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起底债市风暴:更大蠹虫在一级市场

2013年05月01日 09:55
来源:中证网

0人参与0条评论

打二级市场苍蝇,更要打一级市场老虎“政府兜底”痼疾不除,债市灰色潜规则难消.

清剿债市蠹虫

债市黑幕屡被掀开一角,但都被轻轻放下。为何这次是审计署掀起监管风暴?而不是金融直接监管部委,这本身就值得深思。此次风暴漩涡在二级市场,而更大债市蠹虫却在一级市场,他们能被揪出来吗?

作为中国最大有价证券市场的主管者,面对近期银行间债市爆出的连串弊案,中国人民银行试图以更多实质性的举措向公众及高层证明,他们有能力约束银行间债券市场上那些捞取个人私利不惜触碰法律底线的胆大妄为者。

4月24日,央行召开银行间债市监管高级别内部会议,对近段时间以来,部分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因通过银行间债市丙类账户违规交易实现个人利益输送,而被公安及审计机关查处的情况向各主要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作了通报。同时,央行亦要求各银行限时对债券交易违规情况进行清理和上报,并酝酿对债市中可能滋生违规交易的“代持”行为出台新管理规则,而对违规交易频频借道的“丙类账户”逐渐取消和升级。

此次内部会议关注度甚高。从三周前,一场看似骤然而起的银行间债市监管风暴,令市场挤压了太多的疑惑、流言乃至恐惧。而作为直接监管者的央行,却保持着耐人寻味的沉默。

掀开债市黑幕的是较少介入金融市场监管的国家审计署。

伴随中信证券杨辉、万家基金邹昱、齐鲁银行徐大祝等多人,因卷入债券市场利益输送弊案而被警方控制,部分消息灵通的市场人士亦已得悉,此次监管风暴的源头并不在传统的“一行三会”。

“怎么这次是审计署跑来管银行间债市的问题?”

4月中旬的一个午后,一家公募基金固定收益部门负责人,对彼时已经全面发酵的债市监管风暴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不同寻常的监管行动发起者,前述落马者在债券市场上的深厚资历和重量级身份,以及高层批示督办债市案件的传言,也令市场的恐慌情绪几乎达致沸点。当《环球企业家》记者向业内人士询问上海某大型券商固定收益部总经理的联系方式时,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均是:“他也出事了?”

4月19日,在例行的新闻通气会上,针对债市监管风暴,证监会成为一行三会中首家做出正面回应的监管机构。证监会称,坚决反对券商、基金进行债券类或权益类的证券代持,并将在业已开始的针对基金公司的专项检查中,“重点关注”此类行为。同时,亦有媒体报道称,证监会要求券商基金在接下来的一周,上报详细的债券代持状况,以便展开专项检查。

接下来的几天内,易方达基金马喜德和西南证券薛晨,则成为债市扫黑中新曝光的落马者。尽管马喜德所涉案件极有可能与本次监管风暴并无直接关联,但在此敏感时点上,他被提起公诉的消息,仍为人们揣测中的更为庞大的监管行动,起到了“极好的造势效果”。

不过,4月24日央行内部会议的召开,却以一种颇为戏剧性的方式,几乎改变了事态的进程。在这次会议上,包括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内的央行官员,一方面如市场所预期,对下一阶段银行间债市的整顿做出部署,但同时表示,在未来的整顿检查中,“发现新的问题,争取公安和审计部门的从宽处理”。

如此强力的安抚讯号,似乎意味着原本激烈的债市监管行动将就此趋于平缓,进而再次上演颇具中国特色的“监管调和”。

可是,风浪真的就这样过去?抑或,这只是为监管节奏的下一次切换进行铺垫?国家审计署和公安部介入债券市场监管的真实动因和法理依据何在?审计署又是靠何种手段,实现本轮监管的“捷报频传”?这两大部委未来又将在债市监管格局中扮演何种角色?本次监管风暴又将对中国银行间债市乃至整体债券市场的发展,构成哪些深层次影响?

一个更为尖锐的问题还在于,目前被曝光的多数弊案,几乎均指向银行间债市二级市场,而对牵扯利益更多也更容易出现利益输送违规行为的银行间债市一级市场和一级半市场,虽也被审计署列为审计重点,但目前,无论是审计、公安还是央行,均未有实质性的惩戒行动,这种只拿交易人员开刀的做法难免引发“打苍蝇不打老虎”的质疑。而出现此种吊诡局面的原因究竟在于何处?

或许对监管风暴由策动到高潮的真实过程进行重现后,可以从中发现一丝端倪。而现在,或许正是对此起底的最佳时刻。

审计“新大陆

“开展债券市场,尤其是银行间债市的金融审计,对我们的意义,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位国家审计署派出机构人士表示。而这块“监管新大陆”的发现,则可上溯至2010年。有意思的是,审计机构注意到银行间债市,在一开始则有几分无奈的意味。

“从2008年开始,传统的金融审计业务中发现的案件线索,可谓直线下降。像贷款诈骗、违法放贷,原来都是出案件的雷区,可近几年几乎没有新发案件。”一位接近国家审计署的交易人士称,“于是,从2010年开始,审计机构开始将金融审计的重心,从传统信贷业务,转向银行间债市、证券IPO、信托业务、外汇交易等全新业务领域。”

其中,银行间债市成为被审计机构率先突破的领域,而实现这一突破的,是国家审计署驻上海特派员办事处(下称“审计署上海办”).

“能率先在银行间债市打开局面,一方面是银行间债市交易行为的标准化程度较高,比较适合开发出可推广的审计模型,另一方面,也和债市违规者违法成本低,违规行为过于嚣张有关。”前述接近审计署的人士表示。

审计署上海办在银行间债市收获的第一条“大鱼”,是当年由金融审计二处查出的一起非法获利达两亿多元的银行间债市案件。在这起案件中,六家皮包公司正是通过开设丙类户,在与金融机构内部人士勾连的情况下,以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的价格,对债券进行低买高卖并从中牟利。而这一违规路数,在两年后的本轮监管风暴中,依旧频频被爆出,在某种程度上,显见违规者们的“毫无长进”和有恃无恐。

不过,在开拓银行间债市这一审计新大陆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同样遭遇了目前仍旧在债市中颇为流行的一大质疑:审计署凭什么能够介入债市监管?

在上述两亿元债市弊案中,由于违规者债券交易资金结算及划转涉及多家机构和20多家银行,部分机构还在其他省份,就有银行向调查人员表示,该报的数据,都报给了银监会和央行,“你们怎么也来查?”

其实,据审计署人士介绍,按修订后的《审计法》,审计署进行银行间债市不仅于法有据,其在金融领域所获得的审计权限,更远远超出市场的传统认知。按照《审计法》规定,审计署不仅有权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的金融机构开展审计,而且对于国有资本不控股但“占有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同样有审计权。

不止于此,审计署还被赋予“延伸调查”权。一位要求匿名的审计署人士称,这些法规赋权,不仅将中国大陆绝大多数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置于审计署的审计范围之内,同时还使得审计署能够“跟踪金融业务流程,直接实现跨行业、跨市场的全程监管”。

也正是基于强大的审计权限,以及相比之下原有债市监管体系的制度性缺陷,初战告捷的审计部门很快发现,在摸索出相对成熟的审计方法后,银行间债市所蕴藏的“审计潜力”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原有的监管机构,确实难以实现跨部门监管。所以少数金融企业员工利用银行、券商、基金乃至信托与丙类户皮包企业间的跨行业债券交易,进行利益输送,几乎到了明目张胆的程度。”前述接近审计署的交易人士指,“这也让审计署办案的难度没有那么大,违规行为的伪装很少。”

清剿秘诀

进入2011年后,审计署上海办的银行间债市审计经验,开始逐步在全国审计系统内部推广开来。而几乎与之同时发生的,则是中国银行间债市在市场规模上的放量增长。

整个2011年,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新发债券募资总额达到6.8万亿元,债券交易总规模则达到165.9万亿元,银行间债市的债券托管规模也占到中国债市的95%以上。日渐成熟的审计手法,以及愈加广阔的审计空间,以及依旧对危险浑然不觉甚至筹谋大展拳脚的“债市蠹虫”,一场监管风暴所需要的客观条件均已齐备,唯一所欠的,则是来自更高层的监管意志。

“在上海办的经验推广之后,不少地方的审计部门也都查出并向公安机关移交了一批债券市场案件线索。有的地方,2011年移交线索的经济案件比前五年的总和还多。其中很大比例来自金融审计,尤其是债券市场。”一位前国家审计署官员证实。

审计署2011年债市监管的战绩,不只体现在查获案件的数量上,更体现在调查案件的类型上。本来是从债券二级市场交易介入债市监管的审计署,亦在此时将注意力放在违规空间更大、牵涉灰色利益更多的债券一级市场。而相比于违规路径较为简单的二级市场违规,一级市场上发行承销环节的违规行为、违规形势更为多样化,查处难度也更大。

2011年11月,一场主题为“金融综合经营风险防控与审计方法”的内部研讨班在北京悄然开班,参会人员包括审计署金融审计业务人员及央行、银监会代表。这一研讨班的举办也意味着,审计部门已经对综合性金控平台审计以及债券市场审计,建立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审计模型。也恰是这一套审计模型,直接导致江海证券张守刚、杨辉、邹昱等人违规行为的现形。

审计署针对银行间债市的审计方法,基础都是价格公允性原则,具体又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针对一级和一级半市场的专项审计方法。由于债券发行时主要采取相对市场化的招投标机制,遴选承销商。于是审计署就将各家机构的投标数据和最终中标数据调出比对,将“投标价最为精准”或通过应急投标等非常渠道中标的机构作为初步筛查对象。随后,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跟踪这些机构手中这些中标债券的交易路径。

“这个时候重点是看有没有丙类户参与这些中标债券的倒手,比如有些银行和基金都买不到的券,丙类户却能买到,而且在一两天之内立马转手,赚取高额价差的情况。那我们就会把这个丙类户圈出来。”前述审计署人士透露。

调查进行到此时,审计署“延伸调查”的权力即开始发挥效用——通过调阅目标丙类户的工商注册信息和账户交易状况、丙类户控制人的身份信息,审计署得以核查丙类户控制人和债券招标企业、相关金融机构人员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和经济往来,最终验证这些金融机构内部人员是否存在以违规操作攫取私利的行为。

审计方法的另一部分指向的则是二级交易市场,其与一级市场审计方法最大的差异,在于审计介入的切口由招投标数据变成了市场债券交易价格。审计署将交易价格与市场估值存在重大偏差的金融机构作为调查对象,同样追踪这些价格异常债券的交易路径,尤其是丙类户参与其中的状况。随后的流程则与一级市场审计方法类同。

“正是在调查目标丙类户和相关金融机构内部人员联系时,最能体现出这些违规者的嚣张。像证券市场做老鼠仓,违规人员为了掩人耳目,还会拿朋友或者远房亲戚的名义开户。而2011年至现在,调查中发现的很多问题丙类户,工商注册信息上居然就写着金融机构内部人员本人的名字,或者他配偶的名字。”前述接近审计署的人士透露。

据市场传言,江海证券张守刚进行利益输送的丙类户,正是用他本人名字开立,中信证券杨辉的丙类户,则是以其妻子名义开设。但这些传言并未得到公安机关证实。(环球企业家)

债市捕鼠

继万家基金邹昱、中信证券杨辉、齐鲁银行徐大祝、西南证券薛晨等相继“出事”之后,4月19日,有消息传出易方达基金固定收益部副总监马喜德因2008年3月至12月期间的债券投资利益输送行为被公诉,目前处于取保候审阶段。

在4月22日上午易方达基金召开的北上广三地媒体沟通视频会上,总裁刘晓艳表示,公司已注销马喜德的基金经理资格。

在一连串债券违规交易案件被曝光的同时,有关代持、养券、丙类户等的操作手法和具体细节也逐渐浮出水面。这场仍不断升级的核查风暴使债券市场受到空前关注,并引发了业内诸多探讨。

对于这些颇具“创造性”和“自发性”的债券交易方式,是否能因其容易产生利益输送而“一棒子打死”?涉及到银行、券商 、基金等诸多机构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应该如何有效监管?这些机构今后要怎样完善稽查和风控,提前预防而不是被动应对?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向记者透露:“经过此次事件之后,监管层已在制定相应的新规,对‘丙类户’参加银行间债券交易的资格重新限定,并加大了违规处罚力度。”

也许,“谁是下一个”并不最重要,重要的是在更加规范的基础上,迎来债券市场的良性发展。

后知后觉?

4月19日,湖南一家媒体的报道引起了业内注意,报道引述法院庭审情况称,在2008年3月到12月期间,马喜德、蔡国辉等人故意串通、互相配合,多次利用银行、任职公司的35亿资金购买债券,然后再安排长沙摩根公司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获利4900万元,马喜德因涉嫌职务侵占罪被湖南省宁乡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由于曾任职于工商银行的马喜德自2008年5月起在易方达工作,记者遂致电易方达,相关人士当即表示已注意到相关报道,但对事件并不知情并怀疑其真实性,称马喜德在公司正常上班。

但在当日晚间,易方达基金紧急发布公告,确认了马喜德因其个人行为已被公诉并经法院开庭审理,公司决定暂停马喜德的基金经理职务。

21日晚间,易方达基金再次发布公告称,马喜德于2008年5月被公司聘用,其涉案行为发生于2008年3月至12月。根据检察院起诉书,在马喜德所涉案件中,涉嫌损害易方达旗下基金利益的交易有1笔。

根据其交易记录显示,易方达稳健收益基金按99.2921元的全价价格分销买入080010国债,持有5天后于上市首日以99.3564元全价价格卖出该券,相当于以4.73%的约定借贷成本融出资金,基金获益199252.11元。此后四个交易日该国债的中债估值全价分别为99.1142元、99.1664元、99.1787元、99.0512元。根据检察院起诉书,同案人员之后再次卖出该债券获利117万元。

该公告同时指出,截至4月19日媒体披露此事,马喜德本人从未向公司报告其涉案情况。2013年3月11-13日马喜德以亲属病重为由请了事假,因此,其3月11日出庭公司并未发现任何异常。

在4月22日的媒体沟通会上,易方达总裁刘晓艳无奈地表示此前并不知情,否则不会如此被动。

巧合的是,此前的几个案例中,也出现过类似地情况,涉案人员或是因为“个人原因”离职,或是突然不知去向,其所在公司往往都是“后知后觉”。

有业内人士表示困惑:“难道公安部门在‘带走’相关人士的时候并不知会其任职单位?为什么连所涉金额巨大且已进入庭审程序的案件都能‘瞒得住’,涉案人员还能无任何限制地继续上班从事投资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看似“突发性”的事件已经严重影响到相关机构的正常业务。

北京一家中型基金公司专户部人士透露:“易方达基金摊上事儿后,我们抢到了一个大单子。他们正要跟某银行合作债券产品,估计有十个亿以上,但节骨眼上出事,现在估计没有哪个银行的风控委员会会批跟他们合作的项目的。”

自查怎么查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4月19日表态,证监会对于基金公司在债券投资操作中的代持、利益输送等问题,一向旗帜鲜明地保持禁止态度,将密切关注进展。据透露,证监会基金部已向各派出机构下发2013年基金管理公司现场检查方案,将重点关注利益输送、相关交易。另外还会关注基金公司内部机制的建设以及内部控制的执行。机构部也已要求相关派出机构督促券商全面自查。 “这些天都在忙自查这事儿呢。”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监察稽核部人士表示,业内多家基金公司已就债券代持、过往交易展开专项检查。

但在采访中,一位基金经理对记者透露:“现在有的公司在对交易进行核查外,还和基金经理签风险承诺书,出问题由基金经理自己负责,以撇清关系。”

不过,及时发现债券交易中的异常理应是机构自身的职责,那么如何判断一笔交易是否违规?

据记者了解,在基金公司内部,针对固定收益产品都会有一个风险控制流程,它覆盖了各类投资对象的评估、各项交易的合规进行等。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总监向记者指出,重点可以看交易价格的偏离度。

首先,在债券询价环节,基金公司参与询价的交易员要多处询价。基金经理和交易员需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交易,每笔债券交易的价格都不能过度偏离公允价值。

但他也指出:“银行间市场主要是一对一交易,在债券市场进行买卖,价格难免有高有低,20个BP(basis point)应该是合理和允许的范围。”

证监会有相关规定,实际成交价格只能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交易记录要备案保存,随时接受抽查。

其次,可以查交易对手。比如一些基金公司就有明确规定禁止与丙类账户交易,而对于不了解底细的机构也会谨慎选择。

“还要查公平交易,就是同一品种不同组合之间,一级市场分销的分配。”上述固定收益部总监对记者说。

此外,由于债券代持等“养券”行为多会为基金本身带来“无风险收益”,是提升债券基金收益率的有效方式,因此,如在同等市场条件下,一只债券基金的收益情况异常突出,也须多加关注。

缺失的监管

有业内人士指出,一场利益输送的发生,需要金融机构内部交易部门、交易对手方的配合,而且多在“台面之下”,就算是内部稽查有时候也是“走走过程”。此外债券市场存在的很多规则漏洞或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带,也使种种违规行为“防不胜防”。

例如,丙类账户不能联网交易,给代持行为增加了隐蔽性。低卖高买、金融机构通过寻找代持以掩盖亏损的行为,均是利用丙类账户的这一特性而产生。

某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向记者指出:“对于丙类账户的资格和背景审核,同一部门中代理业务与交易业务的防火墙设定,监管部门在对账户背后实际控制人认定的环节上,或许均存有制度性缺失。”

根据债券种类的不同,目前各类债券涉及到的监管部门囊括了财政部 、人民银行、证监会、发改委乃至交易商协会等。

但截至目前,只有证监会对一系列债券违规事件做出了表态,而其它监管部门均“无声无息”。但证监会相关负责人称,在此次债券核查中,证监会并没有参与。

此外在央行方面,目前也还没有类似证监会稽查局这样的专门打击各类证券交易违法行为的机构。不过,此次由公安部出面的执法风暴,或许显示出管理层开始意识到债市统一监管的必要性。

“债券市场处于多头监管的多元市场状态,各市场的准入标准、交易规则、参与主体与监管模式,大不相同,如何联动监管是问题的核心。”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一位人士表示。

但有券商人士告诉记者,银行间债券市场与国外的债券市场模式比较接近,是撮合交易市场,其监管模式不能套用股票交易市场的模式。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与海外债券市场相比,国内债券市场在衍生品市场建设上比较弱。在债券的实际投资中,对代持、养券等交易存在实际需求,国内债券市场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利率互换、远期交易等债券衍生品市场,“疏通源头而不是一刀切地堵”。(财经国家新闻网)

监管风暴发酵 三类资金开户债市为何被叫停

随着债市黑幕事件愈演愈烈,相关监管行动也是一步快似一步。日前有消息称,中央国债登记公司下发口头通知,暂停信托、券商、基金开设债市新户,新发基金和理财产品也将暂停在中债登记备案。

监管风暴发酵

“这是近期监管风暴的其中一环。”华泰证券分析师郭春燕认为,从近期证监会要求各地方证监局对辖区内证券公司的债券代持情况自查并上报,以及央行召集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召开内部会议,重点讨论各大商业银行在债券业务中的内控问题,都显示出债市监管行动正在不断升级。证监会新闻发言人26日表示,将配合相关部门,制订相关规范,共同促进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监管风暴的发酵给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各方带来恐慌,银行间市场成交迅速冷却。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结算日报,自4月18日以来,银行间每日结算总额逐日下滑,从4月17日的1.33万亿元下滑至4月27日的5314.32亿元,下滑幅度超过50%。而债券收益率,特别是信用产品收益率迅速上行,多个品种单日上行幅度超过10个基点。不过在逢低买盘的介入下,近几日债券市场有所企稳,收益率小幅爬升。

“经过一季度收益率的大幅下行,债市来自于基本面的利好支撑已基本兑现。”郭春燕认为,监管风暴只是暂时影响了市场的行情。“在基本面利好兑现殆尽背景下,债市本身的获利回吐压力增大,防守需求上升,在此时点上爆发的代持监管事件的冲击暂时遏制了市场做多热情。”郭春燕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认为,债市日前爆发出的事件短期内对市场的影响比较突出,但长期来看,债市的发展步伐并不会被其所阻碍。

长期势头向好

“监管严格对任何一个市场来说都是好事,将为市场的运行提供合法、合理的平台。”银河证券资深债券分析师表示,近期对债市利益输送的清理将为债市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我国债市规模不断增大,数据显示,2012年底,中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为26.2万亿元,这个规模超过了国内股市总市值。作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场”,银行间债市同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从长远来看,“银行间市场是我国债市未来发展的方向”。西南证券研究与发展中心业务总监许维鸿认为。“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积极拓展企业债和公司债的发行和交易,对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功不可没。”许维鸿表示。据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中国债券市场净融资额为4.6万亿元,其中为非金融企业提供净融资2.5万亿元。为推进城镇化建设,2012年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超过万亿元。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与境外债市相比,国内债市较高的收益率将更吸引QFII入场。“投资中国债市收益率相对较高。”中信证券分析师李一鸣说,以国债为例,同为投资5年期国债,中国债市收益率为3.3%,而美国债市收益率仅为0.78%,利差明显。此外,“银行间债市流动性好于交易所,交易环境对QFII吸引力较大。”海通证券首席债券分析师姜超表示。

“债券市场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免不了波澜起伏。”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杨农认为,发达成熟的债券市场为宏观调控提供了更多政策选择。“可以预见,以银行间市场为主的债券市场,未来仍将迎来加快发展的机遇。”(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wanggq] 标签:债市 审计署 债券 债券市场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商讯