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林毅夫:有人反对双轨渐进改革 可休克疗法问题更大


来源:凤凰财经

人参与 评论

林毅夫(图片来源:凤凰财经)

凤凰财经讯 7月5日-6日,林毅夫、张维迎、黄有光等国内外多位著名经济学家及几十位教授学者齐聚上海,纪念经济学家杨小凯逝世十周年,探讨经济学专业领域的市场、产业与分工,同时,分析中国改革历程与经济前景。

研讨会上,林毅夫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学科的发展”的演讲,林毅夫认为,当年很多人反对中国的双轨渐进的改革,认为这种双轨渐进的改革保留政府的干预,出现一些所谓制度的腐败、收入分配的恶化。这个问题确实在中国转型过程当中出现了,但是问题是推行“休克”疗法的国家这些问题也存在,而且从某种程度来讲比我们国内还更严重。

“从目前来看,以主流理论来改造世界的国家,到现在为止基本都失败了。还没有看到一个发展中国家或是转型中国家,根据主流理论去制定发展政策成功的。”林毅夫谈到。

林毅夫总结说,主流理论来自于发达国家,这种理论在发达国家本身就不是说不变的真理,对发达国家的现象,不见得就都能解释。把主流理论拿到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现象。我们必须自己来认识中国跟发展中国家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决定因素是什么,成功跟失败背后的道理是什么。

以下是发言全文:

林毅夫:小凯一生追求的是中国的现代化,他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学者,希望经过他自己理论的研究跟认识,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理论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以我就想从中国经济改革这个角度切入,来谈谈理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这个角度来探讨中国经济学科的发展。

我们知道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可以讲说是人类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连续35年平均9.8%的增长,在人类历史上面是不曾有过的。经过35年的发展,中国从一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1978年的时候我们人均收入连非洲国家平均数的1/3都不到,到现在,去年6800美元,一个中等偏上的国家。

中国在这个过程当中,6.8亿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本身也从一个在世界上面微不足道的经济体,变成在2010年的时候超过日本,变成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到今年年底的时候,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中国会超越美国,变成第一大经济体。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也从一个在国际贸易上面微不足道的小国,变成最大出口国。在2010年超过德国,2013年超过美国,变成全世界最大贸易国。

这样的一个人类增长的奇迹,在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到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连续取得十多年的快速增长,但是大家对中国的前途是没有信心的。其实即使到今天,很多人对中国的前途还是没有信心的。因为在80年代、90年代,当时主流的经济学界的看法,我想大家知道是新自由主义,认为这些计划经济体或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它的经济之所以搞不好,是政府干预太多,政府失灵。解决这个问题的看法就是华盛顿共识所讲的,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

从90年代初到现在,2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来看一看转型的绩效,基本上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这些国家当中,少数几个表现比较好的,除了中国之外。像越南、柬埔寨,推行的都跟中国一样的渐进的、双轨的转型。包括在苏联、东欧当中表现最好的波兰,其实波兰大型国有企业没有私有化,要是有私有化,也是最近这几年,经过20年以后。波兰这一次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当中表现也最好,因为它金融没有自由化。那么那些真的按照华盛顿共识去做的,基本上经济崩溃、停滞,危机不断。

当然了,当时很多人反对中国的双轨渐进的改革,认为如果你用这种双轨渐进的改革保留政府的干预,出现一些所谓制度的腐败、收入分配的恶化。这个问题确实在中国转型过程当中出现了,但是问题是推行“休克”疗法的国家这些问题也存在,而且从某种程度来讲比我们国内还更严重。

比如说前苏联、俄国、俄罗斯,私有化以后,那么对于原来的大型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制,给它的补贴,比在国有的时候还多,它腐败的情形比我们还严重。我们收入分配确实也是差距越来越大,但是前苏联国家它收入分配差距恶化的程度也同样跟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理论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那么至少从改造世界的角度来看,主流理论似乎没有帮助这些转型中国家去改造到一个更好的状况。不仅转型是这样,其实发展中国家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发展。那我们知道发展经济学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变成现代经济学当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曾经非常的热门一个学科。我们知道二战以后的发展经济学当时主要的理论是结构主义,认为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当然必须有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要有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那么就必须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的大产业。发展中国家当时发展不齐,向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大产业,他们认为是由于市场的失灵造成的,因此就主张由政府干预的方式去动员资源、配置资源,直接发展现代化的大产业。

可是现在可以讲三代人的时间过去了,实际上表现的情形,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经济体当中从低收入进入到中等收入,然后变成高收入。一个是韩国,一个是我们台湾。从中等收入变成高收入的只有13个经济体,当中有8个是西欧周边的欧洲国家,另外5个是日本跟亚洲四小龙。也就是说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两百多个发展中经济体,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长时期陷入在中等收入或是低收入的水平上面。然后少数几个成功的,除了那八个本来差距很小。亚洲这五个经济体,他们的发展政策在推行的时候,从当时的主流理论来看,都是错位增长。因为主流理论主张进口替代其发展现代化的大产业,才能够赶上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可是我们知道日本跟亚洲四条小龙,是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开始,然后推行的是出口导向政策,不是进口替代政策。

理论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现在回顾起来,主流理论似乎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因为它在说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落后?转型中国家为什么没有效率?好像可以说明得非常清楚。你比如说转型中国家,认为转型中国家效率很低,是因为政府干预太多,在干预当中会造成资源错误配置等,这个理论来讲,讲得很清楚。从发展的理论来看,好像也讲得很清楚,你要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你必须有那样的收入水平,就必须有那样的生产力水平,那你就必须有那样的产业技术水平,这些似乎都可以说明得非常清楚。因此,有相当大的说服力。

但是,以主流理论来改造世界,到现在为止基本都失败了。到现在还没有看到一个发展中国家或是转型中国家,根据主流理论去制定发展政策成功的,或者根据主流理论去制定转型政策成功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根据主流理论制定发展政策和转型政策,好像可以把问题看得很清楚,但作为行动的依据都是失败的。我想最主要,主流理论从近现代开始,从18世纪开始,多是在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是以发达国家的经验做参照系。你比如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1776年,在1776年的时候,英国当时已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我们知道理论的适用性决定于条件的相适性。发展中国家的条件跟发达国家的条件很大的差异。因此发达国家的理论不见得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更何况,在西方说明主流理论,就像时装一样,是一个潮流,这一段时间这个主流理论,隔一段时间又被另外一个主流理论替代。拿发达国家的主流理论作为参照系来看发展中国家,即使这个理论,道理哪一个理论是真的能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参照系,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

所以我觉得,作为中国的学者以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如果我们想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现代化,那么我们的职责应该是从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自己经济实践当中的成功跟失败去了解这个成功跟失败背后的原因,来总结我们自己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应该更能够揭示问题的本质、成因跟解决之道。

我个人可以讲说在这个方面做了一点尝试,从94年发表,《中国的奇迹》,今年正好20年。在《中国的奇迹》这个基础之上提出新结构经济学,也是一个延续。希望这样的努力能够对中国的改革发展的现象做比较好的解释,以及中国怎么样去进行这个改革的深化提供一点参考。

我在强调新结构经济学的时候,提出新结构经济学的时候,我提出回归亚当斯密,但我不是倡导回归到《国富论》,我倡导回归到亚当斯密的研究方法,我们知道《国富论》的全称是把他的研究方法讲出来的。也就是说去研究要研究对象的性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根据这个性质跟原因的研究,来得出你的结论。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是经济发展赶上发达国家,达到它同样的收入水平,发展水平。那我们知道经济快速发展是一个现代的现象,因为就是在西欧那几个现代的发达国家,在18世纪以前,人均收入的增长是非常慢的,根据经济史学家的研究,在18世纪之前西欧这些国家人均收入的增长,每年只有0.05,也就是说要1400年,人均收入才能翻一番。从18世纪初开始到19世纪中叶,人均收入的增长,从0.05%变成1%,人均收入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从1400年降低为70年。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15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那么西欧跟西方的这些发达国家,人均收入的增长又翻了一番,每年2%,人均收入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从70年降低为35年。

这种快速增长的现象背后的道理是什么?我想我们知道工业革命以后,技术不断的创新,新的更高附加价值的产业不断涌现,这个技术的创新跟新产业更高附加价值的涌现,让劳动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收入水平也才有办法不断提高。

随着技术的创新,产业的升级,生产规模、资本的不断深化跟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张,在基础设施以及各种制度安排也必须不断完善,这样的交易成本才能够不断下降。

所以我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什么?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是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这个结构变迁包括技术、包括产业、包括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制度安排的结构,无论变迁有多长。

如果说我们要理解一个发展中国家怎么赶上发达国家?我们了解到现代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我们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技术,它的各种制度安排等等结构,它的决定因素是什么?然后什么东西来导致这个结构变迁?我们必须去回答这个问题。

我个人看法是,发达国家他所有产业跟技术的结构都是资本相当密集,以及他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法律、金融、包括基础设施,都跟他相适应。而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他的产业结构都是在与资本密集的或者劳动很密集的,然后他的金融、法律又是跟他相适应的。我觉得他的决定因素,是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不一样所造成的。因为要素禀赋跟他的结构,决定一个国家在每一个时点的总预算,在资本相对多、劳动力相对少的状况之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是他的比较优势,是他的竞争优势的依据。反过来,一个发展中国家,资本相对短缺,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源密集型产业,是他的比较优势,也是他有竞争力的所在。

在这样的决定因素中,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收入水平上要赶上发达国家,当然,必须是在产业结构上赶上发达国家。但是因为产业结构是内生决定于他的要素禀赋结构,因此,在产业结构赶上发达国家之前,他的要素禀赋结构必须先赶上。如果要素禀赋结构赶上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自然会赶上发达国家。相应的,基础设施跟制度安排,也会有相应的完善。

这是一个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跟决定因素。

由于结构是内生与要素禀赋,一个发展中国家还要实现一个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赶上发达国家,必须最快速地提升他的要素禀赋结构。怎样最快速度的提升要素禀赋结构?就是在每一个时点上,根据你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因为根据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你会有最强的竞争力,可以占领最大的市场。

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能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在产业升级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已经有的成熟的产业跟技术,有这个后发优势。这样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速度,可以比发达国家快。那就能赶上发达国家。

但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这是一个经济学家的语言。怎么样变成市场自发的选择、企业自发的选择?那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价格体系。这个完善的价格体系必须有完善的市场为基础。但是现代经济增长,本身是一个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在这个结构变迁过程中,你必须有先行者,先行者会有很多外部性,并且你在产业技术升级过程中,必须有基础设施跟制度完善,这不是企业家可以内生于他的决策的,可以内化于他的决策的。所以必须有外部的协调。也就是政府的协调。很多私营企业在同一个领域做相关的投资的改善,有的就必须由国家提供。所以除了有市场的完善,还必须有有的政府。

从这个角度,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主流经济学界结构主义失败,因为他想帮助指导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资本密集型大产业。在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他企业没有自身能力,除非国家直接动员资源,并给予这个产业里面企业保护补贴,这样才能发展起来。所以市场失灵,在当时所谓的市场失灵,其实是内生力,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我们看到在发展中国家资源的错误配置以及由于这种扭曲造成的寻租行为。新结构经济学对这个解释得很清楚。

新自由主义转型经济学也失败了。我想失败的原因,是他忽略了当时很多的扭曲式内生。是为了保护补贴那一大批违反比较优势的大型企业。如果把这些补贴取消掉,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就要倒闭,造成大量失业,就会造成社会不稳。而且那些大型企业因为没有新结构的这种思想,而被认为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因此,你即使私有化以后,也不愿意让他倒闭。这样就还要继续补贴这些没有自生能力,违反比较优势的大企业。导致的结果,私有的时候,寻租的积极性会比国有的时候的寻租积极性更高,并且导致收入分配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那么这种新结构经济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转型过程中达到稳定跟快速发展,多是渐进的双轨制。因为他承认我在经济中有一大批大型的,违反比较优势的大企业。如果不给他保护补贴,他必然垮台,那么在转型过程中,就继续给他必要转型期的补贴。同时,放开原来受到抑制的、符合比较优势的现代化的劳动力密集型的这种中小企业进入,并且因势利导,提供帮助。所以在过程中能达到稳定、快速发展。但是付出的代价,就是为了保护原来违反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的大产业而进行补贴,这种扭曲的结果就会导致收入分配的问题、腐败的现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随着资本的积累,然后要素禀赋的提升,原来违反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渐变成符合比较优势,原来保护补贴是雪中送炭,现在变成锦上添花,要消除它就必须把保护补贴消除,也就是必须深化改革。

时间有限,我做一个简短的结论。

我想,理论是为了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但更重要的,希望从这种认识,去改造世界。要改造世界,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中国的知识分子是追求中国的现代化。但是实际上任何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跟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一样有抱负,是为了帮助他们国家的现代化。但是从绩效来看,200多个发展中经济体,真正实现他们国家社会现代化的,非常少。原因在于什么呢?因为我们太相信主流理论。主流理论来自于发达国家,这种理论在发达国家本身就不是说不变的真理。因为它是不断被扬弃的。也就是说,他对发达国家的现象,不见得就都能解释。这是主流理论拿到发展中国家来看,更容易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现象,经常会出现“好心干坏事”的现象。

所以我们追思杨小凯,最重要的,还是认识到我们要国家的现代化,我们要中国经济学科的发展,必须我们自己来认识中国跟发展中国家他的现象的本质是什么,他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他的成功跟失败背后的道理是什么。这样提出来的理论,才是对人类知识进步的贡献。这样提出来的理论,才能真正推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

谢谢。(本文为凤凰财经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否则追求法律责任)

相关专题:纪念杨小凯逝世十周年讨论会

[责任编辑:zhaoch]

人参与 评论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6067600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