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黄剑辉:构建中国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新型驱动力


来源:中国证券网

目前的制度也约束内生需求,比如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制约居民收入增长,还有养老、教育失衡也造成影响。分析完他们的经验教训再看一下中国未来有什么样可以增长的空间,我们从供给端入手从实体经济分析而不是从消费、出口、投资分析。

黄剑辉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黄剑辉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今天给大家报告的主题是构建中国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新型驱动力,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35年发展到今天,未来的路径如何实现更好地可持续发展,也是摆在面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3年12月份成立了中国新供给经济学人论坛,提出的指导思想求真务实融汇古今,开放包容贯通中西,把古今中西的经济学思想进行很好的融通,重新构建中国自己的经济学,以这个为使命。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2013年中国的GDP已经达到56.88万亿人民币,人均GDP6800美元,按世行标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标准。展望未来新的35年我们国家确实像社会各界关注的,增长动力有所减弱的态势,如若应对不利确实有面对陷入中等收入陷井的风险急需构建新的增长战略。我们认为,通过系统研究提出来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作为根本发展目标,而GDP只是其中一个统计数据,提出新三驾马车的概念,从实体供给端来推动中国的改革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制造业、工业、服务业现代化,通过改革形成新的制度供给,来作用于实体经济端,解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制约,来提升要素供给就是原来土地、人力资本要素供给的效率,盘活存量。同时新的制度供给创新动力,实现要素驱动多轮驱动的发展,提出改革开放创新创造生产应收供给端入手的新三驾马车,基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供给管理取代短期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需求管理是人生病之后偶尔吃点药不能作为主打,需求管理是辅助性的,主次搞清楚,不断提升要素配置的效率拓展市场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谈未来的增长动力先要回顾我们过去改革开放35年是怎么走过来的,原来的动力是什么要分析一下。第二,这些动力为什么会面临缺失问题。第三,国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什么样的经验教训。第四,实现未来增长空间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可以增长。第五,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政府如何去着力才能实现空间的释放和增长。改革开放35年的动力源泉和机制是什么,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核心的一条改革了中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突破了原来计划经济的模式,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市场体制。第二通过制度改革促进社会供给的增长,形成了门类比较明确、分工明确、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使得各要素市场得以建立。第三,从需求端看,通过改革开放使居民的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人均消费支出随之增长,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需求端释放了潜在的需求。这是内生方面。外生方面观察过去35年中国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开放进程,第一阶段是1978年到1991年,通过改革外贸的体制放宽外贸经营权。第二阶段1992年到2001年,降低进口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第三阶段,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国全面融入全球贸易进程,使得中国的发展实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入国外的技术、管理、人才,使得要素也是变成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很好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产业结构调整契机,实现了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这个是外生方面。

从现在这个时点看一下中国原有的动力是如何有所缺失的,第一方面,从现阶段来看要素供给面临短缺问题,比如劳动力已经面临拐点,资金供给面临下降,虽然现在外汇储备很高,居民储蓄也很高,但是随着人口红利的下降,储蓄的倾向增长率我们认为有下降的趋势。另外资源环境因素比较强化,这两天雾霾非常严重,大家深有体会。这种情况下一味去靠扩大货币政策,我不同意经济下行这个说法,根本不存在下行问题,现在只是回到一个正常状态,不能拿2010年、2011年刺激出来的两位数的增长作为一种常态,现在7%—8%有质量的增长是非常好的增长,无需过度刺激。

第二,受制度的制约,主要要素价格没有实现市场化,这个非常影响要素的有效配置。比如劳动力方面、资金方面、土地方面,重要的能源资源价格没有实现很好的市场化,这个对影响我们的要素配置、要素供给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制度造成的行政垄断大家都有切身体会,抑制了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

第四,目前的制度也约束内生需求,比如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制约居民收入增长,还有养老、教育失衡也造成影响。

外生因素有三方面需要关注,2008年以后国际市场的需求有所减弱,2008年欧洲透支消费支撑中国30%以上的出口,这种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全球提出再平衡,再平衡的情况下我们难以想象中国的出口怎么可能会会回到2007年之前的情况,需求减弱是总体的趋势,美国财政也在紧缩。第二,中国可利用的外资增速下降,07年之前中国加入世贸以后美国资本国际流动的资本增速比较高,属于金融危机以后银行的态势还有资本输出的态势都明显减弱,中国可以利用的外资也明显下降,最近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今年中国的资本输出已经超过外资,这是标志性的事件。第三,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过去模仿式的制造业山寨版的制造业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中国的产业已经逐渐到了比较中高端,由中低端到了中高端,中国到了进入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你很难说简单去买一个什么样的技术,特别高端的技术欧美也不会卖给我们,这个是很重要的转向创新驱动的根本原因,这是外生方面。

中国内生、外生两个因素,我们国家正在以巨大的惯性沿着粗放型的发展,过去所谓上行也好下行也好,两位数的增长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低质量一味鼓励过度的浪费性的消费,我认为是没有太大的意义。不应该沿着这种粗放式的轨道靠货币政策的放松简单去把经济又打回到9%、10%,这种政策我认为不能再持续了。但是又面临着动力缺失的问题,所以需要很好地应对通过两方面。如果要应对的话,观察一下国际上其它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他们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样的经验有什么样的教训,这个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必然有很多启示。从拉美国家比较典型,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他们的教训有几个方面,不能依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及时转变体制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第一,不同阶段体制方式必须有所调整。第二,科技发展创新缺乏动力。创新能力不够,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上不去,只能停留在这个阶段而且失去竞争力。第三,没有很好平衡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第四,制度变革严重滞后。第五,收入分配不公平。我在《财经》写过一篇文章,把中等收入陷阱分解成五个小陷阱分析,第一制度陷阱,制度不能持续优化改革。第二,社会陷阱,收入分配失衡问题。第三,国际收支失衡陷阱,很多拉美国家都是由于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第四,技术陷阱,技术升级上不去,产业无法升级。第五,生态陷阱,和中国的京津冀华北地区不断持续高雾霾的情况,水污染、土地污染的情况,如果不改变,这种情况下还想怎么发展?生态有非常强大的制约。世界上近一百年来只有13个国家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他们有什么样的经验?对我们有相当的启示。

第一,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第二,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第三,要素供给的质和量始终跟上发展的需求,人力资本、自然资源这些要素供给的数量指标必须跟上发展的需求。第四,高度重视分配收入问题,促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分析完他们的经验教训再看一下中国未来有什么样可以增长的空间,我们从供给端入手从实体经济分析而不是从消费、出口、投资分析。从供给端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九大空间,可以很清楚看到,空间非常巨大。2013年人均GDP6800美元,到今年8000美元左右,人均GDP只有8000美元的国家,住房、医疗、教育、生态多个方面其实都是有效供给不足。为什么出现行路难、坐地铁难、上学难、上学贵、住房难,这些难背后是什么?有效供给不足,并不是需求不足,没有需求不足的问题。人均6800美元的国家怎么可能有需求不足?只有有效供给不足,进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具体来看,城镇化发展,现在中国城镇化率只达到53.6%,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第二,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的制造业还是中低端为主,中高端占比比较低,粗放式的制造业有总量缺乏质量,这个有很大的升级空间。第三,基础设施升级空间还很巨大,很多人动辄批评铁公基,这个是不对的,发达国家的综合交通体系,地铁、高速路、机场所有这些方面到日美德看一下,中国哪怕北京、上海的水平比起发达国家基础设施的水平差得远,更不要说中国的中西部。建更多的路,修更多的地铁,增加有效供给这个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从服务业来看,2001年加入WTO实现制造业的对外开放,但是当时比较保守,在服务业设立了很多壁垒,不让外资进。为什么国外的医院、大学不能在国内创办更好的医院更好的大学实现竞争,服务业越不开放越质量低下,服务业的升级有很大的空间。还有农业现代化,以家庭农场、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发展模式离以色列、美国的现代农业非常大的空间,没有太多人关注去研究农业如何现代化。还有环保产业有非常大的空间。很多人拿小经济体,韩国、台湾这些小经济体几十年的增长模式分析中国,不适合,东中西发展差异巨大。像湖北省不要说去学日本、德国,如果能赶上江苏、浙江的水平,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空间?区域协调发展有巨大的潜力。消费升级问题,海外投资空间巨大,我们自己外汇储备很巨大,但是使用尚不稳定。

刚才谈到空间问题,如何使潜在的空间得以变成美好的现实?以高质量的新制度供给,新供给主要是谈新的制度供给,通过改革来形成新的制度安排,来作用于经济发展的生产力供给端,实现实体经济更好的发展。

今天的主题就是要新牛市,靠美国QE打货币政策,这个我觉得看上去很美好的软财富,但是它的这种模式不好学,因为情况不一样。人民币有美元霸权吗?没有人民币霸权怎么学美国?我主张学习韩国、德国实体经济立国,制造业立国,这个是根本。而且在2008年这场危机中,韩国、德国纹丝未动,美国那一套学不来,也不是你应该学的。通过改革委核心,构建一个中长期的增长新动力。基本的建议,从供给端新三驾马车改革就是要改革制度,过去谈改革开放说的很多,到底改什么开什么,宾语并不是很清楚。改革就是改革制度,开放的是市场,包括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要不仅对外开放还要对内开放。现在我们国家这次APEC会议有很大的启示,上周在上海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国际方面通过G20、APEC有很好的合作一体化,泛珠三角地区、长三角、京津冀一体化,内部壁垒很严重。第二,创新创造,创新制度创造商业制度,有创新才有创造,通过华为新的手机怎么去取代IPHONE、三星形成新的竞争力,最后落脚到生态改善和生存改善教育医疗改善,着眼于扩大有效供给来拓展市场空间。具体的措施,第一建立将改革开放创新创造生产民生纳入到“十三五”规划,我们国家“十二五”第二章写的是以扩大内需推动“十二五”还是货币派的需求管理,把改革放在倒数第二章。我跟有关领导建议把改革创新放在“十三五”第二章,以改革创新引领“十三五”。开放市场,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空间。完善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从而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过去是山寨版中国制造为主,未来要有更多的中国创造。加强生态产业的发展,加快民生领域的发展,放松管制,在合理监管的前提下适度开放市场,加快棚户区改造,满足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发更多的货币不能把一流的大学搞出来,一流的医院也做不出来,一流的住宅做不出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富民国防领域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政策建议,未来要将生态民生的改善还有环境质量、生活质量的提升作为经济出发的出发点落脚点。萨科齐组织几十号欧美学者写的一本书《对我们生活的误测》,提出来对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第一章分析了传统GDP的问题,第二章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和生活质量的提升问题,第三章实现可持续和环境的发展。

以改革、开放、创新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运用中医原理,强身健体,把实体经济做强。

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着眼于马拉松式的长跑,而不是靠短期刺激性的货币政策,更多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提升竞争力把这个作为根本。不久前IMF公布一个指标,说到中国已经世界第一,这个固然是反映了我们国家一定的进步,但是未来我们国家强国之路还需要大家来共同努力。从经济学发展的角度,一流的强国需要一流的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中国马上也要发展,PE也好,汇率法也好,都会成为全球的第一大经济体,如果没有意外的话。第一大经济体必须有中国自己的经济学理论,而不能简单用西方的东西完全解决我们现在的问题。按照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深化改革、法制中国的方针,需要融汇古今,开放包容贯通中西,弘扬传统中华的精神,打造中国自己的现代经济学,中国版的经济金融学书写21世纪中国人的金融经济学梦想。

谢谢各位!

(黄剑辉)

相关专题:第十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

[责任编辑:chenjz]

标签:人口红利 QE 中国城镇化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最高13%

凤凰金融-安全理财

凤凰点评:
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近一年

13.92%

混合型-华安逆向策略

凤凰点评:
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证券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