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IPO重新开闸 首批10家企业深度调查


来源:凤凰财经综合

人参与 评论

编者按:据证监会网站9日消息,证监会当日按法定程序核准了10家企业的首发申请,沪深交易所各5家。这10家企业分别是:一心堂、今世缘、富邦科技、龙大食品、飞天诚信科技、伊顿电子、雪浪环境、北特科技、联明机械、莎普爱思。证监会表示,上述企业及其承销商将分别与沪深交易所协商确定发行日程,并陆续刊登招股说明书。这意味着备受市场关注的IPO自去年底重启今年初暂停后,如今又重新开闸。凤凰财经特梳理此前媒体报道过的10家公司深度解读,供投资者参考使用。

【导读】

今世缘的基酒秘密 外购基酒难消化折射产能过剩

核心研发能力缺失 富邦科技IPO前景堪忧

龙大肉食IPO存三大硬伤:食品安全问题屡次被曝光

飞天诚信三大风险暗藏投资地雷

土豪依顿电子手握10亿现金匆忙IPO原因成疑

雪浪环境现金流变动诡异离谱的财务数据隐藏了什么

北特科技身陷财务疑云 分红数据涉嫌利润操纵

联明机械再度冲刺IPO:严重依赖通用“旧病”加重

莎普爱思业绩爆炸式高增长调查:一个很理想的故事

聚光灯:一心堂IPO藏五问题曾违规卖假药和罂粟壳

今世缘的基酒秘密 外购基酒难消化折射产能过剩

在白酒黄金十年奔腾而去后,作为酿造白酒必备基础材料的基酒市场也逐步萎缩。“前几年酒行业火爆的时候,我们酿出的基酒主要供给几家大型的酒厂,日子过得也滋润。但是从2013年酒行业走下坡路起,来我们这儿外购基酒的大酒厂的量就明显小多了,而我们也跟着受了点小伤。”贵州茅台镇一家中型酒厂的经理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一直以来,外购基酒虽然是白酒业内心照不宣的事实,但是白酒企业并不会对外公布此事。日前,白酒企业今世缘其在IPO申报稿中详细地披露了其前三年外购基酒、酒精的数量和金额显示,其近3年外购基酒逐渐降低至零,而截至2013年年底仍有800多吨外购基酒尚未被消化。而这在侧面佐证了整个白酒行业近年来的产能过剩。

行业公开秘密

据了解,白酒生产的过程是先利用粮食等原料生产基酒,在一定时间的存储之后勾兑生产半成品酒,包装之后进行出售,所以基酒的生产能力和储备量是酒企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而如今很多企业都对外购基酒披露事宜讳莫如深。此前,包括古井贡酒(000596)、酒鬼酒(000799)以及枝江酒业等白酒企业,都曾因为未明确披露外购基酒之事遭到媒体的批判和质疑。

虽然酒企不披露自己是否外购基酒,但是并不代表外购基酒这样的事实不存在。上述中型酒厂经理认为,很多大酒厂,为了让消费者觉得他们的产品有保障,酒的质量不错,就不会讲自己是外购基酒的。因为如果外购基酒,很多基酒混调在一起,会使酒质变差。

然而,2013年以前大型白酒企业外购基酒的情况很多,在四川高县、泸州、茅台镇等地有很多企业因为没有品牌、销售渠道等,就专门靠卖散酒或向大酒厂提供基酒存活。

“大酒厂外购基酒是行业公开的秘密,因为酒厂众多而且只有少数有自己的品牌,而很多像我们这样的酒厂都是靠烤酒、卖散酒(基酒)来保持自己的利润的。”据上述茅台镇的中型酒厂的经理介绍,基酒有3个销售对象:一是有自己品牌且基酒需求量大的中大型酒厂,他们拿过去以后,灌装成自己的品牌或者帮其他客户贴牌;二是卖给外省酒厂,比如江苏、湖北、四川等外地的高端白酒酒厂;三是卖给零散客户、专业卖散酒的店铺以及其他零散的个人或者单位的客户。

申报稿披露外购基酒

而随着证监会对IPO企业信披标准越来越严格,今年4月份,拟IPO白酒企业今世缘打破行业惯例,率先通过IPO申报稿向外界披露称,其曾在2011年和2012年间从外采购大量基酒,不过采购的数量和金额逐年降低,到2013年时,当年新增外购基酒降低为0。

根据4月份的预披露文件:2011年今世缘共采购基酒1.23亿元,其中宜宾市玉琼商贸有限公司为其第一大基酒供应商,供应了7233.3万元基酒,占今世缘外购基酒总金额的58.72%,前五大供应商供应的基酒累计占今世缘外购基酒总额的98.58%。

2012年,今世缘共采购7620.61万元基酒。此外,根据今世缘在其5月份补充信息后的申报稿,2011年今世缘外购基酒的均价约2.99万元/吨,2012年基酒的采购均价为3.78万元/吨,结合上述2011年、2012年分别外购基酒1.23亿元和7620.61万元的数据,记者测算得知,今世缘于2011年外购基酒约4113.71吨,2012年采购2016.03吨。

“为了上市嘛,信息披露和诚信很重要,不然以后要是被黑了,那就会比较被动了。”一位资深白酒行业人士如此评价今世缘在外购基酒信披上的“实诚”。

由于申报稿只需披露近3年的财务信息,因此今世缘在2011年以前是否曾经外购过基酒以及外购基酒的比例不得而知。不过记者从江苏省内多个市级代理商处了解到,今世缘一直向外界表示从未外购过基酒,这也令这些经销商对今世缘白酒的质量相当信赖。为此,记者发送的采访提纲至今未收到今世缘方面的回复。

外购基酒用不完

显而易见,今世缘近年来外购基酒的趋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其原因可能应该归咎于今世缘近年来的产能扩张。

公开资料显示,2006年5月,今世缘酒业启动了总投资2.5亿元的6000吨优质酒酿造技改扩产项目,2007年底全部竣工;2008年3月,今世缘又实施了总投资12亿元的“年产2.5万吨优质酒技改项目”,2011年年底全部竣工。

现如今,今世缘的成品酒产能已经高达5.5万吨,相较8年前翻一番,不过其近3年成品酒的产能利用率都在60%左右,成品酒产量均约为3.3万吨。

而今世缘的发展历程只是白酒行业“黄金十年”扩张中的一个缩影。“前几年由于大酒厂情况比较好,就大量融资扩大产能,现在他们自己基酒的产能是提高上去了,但是提高上去后又赶上行情不好,需求正好又下来了,销售也变得不好,所以几方面因素综合下来,大酒厂的外购基酒量就不断下降了。”上述白酒行业人士表示。

在自身基酒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的同时,今世缘的外购基酒出现了“富余”。根据其5月份补充的申报稿,2012年末,今世缘剩余的外购基酒量为1901.24吨,然而经过2013年一整年的消化,截至2013年底还净剩余888.36吨外购基酒。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全年今世缘消耗了1012.88吨外购基酒,而2012年外购基酒的消耗量为2539.77吨,是2013年消耗量的两倍。

对于白酒行业目前的形势,东吴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姜飞认为,目前,白酒行业原来泡沫型的消费、浪费型的消费已经挤压得差不多了,需求维持在很低迷的状态。但是受制于政策和整个经济形势,再加上整个行业的供需、产能还是比较高,白酒行业什么时候能起来还不大好说。(华夏时报)

核心研发能力缺失 富邦科技IPO前景堪忧

根据证监会公布的最新信息表显示,已经通过发审会审核但仍未上市的企业有28家,按照新股发行安排,这28家企业需补交年报,一旦审核通过即有可能成为马年首批发行新股。

在这28家等待上市的过会企业里,就有来自湖北省的化肥助剂企业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邦科技”)。富邦科技拟于创业板上市,保荐机构为光大证券

实际上,虽然富邦科技已顺利过会,但业内对其的质疑声不断。作为光大证券的保荐项目,早在去年的财务核查中,富邦科技就作为重点项目被监管层及媒体关注。

根据其招股书,富邦科技此次上市,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为5个,投资金额达1.74亿元,面对富邦科技的第一大客户云天化集团业绩不振,未来市场前景不容乐观,能否消化募投产能令人担忧。

过去三年,富邦科技植物油副产品的进口和化肥助剂产品的外销主要通过关联方新加坡Northland 和新加坡FPC 进行,上市前夕富邦科技突然斩断关联交易。

金融界首席分析师赵欢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时表示,在上市前“临时抱佛脚”终止各种关联交易,是不少拟上市公司向监管部门显示其“独立性”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从以往的经验看,某些拟上市公司被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临时终止关联交易的时间太短,无法判断能否有效执行”。

此外,富邦科技部分营业收入来自外购产品直接销售,证监会深圳监管专员办事处顾问宋清辉对此认为,这大概是富邦科技在核心研发能力缺失的情况下,为满足客户需求而不得不采取的行为。

时代周报记者就上述诸多问题致电富邦科技董秘办,其工作人员却以各种理由推脱,至截稿时仍未给予任何回应。

募投产能消化成疑

富邦科技的主营业务为化肥助剂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而富邦科技此次上市,其募投项目存在着“画饼”之嫌。

富邦科技2012年发布的招股书显示,其此次上市募集的资金将全部投向化肥防结剂及多功能包裹剂扩建项目、肥料可用降解缓释材料项目、磷矿石浮选剂建设项目、RMS远程监控及服务系统项目和工程技术中心项目当中,五个项目总共使用募集资金约1.73亿元。

其中,化肥防结剂及多功能包裹剂扩建项目为富邦科技此次IPO的最大项目,将合计投资7489万元,投资额占五个项目总投资额的比例超过40%。

根据招股书数据,截至2011年末,富邦科技防结剂的产能为1.3万吨,多功能包裹剂产能为1.0万吨。若其成功上市,募投项目达产后,富邦科技将新增防结剂和多功能包裹剂产能共计3.4万吨/年,其中防结剂2.2万吨/年、多功能包裹剂1.2万吨/年,分别为原来产能的169%和120%。

面对富邦科技如此大幅度的扩产,宋清辉认为,其第一大客户云天化集团业绩不振,未来市场前景不容乐观。有一些拟上市公司在IPO时,往往倾向于给广大投资者“画饼”,等募集资金到位后,再非法更换项目投向。

招股书显示,富邦科技在多功能包裹剂方面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总收入的比例正在下降,2011年这一数字由2010年的44.51%下降至34.53%,相比于2009年的40.30%也呈现出减少趋势。

与此同时,多功能包裹剂对富邦科技综合毛利率的贡献也在下降,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这一数字为12.93%、13.91%和12.26%。

在赵欢看来,募投项目的收益存在滞后性,一旦竞争对手的发展,还有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市场容量的增减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募投项目的实施过程困难将加大。

富邦科技产品的原材料主要包括矿物油、表面活性剂和食用色素等,其主营业务毛利率受原材料采购价格的波动的影响。

根据招股书,原材料矿物油价格每上升5%,毛利率将下降1.2 个百分点;表面活性剂价格每上升5%,毛利率将下降0.42 个百分点。公司生产所需的矿物油、表面活性剂等主要原材料与国际原油价格相关性较高,若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将会导致公司原材料价格呈现一定幅度的波动,并最终影响公司的盈利情况。

外购外销依赖关联方

过去三年,富邦科技植物油副产品的进口和化肥助剂产品的外销主要通过关联方新加坡Northland 和新加坡FPC 进行,而这两家公司全部为富邦科技董事林柏豪控制的企业,富邦科技对该上述两家关联方存在一定的依赖。

并且,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报告期内,富邦科技在关联采购方面对上述关联方的依赖呈现加重趋势。

2011年富邦科技向上述关联采购的金额为1285.09万元,占原材料采购总额比例的9.85%。与2010年127.63万元的进口原材料采购金额相比,增长了1157.46万元,增幅高达906.89%。

从采购单价来看,2009年及2011年,富邦科技与上述关联方的关联采购单价与独立第三方报价差异率分别为0.9%及0.16%,差异率较小;然而,2010年富邦科技向关联方采购时的价格为3217.49万元/吨,远远低于独立第三方的报价3500元/吨,两者单价差异率高达8.07%。

关联销售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在东南亚市场通过新加坡Northland 和新加坡FPC 进行销售的金额合计分别为433.15 万元、769.53 万元、1035.10 万元,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52%、3.62%、3.90%,连续三年呈现上升趋势。

富邦科技方面表示,2011 年下半年,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子公司,将原材料的外购业务纳入公司的管理体系,自2012年1 月起已不再通过新加坡Northland 和新加坡FPC 代理采购。

如今富邦科技突然斩断关联交易之后,未来业绩有何影响还值得考究,不排除需要以更高成本采购从而导致影响业绩。

赵欢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说,在上市前“临时抱佛脚”终止各种关联交易,是不少拟上市公司向监管部门显示其“独立性”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从以往的经验看,某些拟上市公司被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临时终止关联交易的时间太短,无法判断能否有效执行”。

核心研发力缺失

富邦科技所处的化肥助剂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只有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才能保证产品在行业的领先优势。

从招股书中该公司披露的数据来看,报告期内其研发费用不断增加。2009年至2011年,富邦科技研发费用分别为944.76万元、1205万元、1454万元,年均增幅超过20%。不过,该公司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却在下滑。

富邦科技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人员尤其是核心技术人员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研发和技术人员约60 名,占员工总数的31.41%。其中核心技术人员3 名,分别为王仁宗、阮自斌、缪鸽,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仅为1.57%。

目前富邦科技的主要管理和生产基地位于湖北省应城市,其地理位置存在对优秀人才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技术人员的流动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将可能产生一定的风险。赵欢认为,在核心技术人员缺乏的状况下,工程进度、质量、投资成本等发生变化将对公司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富邦科技有部分产品外购后直接销售。对此,富邦科技表示,外购产品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系列、完善了整体解决方案,提升了竞争力,体现了公司“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理念。

对此,宋清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有一些公司在自身研发能力等不足或缺失的情况下,却要满足现有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之下,有部分产品需要外购后直接销售。”送认为,若富邦科技外购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呈总体上升趋势,对投资者来讲,存在一定的风险。

根据公司的销售数据,在营业收入总体构成中,2009年至2011年公司外购产品的销售收入分别为4637万元、2541万元、3482万元,2011年该部分收入占比由2010年的11.96%上升至13.12%。与招股书中外购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呈总体下降趋势的描述相悖。

查阅招股书可知,富邦科技外购产品主要为自花王(上海)购入的用于硝铵的造粒改良剂和防结剂,以及用于硝基复合肥、烟草复合肥等化肥的防结剂。

据招股书显示:2009年至2011年,富邦科技的外购产品销售中,从花王上海外购的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4592.11万元、2511.66万元和3353.64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6.75%、11.82%和12.64%。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董事长林柏豪曾于1992年4月至2004年12月任花王(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而花王上海和花王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都属于日本花王株式会社。

富邦科技在招股书中称,林柏豪除曾任职于花王(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外,与花王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有市场人士认为,富邦科技在招股书中的这一说法或涉嫌隐瞒披露关联交易。(时代周报)

龙大肉食IPO存三大硬伤:食品安全问题屡次被曝光

在“停工”一个月左右之后,证监会IPO的预披露于近日再度重启,其中,山东龙大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就在8月23日公布了补充之后的招股说明书。尽管补充之后的业绩保持了上升势头,但三大硬伤却依然存在。

招股说明书显示,龙大肉食主要从事生猪养殖,生猪屠宰,冷鲜肉、冷冻肉、熟食制品的生产加工及销售。不过,这家自称为“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利润却大幅依靠政府的补贴。资料显示,2009年度、2010年度、2011年度及2012年1~6月,公司享受的企业所得税优惠金额占当年度利润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2.41%、20.92%、20.13%、20.80%。

除此之外,龙大肉食的主营业务也主要依赖山东市场。公司2009年、2010年、2011年及2012年1~6月在山东地区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72.68%、77.96%、84.98%、85.01%。“公司在山东的主营收入呈逐年上升态势,目前已达到了八成以上,这说明公司的市场开拓能力有限。”国泰君安分析师表示,龙大肉食在山东的发展空间已趋于饱和,如果不能开拓新的市场,那么公司的业绩在上市后将很难得到提升。

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品加工企业能否“过关”的重要指标,而龙大肉食的安全问题,却主要依靠于全资子公司的自检自查。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杰科检测”主要负责对“饲料、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各环节进行层层检测,确保终端产品的食品安全和质量”,是公司安全防范的“把关人”。龙大肉食自称“杰科检测是国家级食品检测机构,能够对药物残留、抗生素、微生物等900多项指标进行检测,公司设立至今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但是,记者搜索发现,龙大肉食以及关联企业,曾先后三次因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

2011年6月28日,山东当地媒体报道称,烟台网友“八月一日”在当地论坛发帖曝光了自己在烟台振华量贩超市购买到有囊肿问题的龙大猪肉。2011年10月,齐鲁网曝光龙大食品销售假嫩牛肉事件,专家指出所谓的牛肉实际上是含有大量的淀粉。今年1月,山东省质监局公布2011年第四季度生产加工环节食品产品省监督检验结果,公司控股股东旗下的龙源油食品有限公司,其生产的“龙大”牌食用油不合格。(重庆商报)

飞天诚信三大风险暗藏投资地雷

自2012年首次披露招股说明书起就遭受广泛质疑的飞天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天诚信”),终于近日“闯关”成功,首发申请过会获得通过,距离上市又更进一步。据其招股书显示,公司拟登陆创业板,发行不超过2500万股,募集资金61849万元用于USBKey安全产品的技术升级、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七大项目。

然而,业界对于这家公司的质疑并未跟随其过会而偃旗息鼓。飞天诚信除了过度依赖银行等大客户、关键客户数据“打架”等诸多问题外,《金融投资报》记者发现,其还存在选择性披露及过度依赖税收优惠政策、存货激增的问题,业绩高增长的背后是风险高企。

境外经营占比和相关披露同步大“缩水”

据飞天诚信新版招股说明书显示,2013年、2012年、2011年海外营业收入为3315.09万元、2638.31万元、2657.08万元。可以看出,公司海外业务波动明显,且报告期内,公司海外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92%、4.36%、7.82%,很显然,海外业务占营收的比例在逐步减少。虽然公司在招股书里表示,比例逐步减小对公司整体业绩影响较小,但是公司并未披露具体的原因。

不管是新版还是旧版的招股说明书,公司都将境外经营业务作为单独一项列出进行说明。记者翻阅飞天诚信2012年披露的旧版招股说明书发现,新旧版本之间对于境外经营情况说明的篇幅可谓天壤之别。在旧版招股书里,花了4页多的笔墨来详细披露了公司境外经营的情况,包括“公司产品已在50多个国家及地区实现销售,客户遍布欧洲、东南亚、南美洲及北美洲。”等详细区域情况,以及出口业务的具体构成及毛利率情况、前五名国外用户的销售情况、经销商情况,乃至还披露了公司国内、海外业务拓展的对比。此外,还言之凿凿,“未来,公司将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将重点拓展欧洲、东南亚、南美洲及北美洲等区域市场……公司还计划建立海外客户服务中心,以更好地响应市场、服务客户”,对于拓展海外市场可谓雄心勃勃。

而反观新版招股书,仅是将近三年海外营收及占比进行罗列,整个部分不到1页的篇幅,而海外经营的国家和地区、拓展国际市场的雄心则只字未提。

对于在旧版招股书中提到的计划,公司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究竟建设情况如何?海外业务具体构成和经营情况又是怎样?公司是否是因为海外业务拓展不顺利或境外业务收缩才隐去不披露详情?未来是否还会积极拓展,在境外业务上寻求突破?在国内竞争激烈和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是否会加大对境外经营的投入?一连串的问题都在飞天诚信的新版招股书里找不到答案,而记者致电该公司也未获回复。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种披露“缩水”的情况不排除公司故意为之,突出优势而尽量隐去短板,存在选择性披露的嫌疑。

风险高企公司发展步步惊心

粗略一看飞天诚信招股说明书,各项财务数据甚是漂亮。然仔细看来,高增长的背后是风险高企,公司风险问题不得不防。

在新版招股说明书第206页显示,2013年度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是1,033,643,056.07元,2012年度是719,729,409.30元,而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对应的是874,114,187.56元和583,959,503.22元,可以算出,2013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同比的增长幅度为43.62%,而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同比增幅为49.69%。很明显,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增速是高于流入的,公司的效益情况处于下降态势。此可谓一大风险。

其次,在新进流量表里可以清楚看到,2013年收到的税费返还是3925万元,占经营活动现金流入10336万元的占比为37.97%,接近四成。同时,在风险提示中飞天诚信也主动坦诚,提及税收政策变化的风险,指出享受增值税退税、高新企业所得税优惠等各种税收优惠政策。2012年度享受退税4,380,660.42元,2013年度享受退税39,253,376.77元,分别占当年利润总额的3.58%和16.92%。报告期内,公司享受的所得税优惠2011年为6,756,909.66元,2012年为12,360,110.92元,2013年为21,944,822.55元,分别占当年利润总额的9.67%、10.10%和9.46%。就此两项税收优惠来看,2013年、2012年税费返还就占到当期利润总额的26.38%和13.68%,可以看出,税费返还对净利润的贡献是在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但招股说明书里提到,第二项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仅有3年,第三项的重点软件企业优惠期也仅有2年。在这短短的2、3年时间之后,企业的净利润来源即将减少税收优惠一大项,业绩变脸也就成为大概率事件了。

此外,分析人士指出,U盾的生产存在一定的普及率,虽然目前各大银行的网银市场并未饱和,但由于一只U盾的使用寿命长达5年,银行一般平均3年进行一次招标,存量U盾的更新速度慢;加之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电子验证技术的冲击,U盾认证产业的快速增长态势可以维持多久值得考量。

而主营U盾产品的飞天诚信,报告期内,公司各期末存货余额分别为14,181.26万元、10,054.39万元和20,510.77万元,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51.92%、27.85%和32.14%。如此体量巨大的存货,一旦出现毛利率急剧下降、招投标失利或存货跌价等情况,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甚大。(金融投资报)

土豪依顿电子手握10亿现金匆忙IPO原因成疑

在冲击IPO阵营当中,依顿电子显得比较另类。这不仅是昔日的“污点”被否后,该公司还接二连三的誓把上市归,而且IPO招股书经过鸟枪换炮的更新,依顿电子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土豪。截止2013年12月31日,该公司手握超10亿元货币现金。其短期借款一栏中已无任何数字,资金充足、无借款压力,为何依顿电子如此急匆匆的上市? 

2011年2月25日,证监会的一则工作会议补充公告断送了依顿电子上市梦。证监会发布会议补充公告,宣布“鉴于广东依顿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落实”,决定取消发审委会议对依顿电子发行申请文件的审核。

对于取消依顿电子IPO审核的原因,证监会虽并未给予详细说明,但业内普遍分析认为,依顿电子首次IPO折戟的原因,可能与其在2008年所受到的处罚有关。该公司因其多次、连续偷逃税款,且数额巨大、手段恶劣等,被海关予以处罚。

在“污点”阴影下,2012年8月公司虽向证监会提交招股说明书补充预披露材料,但依顿电子一直陷入沉寂。

期间,依顿电子还由于对员工学历的模糊表述,比如中专和大专学历员工占比列入同一概念,导致媒体质疑公司是伪高新技术企业。因为按照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条件,一家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满足: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应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但公司的招股书是如此叙述的,中专及以上为41.96%,而大学本科及以上仅有3.16%。

披着高新技术企业,让公司尝到足够甜头。近年来,受益于15%的税收优惠,让公司的每年的净利润提升超10个百分点。

有意思的是,于本周呈递的招股书,仍然对媒体质疑置若罔闻,其员工学历一栏,仍然是延续旧报表模糊表述。也即是中专和大专学历人数占比总员工人数混合在一起。

抛开质疑,新递交的招股书,着实令投资者眼前一亮,特别是公司财务报表。根据招股书披露,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公司货币资金高达10.75亿元,而公司总资产也不过30.9亿元,这意味着公司将手握10.75亿元的现金,足以应付公司运转以及业务拓展。与此同时,公司2013年短期借款为“—”代替,这表明短期借款为0,长期借款一项中,连续三年为“—”代替,这说明公司几乎没有任何还款压力。而观察公司资产负债率,连续三年呈现下降趋势,目前已降至28%左右。

由此看来,依顿电子已鸟枪换炮,强大现金流已显示公司并不缺钱,为何公司仍执意上市?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总量不超过12,000 万股,其中,公司发行新股不超过12,000 万股,公司股东公开发售股份不超过6,000 万股。公司募集资金项目用于年产110 万平方米多层印刷线路板项目和年产45 万平方米HDI 印刷线路板项目,共计13亿元。公司表示,本次募集资金将有效解决企业面临的资金缺口,以提高企业生产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照此理解,公司的潜台词,还是面临缺钱!

一边是公司充足的现金流量,一边是公司争着上市要钱。有分析指出,实际上并没有融资的需要,但上市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大股东,股东通过套现以此获得资本的高回报。目前公司只是在列预披露阶段,能否成功登陆A股,尚需等待发审委的意见!(大公网)

雪浪环境现金流变动诡异离谱的财务数据隐藏了什么

这是一份让人难以理解的财务数据。

一方面,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连年增长,给人以增长良好的观感;另一方面,公司又深陷现金流异常下降、库存连年增长、应收账款飞速增加的经营僵局。

无锡雪浪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雪浪环境)的招股说明书于日前披露,目前已引来业界的一片质疑声。本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雪浪环境招股书给出的各项财务指标之间自相矛盾,甚至连财务专业人士也大呼“离谱”和“无法理解”。雪浪环境表面呈现出的“高增长”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投资者仅能结合财务数据的异常略窥端倪,而真实的情形则更是考验发审委的专业判断能力。

光鲜的一面

雪浪环境主要为垃圾发电企业和钢铁企业提供烟气净化与灰渣处理系统设备。如果仅仅观察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公司几乎可以成为一个环保行业高增长的典范。

招股书显示,雪浪环境2009—2011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5亿元、2.91亿元和3.67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006万元、3301万元和5082万元。

上述财务数据描述了雪浪环境主营业务规模的扩张,以及公司利润的增长速度都相当快,两年间净利润增长超过了150%。

深圳某私募基金的投资总监赵先生表示,如果单看这两个指标(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雪浪环境是很有吸引力的投资标的,因为净利润增速明显快于营业收入增速,理论上而言,这样的公司具备持续增长的基础。不过,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净利润是比较容易进行会计调节的项目,要证实公司的盈利质量,必须结合诸如现金流、应收账款、存货等方面进行判断。

诡异的现金流

魔鬼隐藏在细节之中。

在其它的财务数据上,可以看到一个与“高增长”的光鲜形象截然相反的雪浪环境。问题首先就在于现金流的诡异变动。

数据显示,2009—2011年,雪浪环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5853.31万元、�1398.44万元和1095.22万元。

这种现金流的大幅波动与公司营业收入及净利润的稳定快速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会计专业人士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经营良好的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会和净利润呈现较为明显的正相关,亦即净利润稳定快速增长,经营性现金流也是稳定增长。

但雪浪环境的情形却恰好与这一常态相反,在利润增长的同时,经营性现金流反而下降。

雪浪环境方面对现金流的诡异变动作出的解释则是含糊其辞,并将现金流的大幅波动归结到“预收款和收款季节性以及收入的确认与货款的回笼存在时间性差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以上牵强的解释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刻意隐藏现金流异常背后的真实因素。

存货与应收款:更接近于真实

那么,导致雪浪环境账面显示的净利润不断增加,但经营性现金流却大幅下降,甚至经营性现金流一度为负数的原因何在?

有接近雪浪环境的人士告诉记者,公司的盈利质量并不乐观,但真实的情形也非短短数语可以清晰描述,如果要作进一步的观察,则“存货”与“应收款”两个项目更接近于公司经营的真实。

首先看存货。雪浪环境2009—2011年每个报告期末的存货金额分别为为3961.00万元、6538.99万元和9679.32万元。从增长的速度看,2011年末的存货金额较2009年末增长了约144%,这与公司净利润的增长速度较为接近,似乎并没有大的问题。

但是,如果考量存货金额的绝对增量,则2011年末的存货较2009年末增加了5718万元,远大于利润的增加额。这表明为了实现利润增长,雪浪环境不得不增加了在存货上的资金投入。

再看应收账款。2009—2011年末雪浪环境的应收账款净额分别为6552.63万元、7095.40万元和10106.94 万元。从增速的角度看,应收账款的增速低于净利润的增速,似乎也没有大的问题。但如果从应收账款的绝对增量来观察,2011年末的应收账款较2009年末增加了3554万元。

在“存货”和“应收账款”两个项目上,雪浪环境一方面因为存货的增加使得现金流出增加,另一方面因为应收账款的增加又使得现金的流入减少。

此种情形下,雪浪环境的经营性现金流历年波动颇为“诡异”就不难理解了——雪浪环境缺乏现金流支撑的净利润数据看上去颇为虚幻,并隐藏了公司依靠大规模增加存货和应收账款来实现账面净利润增长的事实。

有投行人士表示,此种操作方式更深层次的目的应该是通过描绘出“高增长”的图景,以期符合创业板公司对业绩增长的要求,最终实现过会上市。但刻意营造的业绩数据并不代表公司真正的盈利质量,如何辨识拟上市公司的这些财务调控“伎俩”,对投资者和发审委来说都是一种考验。(股市动态分析)

北特科技身陷财务疑云 分红数据涉嫌利润操纵

IPO重启的脚步正越来越近,多家已过会企业蓄势待发。其中早在两年多前即过会的上海北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特科技”),虽然成功挺过去年证监会的财务核查风暴,但其多项财务指标仍难让投资者放心,个别数据甚至存在前后“打架”的现象。

成立于2002年的北特科技,是一家整车配套零部件的供应商。公司IPO于2012年4月25日获证监会审核通过,拟在中小板上市;今年4月下旬,公司变更了上市地点,从中小板转到主板排队,目前正在等待发行批文。

北特科技在其招股书中称,“发行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包括1项发明专利和13项实用新型专利,另有1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主营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供不应求。不过与此相悖的是,2009年至2011年,其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1.49%、28.05%和24.03%,两年内下滑7.46个百分点。

公司就毛利率大幅下滑的解释是,主要由于钢材价格波动引致,同时人工成本、辅料价格等的上涨也有一定影响。但该说法遭到业内的普遍质疑。一位资深注册会计师告诉记者,既然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有多项专利作为产品竞争力的“护城河”,毛利率理应有所提高或者比较稳定,断不至于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下滑。

有数据显示,2009-2011年,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毛利率下降约为1.6个百分点,仅为北特科技降幅的五分之一左右。

此外,受高存货和高应收账款的拖累,2011年北特科技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由2010年的4259万元降至-960万元,所持货币现金也由5133万元骤降至1295万元。

现金流的捉襟见肘,使得北特科技只能依赖举债维持经营。公开消息显示,2010年,北特科技联合另外两家企业,成功发行了集合票据,公司藉此募得3000万元。

债台高企、扩张急切

一边运营资金极度紧张,一边却不顾偿债能力下降,大举扩张。

2009年7月,北特科技成立子公司长春北特,长春北特生产转向器零部件半成品和减震器活塞杆半成品,对应客户为一汽光洋等东北地区客户。一年以后,公司又在天津设厂,子公司天津北特主要为北京万都、北京天纳克、北京京西重工等京津地区客户。然而,两家子公司的业绩表现却不尽人意:2011年,长春北特亏损72.50万元,天津北特则亏损126.15万元。

尽管如此,北特科技并不打算放慢其扩张步伐。据了解,北特科技本次IPO拟发行2667万股,募集资金2.4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用于汽车用高精度转向器齿条及减震器活塞杆产业化项目(上海)、汽车用高精度减震器活塞杆产业化项目(天津)、汽车用转向机零部件和减震器零部件产业化项目(长春)。这些项目达产后,公司将新增产能约80%。

除此以外,公司还计划自筹资金投资汽车“超高强度板热成型项目”。预计资金需求量为8695万元,其中设备投资为7695万元,流动资金1000万元。

不过北特科技的偿债能力不容乐观。2009年-2011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6.21%、57.96%、57.53%。而在2011年,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平均负债率只有31.23%。

居高不下的资产负债率,不但令其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还会导致融资成本的抬高。招股书显示,2009年-2011年间,公司的财务费用分别为119万元、300万元、772万元,分别占当期营收比例0.62%、1.08%、2.12%;其中,由于2011年间银行借款的大幅增加、加上当年借款利率较上一年高,仅利息支出一项便达773万元。

另据《上海市嘉定区中小企业2010年度第一期集合票据说明书》(下称“集合票据说明书”),评级机构对北特科技的长期信用等级为BBB级。该级别的大体含义为:短期债务的支付能力和长期债务偿还能力一般,未来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会有较大波动。

集合票据暗藏猫腻

值得一提的是,北特科技的招股说明书与上述集合票据募集说明书还存在数据上的“打架”。

集合票据募集说明书称,2007-2010年6月公司未分配利润分别为3537.26万元、5676.16万元、7837.25万元、8330.77万元;2007年-2009年三年净利润分别为6686.15万元、2283.40万元、1185.14万元。而招股书在谈及“最近三年实际股利分配情况”时称,根据公司2009年5月股东会决议,将2006年度及以前年度形成的未分配利润合计10450282.91元对股东进行分红。根据公司2010年6月23日临时股东会决议,2009年度向股东分红2000万元,根据出资比例,实际控制人靳坤占95%分红1900万元,靳坤之子靳晓堂占5%分红100万元。

据此计算的话,截至2009年末,北特科技的未分配利润应为4861.3万元(2008年的5676.16万元未分配利润,加上2009年的1185.14万元净利润,再减去2009年度向股东分红的2000万元)。这个结果,与集合票据募集说明书中公布的7837.25万元,相差近3000万元。

“从会计学角度来看的话,企业财报中的各项指标应该呈现严格的平衡关系。”上述会计师向记者表示,如果财务数据前后出入较大,其中可能存在难以公开的“猫腻”,不排除公司高层通过调节利润实现相应目的。

遗憾的是,当记者就本文涉及的问题询问北特科技时,无论是以邮件还是以电话方式,均未获得对方的回应。(现代快报)

联明机械再度冲刺IPO:严重依赖通用“旧病”加重

时隔三年,上海联明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明机械”)自2011年IPO被否后,18日晚间,再次出现在证监会28家预披露公司名单中。

此次,联明机械选择上交所上市,拟募集资金2.5亿元投资三个项目,其中将投入1.23亿元用于“汽车大型冲压零部件生产基地(一期)及模具研发项目”;投入5300万元用于“汽车冲压及焊接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另外,补充流动资金7400万元。

联明机械上次冲关IPO失败,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客户高度集中、95%以上业务依赖大客户上海通用,然而该伤未愈,傍上上海通用数十年如一日,上演着一荣俱荣的大戏。

受制于大客户毛利率呈下滑趋势

根据招股书,2011年-2013年,联明机械对上海通用、通用北盛、通用东岳的合计销售额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1.56%、94.50%和96.45%。虽然近年来也开拓了上汽集团、上汽商用车、上海大众等新客户,但新客户的订单较低。上海通用几乎是其唯一客户,对上海通用的依赖度逐年加深,也意味着在上次冲关IPO后,联明机械客户集中度风险没有分散反而加剧。

2011年-2013年,上海通用为联明机械贡献的收入为2.98亿元、3.37亿元、3.9亿元,占联明机械总营收的91.56%、94.50%和96.45%。而新开拓的上汽通用、上汽商用车仅仅贡献营收415.3万元,占比仅为1.02%。

不仅客户高度集中,联明机械产品结构也非常单一,从其营业收入构成来看,车身零部件和模具是其两大收入来源,其中又主要依赖车身零部件。

2011年-2013年,联明机械车身零部件收入为3.12亿元、3.19亿元、3.91亿元,占总营收的96.03%、95.04%、96.51%。模具收入仅维持在4%左右。而正是由于其向上海通用提供的主要产品是车身零部件也造成产品“两条腿”严重失衡的局面。

中国网财经记者发现,尽管上海通用对联明机械的销售收入逐年上升,但是毛利率剔除其他因素却隐现逐年下滑态势。

2011年-2013年,联明机械主营业务综合毛利率分别为29.29%、25.43%和27.08%。其中,对利润贡献最大的车身零部件毛利率报告期内有所下降,2012年,公司车身零部件毛利率为26.01%,较2011年下降3.1个百分点,尽管2013年有所恢复,但主要是机械代替人力节约了成本所致。

联明机械坦称,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下降主要是因为车身零部件产品整体价格有所下跌。

查看其价格下降原因,记者发现联明机械与上海通用签订的合同中约定,在新车型推出后的4-6年,每年上海通用对相关零部件会有年降的要求。正是年降因素造成了车身零部件产品整体价格下跌。

所谓年降,即为联明机械与上海通用第一年产品采购价格按照竞标价格执行,自第二年其的4-6年内产品价格较前一年下降3%-5%。

以上海通用销量最高的凯越为例,2011年-2013年凯越的销量分别是25.35万辆、27.71万辆和29.62万辆,销量逐年上升。但是联明机械对凯越车身零部件销售单价这三年来分别为398.88元、374.56元和359.34元。造成凯越这一款车型对联明机械的销售贡献分别为1.03亿元、1.02亿元和1.04亿元。

表面上看,凯越对其销售平稳,事实上以量补价已非常明显。

在这种模式下,联明机械2013年通过节约成本推动了毛利率上升,但和A股已经上市的同为车身零部件供应商龙生股份相比,其并不占优势,2012年龙生股份汽车零部件毛利率为31.63%,而2011年为35.08%。

研发投入低存替代性风险

联明机械在上次IPO被否之前,就有分析人士称,客户集中度过高是企业硬伤,除非该公司产品很厉害很难替代,有较强的技术壁垒。

然而,现实是上海通用并非只有联明机械这一家一级供应商,其面临的是超过10家竞争对手,此外,由于长期依赖上海通用,其研发投入也少的可怜。

2011年-2013年联明机械的研发投入分别为415.80万元、343.29万元及455.77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仅为1.13%、0.96%及1.28%。

和可比已上市公司相比,联明机械管理费用比5家上市公司金马股份天汽模世纪华通、龙生股份和双林股份组成的行业平均值都低出2-5个百分点,公司解释称是因公司研发费用偏低而且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技术人员数量相对较少,研发人员职工薪酬总额较低。

业内人士分析称,联明机械研发投入低,可能就是长期依赖通用拿订单的结果,但是对于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要想发展必须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否则再好的客户也难以维系。(中国网)

莎普爱思业绩爆炸式高增长调查:一个很理想的故事

业绩爆炸式增长,无疑是莎普爱思IPO浓墨重彩渲染的最大亮点。

但是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吗?

招股说明书显示,莎普爱思2010年、2011年的净利润增速分别高达126%、58%,占营业收入6成以上的莎普爱思滴眼液,上市前三年的年均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竟然高达129.41%,同期白内障药物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38.58%的。神话一般的业绩成长着实令人刮目。

然而,在业绩高成长神话背后有多少水分?

业绩增长“魔术”

经历了2009-2011年的高速增长后,2012年莎普爱思的高速成长势头并没有减缓,其发布的补充预披露招股书申报稿显示,2012年1-6月,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269,747,064.01元、40,376,769.80元,半年时间实现的营业收入、净利润为2011年全年营业收入、净利润的66%、59%。

今年上半年,苄达赖氨酸滴眼液的产销形势变得更加喜人:2012年1-6月,滴眼液的产能利用率高达210%,滴眼液的生产、销售分别达到736万支、634万支。半年时间的产销量已经达到上一年全年产销量的95.96%、82.33%,产销畅旺。针对核心产品销售收入大幅增长,莎普爱思归功于产品的技术先创性优势、市场先发性优势及市场推广力度等等。

与产品销售爆炸式增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公司营业收入的暴增并没有与之匹配的经营活动现金流相应流入。报告期内,莎普爱思销售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营业收入)偏低且呈逐年下降。2010年,莎普爱思现金比率从2009年的9.32%降至7.78%,2011年该比率升至14.9%,但今年上半年,这一比率降至5.96%。

对此,深圳某大型公司财务总监十分不解:“莎普爱思产销存在悖论,产能利用率达到210%,意味着公司产品高度供不应求,市场销售相当紧俏。这样就不该有那么多产品赊销。”

白内障药物市场现状似乎也无法支撑莎普爱思的高成长。

长春一家综合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白内障滴眼液是小药种,白内障患者人群稳定且用药治疗比例不高,根本不存在销量爆炸式增长的可能。白内障滴眼液不像感冒药或抗炎症滴眼药,会因流感、红眼病爆发导致销量大增。”

据上述医院负责人介绍,眼药水不走临床,产品销量很难快速提升。因为临床治疗时,为了病人疗效和用药质量、安全保证,一瓶眼药水打开后,使用最长时间不超过一周,届时即使没用完,但出于环境、空气污染考虑,也会更换一支新的。但每个家庭对眼药水使用的时间则大大延长,有的甚至要一两个月滴完后才买新的滴眼液,但疗效已经大打折扣了。

需要说明的是,莎普爱思招股书申报稿显示,早在2010年度,莎普爱思滴眼液产品在国内苄达赖氨酸滴眼液产品市场占有率已达92.14%;市场份额名列全国第一,在国内白内障滴眼液市场中,该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30.33%。莎普爱思在苄达赖氨酸产品市场上绝对是一统江湖的龙头老大。即便这样,公司滴眼液销量依然获得超越行业现状的高增长,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2012年上半年,莎普爱思滴眼液产品实现销量634万支,若以2011年全年销量的一半作为莎普爱思2011年中期销量,则莎普爱思滴眼液2012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速高达65%。

莎普爱思竞争对手长春普华制药的广东大区胡经理告诉记者,“莎普爱思广告投放比较猛,产品销量有所增长可以理解,但是销量到底会不会增加那么多就不好说了。”

或许一位疑似内部人士的公开网络举报能为揭开谜团。

今年年初,有人化名“莎普爱思讨薪”举报,“莎普爱思滴眼液”销售增长已成强弩之末。举报称,“去年(2011年)的销售业绩看上去很好,增长超过一倍,但有四成的库存全通过年终返点及各种回扣手段压在商业单位及药店内,如广东全年任务250万支,在年底就压货130万支,达到一半以上;江苏全年销售40万支,年底压货16万支;浙江全年销售90万支,终端压货35万支。预计今年前两季度全国大部分市场只能消化库存,这将给今年的业绩带来严重影响。眼药水的效果也不如广告宣传得那么有效,重复购买率低,如广东全国销量第一,但其真实销量下滑”。

在重点市场已被边缘化

为了揭开莎普爱思滴眼液销量暴增谜团,本报记者对广州、深圳两地连锁零售药店进行了实地考察,但却看到了与招股说明书中极力描绘的产销两旺的局面截然不同的景象。

10月11日晚,记者以顾客身份来到了位于广州五羊一带的广州大参林连锁药店181分店。在店内5ml莎普爱思滴眼液与远大制药等白内障眼药水并排摆放在一起,零售价43.5元/支,在同规格产品中零售价最高。而销售人员却向记者力推其他品牌的白内障滴眼液。

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远大制药的白内障滴眼液一天能卖出二三十支,莎普爱思因为价格贵,也就卖出五六支。”

需要说明的是,广东大参林连锁药店有限公司在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为莎普爱思的第四大客户。

10月15日,记者又实地走访了深圳一致药业、海王星辰两家医药连锁店。

在深圳景田路一致药店,记者在店内货架上无法找到莎普爱思滴眼液,在明显位置摆放的是远大制药白内停赖氨酸滴眼液,每盒8ml:40mg,售价39.8元。在记者的询问下,销售人员才从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找出一支5ml莎普爱思滴眼液。一致药业连锁店为广东恒兴的零售渠道,而广东恒兴同样是莎普爱思的大客户,2012年上半年在前五大客户名单中名列第二。

记者在海王星辰的深圳连锁药店遇到了同样情形。在海王星辰景田东路、莲花路两个药店内,药店主推产品为莎普爱思竞争对手长春普华制药生产的白内障滴眼液,顾客在货架上找不到莎普爱思滴眼液,只有主动向销售人员询问,店方才向顾客提供。

广东为莎普爱思滴眼液第一大市场,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占公司滴眼液销售总额19%,在2009年,广东市场滴眼液销售占莎普爱思销售收入比例高达97%。就连自己重要大客户的销售渠道都不把莎普爱思滴眼液作为重点推销品种,这一切让莎普爱思滴眼液IPO上市前的销量暴增显得更加诡异。

天士力集团的北京大区负责人获悉莎普爱思滴眼液产销爆炸式增长后向记者表示:“白内障滴眼液属于治疗性药物,如果不通过医院临床,单纯走OTC通道很难做大。”

莎普爱思本次IPO中,刻意要把自己包装成了抗白内障药物领域的龙头。这或者是今天我们所看到莎普爱思一切问题的根源。

也许启动IPO之前的莎普爱思更接近真实。三年前的莎普爱思,只能算一家主营大输液产品的公司,目前占其主营业务收入60.78%的滴眼液产品,在2008年、2009年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仅为10.90%、22.43%。换言之,莎普爱思在2009年以前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大输液或其他产品。

主营大输液产品并不是一个好的“上市概念”,但是“抗白内障药物领域的龙头”却是一个很理想的“故事”。当IPO程序启动后,莎普爱思适时变身。

据了解,莎普爱思于2010年上半年正式启动IPO程序。公司滴眼液2008年、2009年的产能利用率只有11%、21%,销量/产能比率仅为10%、22%。但就在IPO程序启动后,滴眼液销售出现了惊艳井喷,年均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100%,2012年上半年,滴眼液的产能利用率奇迹般达到了210%,销售/产能比率达到了118%。

IPO上市程序启动仅仅过了一年,莎普爱思滴眼液产品的生产销售便出现了巨变,这一切似乎已难用巧合来解释。(21世纪经济报道)

聚光灯:一心堂IPO藏五问题曾违规卖假药和罂粟壳

云南鸿翔一心堂药业,去年5月份上会已通过。拟发行6510万股,募集资金约5.3亿元。虽然第一批上市企业名单中没有一心堂,但是,它仍紧锣密鼓的准备着两年前上市计划。不过,其存在诸多问题,前景堪忧;创始人或萌生退意;曾违规卖过假药和罂粟壳;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三年下降等等。

问题一、前景堪忧、行业竞争激烈

近年来,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以及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零售药企越来越严格的约束和管控,药品流通企业的营业收入受到较大冲击。 另外,各地对于医药流通行业政策不同,也直接影响到跨区域拓展业务开展。目前该公司市场份额仍处在开拓期,开拓市场相对艰难。 事实上,相当部分省市零售药店数量已趋于饱和。由于地方企业的恶性竞争,许多省市也已出台政策限制零售药店数量增长。

问题二、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三年下降

资产净收益情况

2011年、2010年及2009年,云南鸿翔一心堂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3.92%、28.71%、41.30%。 由于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从开始实施至产生预期效益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本次发行后短期内净资产收益率将会有所下降,存在由于净资产收益率下降导致的相关风险。

云南鸿翔一心堂因急于扩张西南市场,在不断开设新开门店时,资产负债率随之上升。 2009年12月31日、2010年12月31日、2011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率(母公司)分别达60.47%、55.21%和50.56%。虽然其从2009年至2011年度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近, 但仍存在一定的偿债风险。

问题三、创始人或生退意

股权结构图

对于药店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一心堂董事长阮鸿献对此或许颇感压力。去年6月,其在某医药论坛上,关于药店连锁经营的主题演讲中,围绕“企业做成什么样最适合出售、什么是出售的最好时机?怎么能卖个好价钱”等三个问题,阮鸿献感触良多。  一位业内人士曾分析,在公司IPO成功上会之后,阮鸿献在此时大谈如何卖企业,似乎预示着一心堂创始人萌生退意,不过这一说法并未被证实。

联想系持股超10% 2010年6月17日,一心堂召开股东大会,宣布三家创投机构入股一心堂,这三家机构分别是:君联创投、弘毅投资、百利宏创投。这三家创投公司的资金均由联想控股主导,或与联想系有关。 股权转让完成后的2010年9月,君联创投占一心堂的股份为6.62%,弘毅投资占4.95%,百利宏创投占股0.99%,三家创投公司累计现金出资1.7亿元。

问题四、曾违规卖假药和罂粟壳

2009年3月8日,鸿翔药业怡园连锁店因销售“蒲公英颗粒”被认定为劣药,被处以20278.50元的罚款。2010年8月13日,一心堂下属一家无罂粟壳销售资质的连锁店销售罂粟壳,被处以52515.60元的罚款。 2011年1月14日,一心堂出售标识为大连奇运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维U颠茄铝胶囊经检验,被认定为假药,责令停止销售上述假药,没收194412.4元。

问题五、运营成本逐年提升

成本逐年提升

招股书显示,一心堂拥有1505家连锁药店,除1家药店外,其余全部通过租赁房产经营。 近几年,零售药店行业的成本在不断上升,其中租金和人工成本升幅明显。中康资讯数据显示,2010年百强连锁与上一年相比,租金、人工及营销等三项费用占总销售额比例增加2.66%。

一心堂2009年至2011年的租赁费支出分别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13%、7.84%、8.56%;其中门店租赁费支出在公司租赁费总支出中占比较大且增长较快。 2009年至2011年分别为1亿元、1.4亿元、1.85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90%、7.59%、8.32%。

[责任编辑:macong]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