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机构打新引逆回购狂飙 险资极限杠杆押券筹钱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人参与 评论

利率在短短三个交易日飙升一倍背后,是一批机构投资者忙着通过债券质押融资申购新股。其中,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券商自营、财务公司是融资主体。

本报记者 何东 上海报道

新股申购缴款,就如一根导火索,催生了融资利率的飙升。

6月18日,临近收盘前3分钟,上交所1天期国债逆回购利率GC001(204001)狂飙至30%,并最终回落至3点收盘时的15.36%,较前一个交易日收盘时大涨1273个基点。其他期限品种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

6月19日,GC001(204001)自开盘至下午14点均维持在15%的高位,尾盘半个小时开始大幅回落。同期,GC007(204007)的成交价大多数在6%以上,较6月16日的收盘价3.51%飙升了近一倍。

利率在短短三个交易日飙升一倍背后,是一批机构投资者忙着通过债券质押融资申购新股。其中,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券商自营、财务公司是融资主体。

保险大鳄“押券”打新

“保险机构不缺钱,但我们是通过债券质押的资金来打新股。”6月18日,来自一家上市保险资管公司的投资经理周峰(化名)透露。

其就职的保险资管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元,其中权益类资产的规模加起来近千亿元。有些资金规模大的保险账户,仅一个账户的规模就有几百亿。

但就是这种有着百亿资金规模的账户,最近几个交易日也忙着向银行间市场拆借资金缴纳新股申购款。

“保险资金的绝对大头配置在债券端。”周峰介绍,按保监会要求,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市场的比例不超过30%,由于二季度股市低迷,权益类的持仓比例仅10%左右。

“剩余20%的资金,都交给债券基金经理去买债券或者是做逆回购交易。”周峰称,保险机构对资金的流动性管理抓得很严,不买股票就买债券,不会有大笔资金闲置在账上。

一个细节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组合部经理每周会统计每一个保险账户的持仓情况,如果账户中有超过5%的现金,就会要求负责固定收益配置的投资经理解释原因。

“我们一般的做法是账户中的现金比例约为3%,一旦超过5%,组合部投资经理就会质问管债券的投资经理,这笔资金为什么不买债券?”周峰说。

因此,当他们在网下打新入围时,持仓的现金头寸并不足以缴纳新股的申购款。一种方法是卖掉债券回收资金,一种是将债券质押给银行,融回一笔资金。但他们的首选都是融券。

“债市的流动性不好,如果一天就把债券卖掉,损失会比较大。”周峰指出,新股中签要缴款时,债券投资经理会找关系比较好的银行交易对手融券借钱。

这种说法得到了另外一家保险公司人士的证实。

“保险公司把持有的债券抵押给银行,质押率一般是8-9折,银行把钱给保险机构。”这位人士透露,彼时,中国建筑(601668.SH)发行上市,其所在保险公司在网下中了18亿股,就是通过债券质押向农业银行(601288.SH)融资800亿元。

杠杆放到极限

资金雄厚的保险大鳄资金尚且如此紧张,企业年金、社保基金、券商和信托等自营机构更是如此,通过债券质押融资的模式来缴纳新股申购款项也是他们的主流“借钱”模式。

“我们在新股询价时,会先问债券投资经理,最大限度可以借到多少钱。”上海一位管理企业年金的保险公司投资经理单江(化名)透露,4只新股中,他们入围了3只,6月18日,其多个年金账户持有的债券全都通过交易所回购或者银行间质押融资。

单江介绍,年金的股票仓位上限是30%,但其实际股票仓位只有5%左右,其他资金均配置在债券账户上。因此,打新需缴款时,只能把债券质押出去融资。

其公司旗下的企业年金账户此次约有20个账户入围,融资压力不小。

“一开始是到银行间质押债券借钱,但后来银行间的券都用完了,只能用交易所的债券换成标准券借钱。”单江表示,6月17日和18日这两天,他们在交易所借钱的成本并不低,年化利率达到5%-6%。

据记者了解,由于超出预期的入围率,很多机构的债券融资模式已用到极限。

“保监会规定债券资产的最大杠杆不能超过140%。现在债券都抵押出去了,没办法融更多的钱进来。”单江指出,只能等首批4只新股资金解冻后,才能有资金申购未来的新股。

但即便如此,机构认为借钱打新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我们做了测算,只要网下打新的中签率达到0.5%,上市后涨30%,就能覆盖年化5%的融资成本。”北京一位混合型基金经理指出,首批新股发行价比较低,机构预测上市后的涨幅能达到50%-100%,仍可赚钱。

以新股发行公告披露的有效认购倍数计算,龙大肉食、飞天诚信、雪浪环境、联明股份的中签率分别是1.09%、1.08%、0.73%、0.43%。

但这一收益估算存在变数。即如果网上初始认购倍数超过150倍,则网下股数需要回拨到网上,最终网下发行数量占总发行股数的比例不超过10%。

“如果网下只剩下10%发行量,机构肯定是要亏钱的。”广州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目前机构对网下打新的收益率抱怀疑态度,若是结果发现融资打新股不赚钱,很多机构自然会退出市场。(编辑 巫燕玲 庞华玮)

相关专题:IPO正式重启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债券 拆借 银行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