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新常态下的海外并购机遇


来源:经济观察报

马蔚华

我们当下议论最多的是经济的新常态,老常态大家都比较熟悉,是过去中国连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长在9.8%。而支撑高增长的因素,人口、资源、能源、环境、土地等中国独有的红利已经不可持续了。我们说的“新常态”是今后不可能再有那么高的增长,可能从9.8%左右降到7%到8%之间。甚至有时候会在7%,这叫新常态。不是简单的一个数字的概念,其背后不仅是经济速度的变化,更多的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路径的切换,还有现有制度环境的改革。这些是新常态存在的重要的原因。

全世界发展快的经济体经历30年的高速增长以后,几乎没有不下降的。美国、日本、韩国包括中国台湾地区等,经过高增长后经济增速都降到了4%或者是4%以下。新加坡的财政部长跟我说过一句很刺激人的话:“中国过去30年确实令人瞩目,但是对新加坡来说没有什么挑战,因为中国都是低端制造业”。我觉得大家还要关注速度背后的GDP质量。现在7%的GDP,如果是有竞争力和技术含量的,那么7%是不低的。

“走出去”的新拐点

那么,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机会点在哪里呢?有很多,比如“十二五”期间新兴产业的增长机会,平均增长应该超过20%;第二个是城镇化的机会,2.6亿农民工进城,这个巨大的变化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的机会,城镇化会从两个方面扩大经济增长的动力:一个是投资方面,另一个就是消费。城镇化是我们未来二三十年经济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力;第三个是中西部崛起,中国现在叫“中部崛起”,之前叫“西部大开发”,现在看来中央的这个政策已经起到了效果,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这几年,劳动力人口红利的减少,中西部的发展机遇大了,这两年中西部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是远超过沿海的。当然还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基于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相应供应链和产业链再造的产业,比如阿里巴巴等。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打破垄断,带来的公平的市场竞争机会,这是明确的动力源泉。

我现在主要讲另外一个重要机遇——企业“走出去”的机会。今年有很多鼓舞人心的拐点,比如继去年第三产业总额超过了第二产业之后,今年上半年消费的贡献率也超过了投资资本的贡献率。很重要的是最近几年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速度一点也没有放慢,中国现在成为一个净资本流入的国家。近5年来,中国的海外并购增长了5倍,在2011年中国的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日本。当然中国还处于国际化的初期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资金只相当于美国“走出来”资金的十分之一。而且中国企业走出去60%在亚洲,进入西方国家的项目还是步履艰难。况且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倾向于资源、制造业、贸易、工业等等,还很少进入技术层次比较高的领域,另外劳务输出仍是中国“走出去”的重要部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很多水土不服的地方。比如说我们跨国竞争的能力,这个可不是容易提高的。有一个跨国公司跨国力指数,中国仅仅是14%,这个不仅低于发达国家100个跨国公司61%的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100个跨国公司38%的水平。这个指数是一个管理能力的象征,也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风险很大。过去20年,真正成功达到预期效果的海外并购不到50%,而且70%的海外并购是失败的,这也符合全球的规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中国金融体系的支持不到位。到目前来说,中国企业“走出去”单靠国内资本的支持是不够的。中国的银行业国际化最近几年虽然步伐加快,但是金融体系在当地实力的增强可不是一朝一夕的,还要有一个过程。现在几大国有银行“走出去”的速度加快,但都是在初创时期。企业海外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还得靠当地的银行或者是跨国的银行。特别是除了银行之外的的资本支持。所以,往往是在并购的过程中,企业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持而不得不放弃机会。

再有就是制度的保障问题,我们到现在还没有一部系统的海外投资法,需要建立法制的保障。在管理体制上,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存在多层管理的问题,审批的流程也比较繁琐。所以企业非常期待,政府高层能加大市场决定的力度,应该更多的让市场决定,减少政府审批程序,就像上海自贸区那样。

而从微观层面上说,西方国家的企业资产负债表,一些跨国公司情况出现了恶化,流动性不足,经营困难,特别是像欧洲,金融系统的坏账大量地增加。外国人特别希望中国把钱给投资进去,来使资产负债表增加流动性。所以这也是发达国家需要我们去投资的一个好时机。另外新兴市场QE退出以后,资本大量回流,所以这些新兴市场也需要外来资本,他们把目光盯向了中国。最近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我觉得重要的原因是印度也希望中国能够加大投资。

清晰战略仍是重中之重

其实,企业“走出去”简单说有三种形式。一是中国到海外设立公司,二是与别人合伙设立公司,第三是并购国外的公司。形式很简单,但全世界并购市场,成功率不到30%,绝大多数是失败的,企业整合和文化融合的因素是其中主要的原因。一般来讲,企业“走出去”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这是老生常谈的,但是很重要。就是一定有一个目标,你到底要什么,是要资源还是要市场?第二个要抓住目标和时机。而且在一定的时机下做到这一点也不是很容易,吉利收购沃尔沃时,李书福就做得很好。

我分享一下招商银行的海外发展情况。当时我们要在美国设分行,那时美国联储的主席跟我讲,说马行长不是招商银行不够优秀,是周围的监管环境有问题。中国还没有反洗钱的法律,还没有严格的监管制度等等。后来费了很多周折,2007年11月,招商银行在纽约的分行开业,是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审批之前进入美国市场的先例。开业当天纽约市长说,我们的银行在倒闭,你的银行在新生,你们就是纽约冬天里的春风。

在2008年招商银行完成了全资收购香港永隆银行的案子,是香港十多年来最大的并购。永隆银行在香港有75年的历史,是一个家庭银行,为什么要并购?战略上招商银行是个以零售见长的银行,而且我们是在深圳毗邻香港,我们不可能不把香港和大陆连在一起做。而在香港成立了分行,只是做批发业务。在香港这个成熟的市场要挤上去谈何容易?那么做零售,一个一个的批支行网点,也需要很多年。永隆银行有50家分行,有75年历史,又有综合管理的牌照。国内几大银行都去竞争,后来国家又进行协调,最后只剩下中国的一家国有银行和澳洲的一家银行,还有招商银行,总共三家。

我们是用一种策略,就是收购以后保留永隆银行的的牌照。现在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香港永隆银行的牌照是在香港经管局颁发的,在发达成熟市场是很认可香港的监管的,我们再去国外申请开业就相对容易了。而且这个牌照同时对稳定75年银行的高管和员工是非常重要的,谁也不希望经营了75年的公司,就这么烟消云散。

当时招商银行并购永隆银行,我们当时是叫做业务联动,“内保外贷”,“外保内贷”。因为在香港客户很多都是在珠江三角洲,而珠江三角洲又是招商银行发展成长的重要根据地。所以我们把香港的客户介绍到内地,内地的客户介绍到香港,进行联动业务。后来我们把内地的信用卡业务和香港的信用卡业务连成一体,之后业务扩展到在香港的理财、投资、移民、港股投资、网上预约跨境服务等等。而这些现在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业务市场越做越大。所以这几年招行的业务增长非常快。因为永隆银行是有全牌照的,全牌照可以综合化经营,这样有更多的空间来推出更多的产品。并购就是要迅速地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把两者优势整合融合,就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这五年招商银行总资产翻了一倍还多,而且无论是资产负债、盈利增长都在香港同业中名列前茅。现在从成绩来看,招商银行成为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非常好的合作平台,特别是零售业,在国内是走到前列的。

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增加,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为你的客户配置资产,增加财富管理能力,招商银行并购的永隆银行,起到了国内银行不能发挥的作用。所以,清晰的战略的确非常重要。

海外并购的三把钥匙

收购就是这样,有很多惊涛骇浪,你要看准方向,坚定不移。有很多的案例,比如说王健林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等等,特别要提的就是李书福收购了沃尔沃,就在8月份李书福收购沃尔沃的成果显现出来了。他自己收购以后投入了100多亿美元,真正的产品出来了,一个新款的吉普车,大家过去认为沃尔沃是最安全的,我看过沃尔沃的汽车博物馆,它是有辉煌历史的,但是这几年它的样子越来越不好看。李书福就把模样比较丑的汽车打扮得非常漂亮,现在是混合动力,将来是无人驾驶。我代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也参加了它的全球首秀,该产品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

李书福的成功,确实是中国企业家在海外收购国际品牌的成功,而且是百分之百拥有这个品牌。他把价格压得很低,战略也很实际。他选择的时机正是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当时福特汽车急于撤出沃尔沃,它撤出很多人要进去,为什么非得选择把价格压得很低的李书福呢?李书福最大的一个杀手锏就是中国市场。

当时并购的时候,我作为李书福的朋友给他提出了三个必须重视的问题,一是搞定工会;二是解决好文化融合问题;三是要有源源不断的后续资金。当时在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经济对全球汽车产业的贡献率达到50%,中国汽车全年销售量2000万台,20%就是400万台,李书福表示要实现了20%的贡献率目标,就全球销售第一了。只有销售才有利润,只有利润才有福利,当时沃尔沃的工会被李书福说服了。同时,他用中国的文化、人情味感染了沃尔沃的CEO。吉利收购沃尔沃后,沃尔沃也完全交给瑞典人自己管理。事实胜于雄辩,今年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确实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市场。

我一直讲,并购不是理论问题,是实践问题。如何把握实践时机,这都是智慧和情商的考验。收购以后怎么样使被收购企业能够在三年内或者是五年内来用事实来阻挡质疑者的?我觉得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政策日益宽松,是企业走出去的绝佳时机,而且国外的市场大有作为,但是我们必须头脑清晰,学会怎么样去应对国际市场。

(本文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机遇”论坛提供,有删节)

[责任编辑:zhangxl]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最高13%

凤凰金融-安全理财

凤凰点评:
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近一年

13.92%

混合型-华安逆向策略

凤凰点评:
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