年越南的整体贸赤只是4.5亿美元,可见在内地的中港台资本及各路外商,大举把销往欧美的产品生产线迁到越南,由于目标较大,同为今次打抢砸事件的受害者。

近年由于央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经济放缓,贸赤自2011年起开始改善,2012年更录得贸盈2.8亿美元,这是20年来首次,2013年则录得900万美元贸盈。这几年的改善是否能持续,还要看越南经济的产业结构能否获得调整,宏观调控政策是否可以坚持下去。

越南的产业结构问题是,作为出口动力的外商企业,与本土企业两不相关,海外的投资没有令本地形成一个配套的产业链,更谈不上制造及管理技术的转移。越南的私营企业多是微小或家庭式公司,缺乏科技及市场联系,信贷短缺,它们更要面对国企的竞争,目前国企仍控制着四成的GDP。在中国,国企于不少轻工业行业已消失,由民企取代,但以越南的纺织业为例,仍是由国企主导,它们凭借本身的先天竞争优势,把私企压下去,微小私企要壮大成中企或大企,实在难上加难。

生产力改善慢 抑制工资增长

越南踏上经改之路27年,去年在《福布斯》富豪榜上才首次出现越南富豪的名字,可见民营企业家在越南要出头殊不容易,这位越南首富是Vingroup创办人潘日旺,以总资产15亿美元排名974位,但他是在乌克兰卖即食面起家,赚了第一桶金后回国发展房地产。

越南的生产力增长缓慢,制约了工资的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越南轻工业发展研究报告,由2000年至2012年间,中国工人的生产力年增长10.3%,越南仅年增4.2%,以生产T恤为例,越南工人每天生产12件,中国工人则可产25件。

若比较中国及越南的经济增长动力来源,可见越南的增长主要由资本及劳动力的投入推动,特别是2000年后更甚,越南于1990 年初,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s productivity)为GDP增长贡献了44%,但到2000年后首十年已跌至26%;同期中国则能维持在逾50%水平,全要素生产率主要由科技及人力资本的改善所产生。可见越南的经济虽然能持续增长,但效率每况愈下,随着未来劳动力增长放缓,过往把农村劳动力转向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将不足以支持经济快速增长,须改善经济结构,为民营企业提供较佳的经营环境,提升核心竞争力,否则,外商很快转投其他工资更低的国家,如孟加拉、缅甸及柬埔寨等。

[责任编辑:aijx]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