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信泰富的“大腕儿”投资者们


来源:新京报

人参与 评论

母公司借壳上市使中信泰富重新出现在市场的“聚光灯”下,在其周围,“大腕儿”云集。在中信泰富公布的首批机构投资者名单中,全国社保基金、四大国有银行等“国家队”悉数出现;而在第二批机构投资者名单中,腾讯、周大福和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赫然在列。

资料图片/CFP

资料图片/CFP

中信泰富反向收购母公司中信集团资产的交易正在进行中,6月17日,第二批机构投资者的名单出炉,完成收购后,中信泰富拟更名为“中国中信”。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预计,这项被称为“蛇吞象”的收购或将于7月完成。倘若完成,中信泰富将成为中国最大型上市综合企业。

中信泰富为巨无霸央企中信集团子公司,2008年因外汇合约中信泰富巨亏155亿港元震惊市场,失去投资者宠爱。

母公司借壳上市使中信泰富重新出现在市场的“聚光灯”下,在其周围,“大腕儿”云集。在中信泰富公布的首批机构投资者名单中,全国社保基金、四大国有银行等“国家队”悉数出现;而在第二批机构投资者名单中,腾讯、周大福和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赫然在列。

新京报记者 李蕾 北京报道

“蛇吞象”,中信泰富反向收购母公司

4月16日,中信泰富发布了关于反向收购母公司资产方案的公告,该交易意味着,中信集团将通过把绝大部分净资产及股东权益高达2250亿元的中信股份注入中信泰富,以实现整体借壳上市。

4月16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中信泰富以现金和发行新股的方式收购中信股份100%已发行股份,其中以现金支付499.2亿元人民币,其余1770.13亿元人民币以发行股份支付,每股售价13.48港元,需发行股份约165.79亿股。为保持公众持股量不低于25%水平,中信泰富需要再配发约46.75亿股。

2011年,中信集团以绝大部分现有经营性净资产出资,联合北京中信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信股份”)。

此次注入中信泰富的资产涉及的行业包括银行、电讯、证券、汽车销售、资源、卫星服务、房地产及工程承包等。中信集团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集团的总资产为39657.03亿元人民币,归属于目标集团股东的权益为2250.51亿元人民币。

此方案旋即引发资本市场震动,在具体方案披露前,中信泰富曾经公告母公司借壳上市意向,该消息使得中信泰富当天股价大涨13.43%至14.36港元/股。

由于中信泰富的收购标的几乎是其自身市值的6倍,这项收购被认为是“蛇吞象”式的交易,这也创下了香港市场有史以来最大金额的收购案。高盛随后发布报告称,中信泰富收购中信股份,交易合乎中央推动国企改革,倘若完成交易,中信泰富将成为中国最大型上市综合企业。

高盛的报告显示,即将注入中信泰富的中信股份,其2012年各业务占总资产的比例为金融服务占84%、房产及基建占5%、资源及能源占5%、工程承包等占1%。

1979年10月,“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在邓小平的点将下创办了中信集团,中信也成了金融领域的“特别窗口”,在随后的三十多年中,中信集团发展成为一家巨无霸央企。旗下有包括中信泰富、中信银行中信证券中信重工、中信国际电讯等在内的十余家上市公司。

实际上,中信集团的整体上市从2008年就已经开始谋划,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政府换届以及中信泰富巨亏等因素的影响,其上市之路“一波三折”。据悉,时任中信集团董事长的孔丹曾表示,不需要中央的任何资金支持,只要放中信去境外上市,可以再拿100亿美元回来。

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这成为中信整体上市的契机。有分析人士称,中信此次整体上市可能会成为国企改制的样本和标杆。

因为中信集团旗下核心资产已经在香港和A股市场上市,整体在A股上市不合法规,香港便成为中信集团上市的首选地。

对于为何不通过IPO上市,常振明公开表示,整个中信股份下面已经有很多上市公司,如果再去IPO,投资者会感觉非常困惑。

因此,借壳子公司上市成为中信整体上市的最佳方案,而已在香港上市的中信泰富便理所当然成为选择。常振明称,目前方案对中信泰富、中信股份都是双赢的局面。

常振明在接受《财经》采访时曾表示,中信泰富投资的澳大利亚铁矿后续投资巨大,中信泰富“小马拉大车”不堪重负。采用现在的方案,以集团的力量接手澳矿,既实现了整体上市,又减轻了泰富的压力。

昔日“紫筹股”两次金融危机被困

1991年,由荣智健担任董事会主席的中信泰富,以“紫筹股”的名号出现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名单中。“紫筹股”即有红色背景的蓝筹股。此后中信泰富一直活跃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市场。

借壳中信泰富也与其自身处境有关系,以“紫筹股”的身份出现在香港市场的中信泰富早已不再是市场的宠儿。虽然是恒生指数的成分股,但由于中信泰富陷入收购澳洲铁矿石项目泥潭并因外汇合约巨亏百亿而大伤元气。

分析人士称,与中信银行、中信证券等中信集团旗下优质资产相比,中信泰富是最好的整体上市平台。

中信泰富的缔造者荣智健是荣毅仁之子。公开资料显示,1986年,44岁的荣智健正式加入香港中信,出任总经理,在其进入香港中信时,荣智健提出,用人制度自主和相当的权利,香港中信自此进入荣智健时代。

在随后的时间里,荣智健带领香港中信通过收购上市公司泰富公司实现在香港的上市。

荣智健执掌帅印期间,中信泰富在资本市场纵横捭阖,先后完成多项收购,包括收购国泰航空、港龙航空、香港电讯等,并于1992年在李嘉诚、郭鹤年、郑裕彤等人的帮助下完成对恒昌企业的收购。

一系列的收购使得中信泰富在资本市场名声大震,股票涨幅一度翻倍,也为其后母公司借壳上市积累了机构投资者。

1996年,荣智健借香港回归之势增持中信泰富股权,此后多次登顶《福布斯》。

在中信泰富的历史上,中信集团两度在其面临困境时出手相助,一次是在1998年金融危机中;另一次则出现于2008年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此次巨亏轰动一时,震惊资本市场,也令中信泰富元气大伤。

2008年,中信泰富受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等影响,酿成巨额亏损。中信泰富经营钢铁业务,澳洲是铁矿石主要出口地区。彼时,中信泰富为了降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曾与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签订数十份杠杆式外汇交易合约。

该合约在澳元走高时能抓取利润,但却背离了对冲原则。2008年,一向强势的澳元兑美元汇价却大幅下挫,导致中信泰富在衍生品上出现巨额亏损。

中信泰富后来觉察到合约的潜在风险,终止了部分当时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但公司已变现的亏损达到8.077亿港元;同时,中信泰富手上还有一部分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允价值计算的亏损为147亿港元。实际亏损加上浮亏总计155亿港元。

此事件亦导致“无退休计划”的荣智健引咎辞职,“红色资本家族”由此淡出中信。

随后,母公司中信集团同意提供15亿美元的备用信贷以及注资116亿港元,助其渡过难关。而中信集团通过救助方案对中信泰富的持股比例增至57.6%。这也为中信集团借壳中信泰富上市打下基础。

(上接B08版)

“国家队”和“另类”投资者护航

中信集团此次借壳上市,机构投资者阵容可谓豪华,不仅有以全国社保基金、四大国有银行为首的“国家队”;还有腾讯、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周大福和雅戈尔等“另类”投资者。

在中信泰富反向收购母公司之前,万洲国际(原双汇国际)曾宣布在港IPO,虽有刷新历史的29家保荐机构护航,万洲国际终因机构认购不足而不得不暂停在港上市。但中信泰富并不存在此问题。

中信泰富5月宣布首批机构投资者名单显示,公司已与15位投资者签订股份认购协议,股份认购合计395亿港元,约占收购完成后中信泰富总发行股份数目的11.78%。

在相关认购协议签署后,中信泰富在收购完成后的公众持股量比例将超过15%,已经满足香港联交所批准的最低公众持股量,也满足了股份转让协议中对于配售的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15位投资者中,皆为国内外大型投资机构,如全国社保基金、四大国有银行、友邦保险、中国人寿、淡马锡控股等。据媒体统计,在11.78%的认购股份中,国有资本占比约为9.47%。

其中,全国社保基金通过工银瑞信和博时基金认购12.5亿股股份,认购总价为168亿港元,占中信泰富总发行股份的5%,成为此次配股单一最大机构投资者。

中国人寿认购总价为5亿美元,占比1.15%。

与首批“国家队”相比,第二批10家机构投资者显得比较“另类”,除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中化香港外,其余的投资者皆非国企,其中,包括腾讯、雅戈尔、周大福和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等,10家机构投资者共计认购中信泰富股份53.48亿港元。

第二批投资者中,不少机构与中信泰富和中信集团颇有渊源。据媒体披露,中信泰富公告中的两家机构马来西亚公司Trendfield和新加坡公司Baylite均为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旗下,两家公司共计认购额度为15.5亿港元,占股0.46%。

郭鹤年与中信泰富早有合作,1992年,中信泰富成功收购恒昌企业即有李嘉诚和郭鹤年的协助,郭鹤年透过其子公司曾一度持有中信泰富20%股权;而在恒昌企业的收购战中,出手相助的还有周大福当家人郑裕彤。

中信泰富公告显示,周大福代理人有限公司本次认购5000万美元的股份,占股0.12%。

此外,腾讯透过其全资子公司Mount Emei Investment认购5000万美元的股份,占股0.12%。今年3月,腾讯与中信银行合推国内首张虚拟信用卡,后被央行叫停。据媒体报道,常振明曾表示,“新”中信上市后会优先支持有转型需要的传统行业,其中就包括中信银行与腾讯开展的互联网金融尝试。

除此之外,第二批机构投资者还包括雅戈尔、泛海国际等公司。雅戈尔公告称,收购整合中信股份以后,中信泰富将拥有中国最大的综合业务企业集团这一平台,扩大的业务范围将覆盖中国经济的重要行业及新兴行业,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稳定性得以提升,协同效应得以激发。

分析人士称,“新”中信之所以引入非国企类战略投资者也是希望股东结构多元化,以符合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发展方向。

招商证券分析师表示,市场大都是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角度出发理解中信整体上市的行动。中信股份在香港上市,一方面维持了北京的中信集团形式上的最终控股公司的地位;另一方面将中信股份总部迁到香港,成为真正的市场化运作的决策中心。同时,中信集团的多层上市结构,对央企深化改革和整体上市,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可以预见,新的一轮国企整体上市浪潮,正扑面而来。

相关专题:中信集团借壳中信泰富整体上市

[责任编辑:robot]

标签:中信 借壳 上市公司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